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成公十三年》原文译文

时间:2019-09-19 16:40: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公羊传:《成公十三年》原文译文#】《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公羊传:《成公十三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十有三年,春,晋侯使那铸来乞师①。


  三月,公如京师。


  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人、滕人伐秦。其言自京师何?公凿行也②。公凿行奈何?不敢过天子也③。


  曹伯庐卒于师④。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冬,葬曹宣公。


  【注释】


  ①十有三年: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谷肠椅:谷肠克之子,晋国大夫。乞师:请求出兵。


  ②凿行:改道而行。何休注:“凿,犹更造之意。”


  ③不敢过天子:何休注:“时本欲直伐秦,途过京师不敢过天子而不朝,复生事修朝礼而后行,故起时善而褒成,其意使若故朝然后生事也。间无事复出公者,善公凿行。”


  ④曹伯:即曹宣公,名庐,曹文公之子,在位十七年。


  【译文】


  鲁成公十三年,春天,晋厉公派遣大夫部椅来鲁国请求鲁成公出兵。


  这年三月,鲁成公到了京师。


  夏季,五月,鲁成公“自京师”,接着会同晋厉公、齐灵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成公、曹宣公、朱肠娄国军队、滕国军队一起征讨秦国。这里说“自京师”是什么意思?是鲁成公改道而行了。鲁成公怎么改道而行呢?因为鲁成公本来是去征讨秦国,路过京师,不敢不去朝拜周天子。


  曹宣公庐死在军中。


  秋季,七月,鲁成公从征讨秦国的战场上回来。冬季,安葬曹宣公。


  扩展阅读:作者之谜编辑


  传说《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大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开云kaiyun(中国)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注:“公羊子,齐人。”唐代颜师古注:“名高”。“公羊”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复姓,有人怀疑“公羊”、“谷梁”都是,“卜商”(即子夏)的转音,近人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谷”双声,“羊”和“梁”叠韵,因而“公羊”即是“谷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分析不一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音读“芒”,“芒”和“羊”同韵,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此说也缺乏说服力。关于公羊子,正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羊传》未成书之前,口耳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说《公羊传》传自孔子的弟子子夏。第二,《公羊传》的成书从子夏(生于鲁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第三,汉景帝时,《公羊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一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羊传》中‘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他又说:“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开云kaiyun(中国)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关于第二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羊氏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关于第三点,说《公羊传》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着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公羊传》既然是公羊子自己写的,就不应引自己的说法。由此可以证明,《公羊传》的作者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传的。看来,《公羊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羊寿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写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