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一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助记]上片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雕栏玉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助记]下片回到现实,惆怅莫名,满腔幽愤再难控制,化成滔滔江水东流而去。
2.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二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
[助记]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助记]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女娲石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助记]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3.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三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助记]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今日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
[助记]写诗人登楼所见,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助记]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马关山北,凭轩涕流。
[助记]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4.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四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沙白鸟飞回。
[助记]首联先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等特点。后转写眼前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助记]颔联通过写落叶和江水无边无尽,写出三峡秋日的宏大气势。
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助记]颈联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艰难苦恨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助记]尾联在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5.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五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见群鸥日日来。
[助记]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花径不曾缘客扫,门今始为君开。
[助记]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
[助记]实写待客,写出了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气氛融洽。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杯。
[助记]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6.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六
《蜀相》(杜甫)丞相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黄鹂空好音。
[助记]写丞相祠堂的景色,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顾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身先死,使英雄泪满襟。
[助记]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7.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七
《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助记]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助记]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铁衣远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北空回首。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助记]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助记]总束全篇,士兵们与敌人浴血奋战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8.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八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助记]写传说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气势和自己对它的向往之心。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熊咆龙吟岩泉,栗深林兮惊层。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兮生烟。
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然中开。
青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助记]写登山览胜,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
忽魂以魄动,惊起而长嗟。
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助记]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
9.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九
《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膺坐长叹。
[助记]第一层介绍蜀道的起源,极写山势的高危、道路的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助记]第二层感叹蜀道之险、可畏,本层以“何时还”起句,描写景物的凄清,并突出山水之险恶。
剑阁峥嵘而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助记]第三层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前人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10.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助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流宛转绕芳,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觉飞,上白沙看不见。
[助记]写初月的朦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助记]写高月的皎洁。
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助记]由月而起,发思古之幽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助记]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助记]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鸿雁长飞光不,鱼龙潜跃水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助记]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11.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一
《静女》静女其,我于城隅。爱而不,搔首。
[助记]男子和女子约会,到达地点后却找不到女子,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静女其,我彤管。彤管有,说女美。
[助记]男子回想起静女赠送彤管。他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
自牧荑,美且异。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助记]男子回想起静女赠送荑草。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是美的礼物。
12.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二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当敛裳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岁十一月也。
[助记]言陶渊明做官的原因和经过,辞官归田的原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惆怅而独悲?悟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微。
[助记]言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本段表达出归心似箭的心情。
乃瞻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引壶以自酌,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时矫首而观。云无心以出,鸟倦飞而知还。景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助记]写出了作者想象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记]作者想象归家后的生活,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助记]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13.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三
《过秦论(上)》(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助记]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人和、政通等的优势。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助记]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首;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助记]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秦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助记]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非铦于钩长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助记]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14.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四
《赤壁赋》(苏轼)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助记]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于是饮酒乐甚,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助记]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飞仙以遨游,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助记]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助记]写作者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助记]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15.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五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莽,故今具道所以,君实或见恕也。
[助记]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助记]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助记]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助记]信末客套语。
16.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六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助记]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人,如弃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助记]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力亏,导致其灭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助记]写齐、燕、赵灭亡的原因。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记]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助记]借时讽世,借古喻今,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17.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七
《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高低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助记]铺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豪华。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助记]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奢靡。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助记]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助记]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18.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八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源而欲流长也。
[助记]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
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其可忽乎?
[助记]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君主。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而自牧;惧满,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以为度;忧懈,则思慎始而敬终;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则思正身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信者效其忠;文武争,君臣无事,可以尽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助记]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积德义”,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
19.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十九
《屈原列传》(司马迁)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明也,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极大,举类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污泥之中,蝉于浊*,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助记]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
20.高三必背课文古诗文言文 篇二十
《劝开云kaiyun(中国)》君子曰:开云kaiyun(中国)不可以已。
[助记]揭示中心论点:开云kaiyun(中国)习是没有止境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开云kaiyun(中国)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助记]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意义——开云kaiyun(中国)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开云kaiyun(中国)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助记]写开云kaiyun(中国)习的作用,强调开云kaiyun(中国)习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助记]写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方法和态度,依次围绕积累、坚持、专心三个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