【#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公羊传:《定公十四年》原文译文#】《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下面是©开云网页版分享的公羊传:《定公十四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
晋赵阳出奔宋。
三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子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爿仓归。
夏,卫北宫结来奔。
五月,于越败吴于醉李。
吴子光卒。
公会齐侯、卫侯于坚。
公至自会。
秋,齐侯、宋公会于洮。
天王使石尚来归脤。石尚者何?天子之士也。脤者何?俎实也。腥曰脤⑩,熟曰燔。
卫世子蒯聩出奔宋。
卫公孟弓区出奔郑。
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
大蒐于比蒲。
邾娄子来会公。
城莒父及霄。
【译文】
鲁定公十四年,春季,卫国大夫公叔戍逃亡到鲁国来。晋国大夫赵阳逃亡到宋国。
二月,辛巳这天,楚国的公子结和陈国的公子佗人率领军队灭亡了顿国。并把顿国国君舱抓回国去。
夏季,卫国大夫北宫结逃来鲁国。
五月,越国在醉李这个地方打败了吴国。
吴国国君光死了。
鲁定公在坚这个地方与齐景公、卫灵公会晤。
鲁定公从坚这个地方回到国都。
秋季,齐景公与宋景公在洮这个地方会面。
周天王派遣石尚到鲁国来送“脤”。石尚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士。“脤”是什么东西?是盛在俎这种祭器里的供祭祀用的肉。生肉叫“脤”,熟肉称为“燔”。
卫国太子蒯聩逃亡到宋国。
卫国大夫公孟弓区逃亡到郑国。
宋景公的同母弟辰从萧这个地方逃亡到鲁国来。鲁国在比蒲这个地方举行大规模阅兵仪式。
邾娄隐公到鲁国来会见鲁定公。
鲁国修筑莒父和霄这两个邑的城墙。
扩展阅读:《公羊传》作者之谜
传说《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大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开云kaiyun(中国)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注:“公羊子,齐人。”唐代颜师古注:“名高”。“公羊”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复姓,有人怀疑“公羊”、“谷梁”都是,“卜商”(即子夏)的转音,近人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谷”双声,“羊”和“梁”叠韵,因而“公羊”即是“谷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分析不一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音读“芒”,“芒”和“羊”同韵,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此说也缺乏说服力。关于公羊子,正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羊传》未成书之前,口耳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说《公羊传》传自孔子的弟子子夏。第二,《公羊传》的成书从子夏(生于鲁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第三,汉景帝时,《公羊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一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羊传》中‘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他又说:“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开云kaiyun(中国)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关于第二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羊氏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关于第三点,说《公羊传》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着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公羊传》既然是公羊子自己写的,就不应引自己的说法。由此可以证明,《公羊传》的作者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传的。看来,《公羊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羊寿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写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