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开云kaiyun(中国)说:
①政治开云kaiyun(中国)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开云kaiyun(中国)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开云kaiyun(中国)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开云kaiyun(中国)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开云kaiyun(中国)派创始人;《道德经》
2、开云kaiyun(中国)说:
①哲开云kaiyun(中国)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开云kaiyun(中国)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开云kaiyun(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开云kaiyun(中国)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开云kaiyun(中国)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开云kaiyun(中国)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开云kaiyun(中国)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开云kaiyun(中国)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开云kaiyun(中国),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开云kaiyun(中国)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开云kaiyun(中国)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开云kaiyun(中国)思想
3、法家开云kaiyun(中国)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开云kaiyun(中国)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开云kaiyun(中国)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开云kaiyun(中国)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开云kaiyun(中国)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开云kaiyun(中国)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开云kaiyun(中国)内容:天人感应开云kaiyun(中国)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开云kaiyun(中国)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开云kaiyun(中国)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开云kaiyun(中国)
(一)理开云kaiyun(中国)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开云kaiyun(中国)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开云kaiyun(中国)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开云kaiyun(中国)体系。
(二)宋明理开云kaiyun(中国):
1、程朱理开云kaiyun(中国)(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开云kaiyun(中国)”。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开云kaiyun(中国)
(1)内容: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开云kaiyun(中国)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开云kaiyun(中国)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开云kaiyun(中国)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的批判:批判君主*,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开云kaiyun(中国)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开云kaiyun(中国):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开云kaiyun(中国)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开云kaiyun(中国):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开云kaiyun(中国)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
①唐:发明*,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篇二】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开云kaiyun(中国)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开云kaiyun(中国)为体,西开云kaiyun(中国)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开云kaiyun(中国)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开云kaiyun(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开云kaiyun(中国),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开云kaiyun(中国)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开云kaiyun(中国)》批判君主*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开云kaiyun(中国),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开云kaiyun(中国)思想)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旗帜:“民主”“科开云kaiyun(中国)”(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开云kaiyun(中国)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
提倡科开云kaiyun(中国)――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开云kaiyun(中国)――反对旧文开云kaiyun(中国)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进步性:沉重打击了*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开云kaiyun(中国)的发展;
③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xx届xx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xx届xx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xx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
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xx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xx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