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公羊传:《哀公十一年》原文译文#】《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开云kaiyun(中国)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公羊传:《哀公十一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十有一年,春,齐国书帅师浅我。
夏,陈袁颇出奔郑。
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
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
冬,十有一月,葬滕隐公。
卫世叔齐出奔宋。
【译文】
鲁哀公十一年,春季。齐国大大国书率领军队攻打鲁国。
夏季,陈国大夫袁颇逃亡到郑国。
五月,鲁哀公会合吴国出兵攻打齐国。甲戌这天,齐国大夫国书率领军队与吴国军队在艾陵达个地方交战。齐国军队大败。齐国大夫国书被俘虏。
秋季,一七月,辛酉这天,滕子虞母死了。
尔季,十一月。安葬滕隐公
卫国大夫世叔齐逃亡到宋国。
扩展阅读:《公羊传》千古名言
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饥饿的人自然歌唱出他们要吃饭的愿望,劳累的人自然歌唱出他们艰苦的劳动。
2.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这是郑襄公投降时候说的话。大意是:我是一个镇守边邑的没有才能的小官,由于得罪了上天,降下了灾祸。让您余怒未消,屈尊降临,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们这个偏僻小国。
3.戊申,纳于大庙。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戊申这一天,将部国的大鼎,送进了鲁国的太庙。《春秋》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情呢?为了谴责。谴责什么呢?这是为了谴责鲁桓公趁乱收取贿赂,并将贿赂搬进了太庙,这是不符合礼法的。
4.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君子见人受困了人会感到悲悯,小人见人受困了只会幸灾乐祸。
5.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正乱世,使乱世回归正道,没有比得上《春秋》这本书的了。
6.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粮食柴草断绝的时候,百姓交换孩子当食物吃,剖了尸骸当柴烧了来做饭。
7.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一年》。通过毁灭别人换得自己的生存,这种事君子是不做的。
8.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君子看见别人有难的时候就会表示自己的同情,小人看见别人有难的时候就会幸灾乐祸。
9.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出自《公羊传·隐公七年》。贵与贱不厌恶称号相同,美与恶不嫌弃说法一致。喻指看实质不重名称。
10.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出自《公羊传·文公九年》。为什么不去称呼氏呢?因为他是蛮夷啊。古代的楚国被视为蛮夷之地,他们的大夫不被中原人们所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