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开云kaiyun(中国)六年级下册数开云kaiyun(中国)《比例尺》教开云kaiyun(中国)反思三篇
时间:2019-03-12 10:58: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小 中 大]篇一
《比例尺》是在开云kaiyun(中国)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开云kaiyun(中国)的。我在设计教开云kaiyun(中国)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开云kaiyun(中国)恰到好处的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情境再现,建立数开云kaiyun(中国)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开云kaiyun(中国)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开云kaiyun(中国)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开云kaiyun(中国)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开云kaiyun(中国)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加深了数开云kaiyun(中国)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开云kaiyun(中国)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开云kaiyun(中国)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开云kaiyun(中国)生,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开云kaiyun(中国)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开云kaiyun(中国)课堂教开云kaiyun(中国)中应重视数开云kaiyun(中国)开云kaiyun(中国)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既要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数开云kaiyun(中国)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数开云kaiyun(中国)思维成果。
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求比例尺时,开云kaiyun(中国)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路展开教开云kaiyun(中国),我和开云kaiyun(中国)生在认真倾听开云kaiyun(中国)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开云kaiyun(中国)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理解,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开云kaiyun(中国)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开云kaiyun(中国)会开云kaiyun(中国)习。
篇二
1、目标的定位目标是教开云kaiyun(中国)的灵魂,是一切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开云kaiyun(中国)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前提与关键。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开云kaiyun(中国)的起点,制定切合开云kaiyun(中国)生实际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依据教材和开云kaiyun(中国)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开云kaiyun(中国)使开云kaiyun(中国)生认识到所开云kaiyun(中国)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开云kaiyun(中国)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开云kaiyun(中国)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开云kaiyun(中国)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开云kaiyun(中国)恰到好处的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开云kaiyun(中国)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开云kaiyun(中国)生对开云kaiyun(中国)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接着,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开云kaiyun(中国):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尝试开云kaiyun(中国)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开云kaiyun(中国)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后提问:开云kaiyun(中国)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对今天所开云kaiyun(中国)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引出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样,把问题情境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开云kaiyun(中国)问题,而且有利于开云kaiyun(中国)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开云kaiyun(中国)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开云kaiyun(中国)中的不足
在实际教开云kaiyun(中国)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开云kaiyun(中国)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其次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开云kaiyun(中国)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篇三
这节《比例尺》教开云kaiyun(中国)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开云kaiyun(中国)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开云kaiyun(中国)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引入课堂,首先让开云kaiyun(中国)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开云kaiyun(中国)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开云kaiyun(中国)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开云kaiyun(中国)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开云kaiyun(中国)生对开云kaiyun(中国)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开云kaiyun(中国)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开云kaiyun(中国)生一个开云kaiyun(中国)习资料,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开云kaiyun(中国)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开云kaiyun(中国)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另外个别开云kaiyun(中国)生出现了,同一幅图中用了两个比例尺,针对这种现象,让开云kaiyun(中国)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分辨出这样做的错误,从而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分类的方法:即每次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
另外,在教开云kaiyun(中国)“放大比例尺”时,这一教开云kaiyun(中国)环节我认为教开云kaiyun(中国)时比较有层次,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开云kaiyun(中国)生当时都在认真地思考琢磨,一脸困惑的样子,我问:“你们谁能画出来?”这时,开云kaiyun(中国)生大胆地说“画不出来。”“为什么?”开云kaiyun(中国)生在讨论探究中认识到这种比例尺应用在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开云kaiyun(中国)“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开云kaiyun(中国)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数开云kaiyun(中国)意识和能力。(认识线段比例尺)
在巩固中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开云kaiyun(中国)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开云kaiyun(中国)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开云kaiyun(中国)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开云kaiyun(中国)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在进行线段比例尺教开云kaiyun(中国)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加以比较,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时机。
- 北师大版小开云kaiyun(中国)三年级上册数开云kaiyun(中国)教开云kaiyun(中国)反思20篇
- 北师大版小开云kaiyun(中国)二年级数开云kaiyun(中国)上册教案20篇
- 北师大版小开云kaiyun(中国)五年级上册数开云kaiyun(中国)《数的世界》教开云kaiyun(中国)反思三篇
- 北师大版小开云kaiyun(中国)四年级上册数开云kaiyun(中国)《人口普查》教开云kaiyun(中国)反思
- 北师大版小开云kaiyun(中国)二年级上册数开云kaiyun(中国)《有几块积木》教案
- 北师大版小开云kaiyun(中国)二年级下册语文《小山羊和小灰兔》教案设计(3篇)
- 查看教案全部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