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主干知识构建
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包括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形成原因
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3.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壮大。
4.社会基础:时局混乱、王权软弱。
三、演变
1.战国初步形成
(1)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2)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正式建立
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的郡县制;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3.两汉得到巩固
(1)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4.隋唐完善发展
(1)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2)实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得到加强
(1)北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
(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定《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强化君权。
(2)清朝前期,大兴*;雍正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四、矛盾与趋势
伴随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体现三个趋势: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五、评价
1.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发展。
(2)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和导致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发展。
(2)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的发展。
(3)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3.在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一、西周分封制(形成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前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受封者权力太大,造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割据。
二、秦朝郡县制(秦统一后,开始在地方推行)
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后来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西汉郡国并行制
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四、两汉编户制度
既是户籍管理制度,也是赋税制度,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五、北宋保甲制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
六、元朝行省制度
巩固了元朝广阔的疆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夏启开创,溥仪退位结束)
二、按功授爵
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三、察举制
早期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后来,门第望族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产生世家地主,助长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四、科举制
1.演变
(1)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3)北宋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会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成为主要科目;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
(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5)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6)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2.评价
(1)积极作用: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中央政府掌握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有利于加强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开云kaiyun(中国)的繁荣。
(2)消极影响: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开云kaiyun(中国)文化的发展。
(3)前期积极作用明显,后期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Ⅳ.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两汉:由刺史到州牧
3.北宋:设立通判,牵制知州。
4.元朝: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
5.明朝
(1)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行为。
Ⅴ.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重要政治制度
一、契丹族:蕃汉分治制
1.原因:契丹建国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2.评价:设立南面官,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女真族;猛安谋克制 (完颜阿骨打)
1.性质:将军事与地方行政组织一体化的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
2.作用: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满洲(建州女真):八旗制度(努尔哈赤)
1.评价: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2.演变:明朝后期建立,人关后继续实行,清末瓦解。
Ⅵ.中国近代为实现民主政治的努力
1.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但在变法中未能实施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宣传民主科开云kaiyun(中国),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4.中国共产党
(1)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
(2)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努力争取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Ⅶ.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制定《共同纲领》,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二、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xx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三、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四、民主改革
建国初期,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五、提出“一国两制”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六、党的xx大和xx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