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目的: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
二、说课过程:
第一部分:
第一节:“我和春天”“和你”“和更多的人”点明作者和春天融合在一起,同时照应题目“我们一起”;“海洋冰块”船开始起航告诉我们冬天渐逝;这时,我们“呼唤风”“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作者盼望春天的到来。
第二节:当丰收的“果子”被“狂风”“击落”时,也是“种子”“撒遍大地”时,种子的“沉默”是为了“今天”的“歌唱”,“今天”意指上文的春天,也点明作者盼望春天的到来。春天到底怎样呢?
第三节:此节作者写了那些意象?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玉兰花(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迎春花(繁星似的到处闪烁)、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等
他们总的特征是?生机勃勃、欢快祥和、繁花似锦。
体现作者的感情是?喜爱、赞美。
“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
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用比喻、拟人手法进一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盼望。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主体由第一部分的“我”变为“你”,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叙述主体与诗中“你”的距离。由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作者极力赞美春天,渴盼春天的到来。所以这一部分的“你”应该指春天。 从文中找出体现春天特点的词语、句子。
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善良;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清澈地对待别人(即真诚的对待别人)。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从触觉视觉听觉表明你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你将一年又一年把这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
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这里的“你”紧承上文,应该指“一颗鲜红的浆果”般的“清澈地对待别人”的心,“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表达出“你”期待更多的人像你一样真诚的对待别人。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在结构形式上与前两部分相比发生了变化,他的结构特点是?
金字塔式结构或岩石状结构,把立体派绘画技法引入诗歌创作,使诗歌从视觉上有建筑美,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结构?他表达什么内容?
“我们结识了”“我们相识了”点明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友情或爱情。
诗中的意象特点,如:语言如大海翡翠、“坦白得像沙滩”,水鸟如“雪花”,江河“蔚蓝”,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一连串的比喻、拟人修辞,勾画出美好的景象,表达出友情或爱情的和谐美好。此部分之所以用这样的结构是为了暗示友情或爱情坚如磐石。 第四部分:
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
于是,山脉耸起
人说:我要生活
于是,洪水退去
河流优美地流着
无论是土地还是人都说“我要”表明“我”有既定的目标和理想,这也告诉我们应对生活树立理想或目标,只要有理想,一切困难都会被克服。
让我们和更多的人一块走吧
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
号召我们为理想奋斗,我们的祖先期待着我们这样。
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三个疑问: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
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
岁月的皱纹又将闪出什么样的光辉呢
前文中:太阳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枝条上,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进岩石缝中,形成壮丽的景观。暗示我们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下文说到:
我不能设想,美丽的风光
不在人们脸上闪动
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崛起的建筑里
不溢满普通家庭的笑声
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连用两个“不能设想”点出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理想: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拥有生活的美丽。 根据两个“不能设想”句子的哲理,仿照句式,以“我不能设想——”为开头,另写两个句子。例: 我不能设想,青春的花环
不能结出香甜的果实
我们的生活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我们伸出的双手
不能让贫困的人们感觉到家的温馨
我们的爱心奉献还有什么意义
后,作者发出号召:“拿起工具”“春天伴随我们一同奔腾”既点明题目又发出真切的希望。“奔腾”的含义也一目了然,即奋斗,为理想奋斗,实现生命的意义。
2.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身工》
一、说教材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开云kaiyun(中国),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行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压榨和掠夺,对于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我确立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开云kaiyun(中国)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开云kaiyun(中国)手段,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并开云kaiyun(中国)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报告文开云kaiyun(中国)的特点,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4、针对明确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我确定的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是:
①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所传达出的信息。
②开云kaiyun(中国)会分析一篇新闻的写作特点
而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在于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进行写作。
三、 说开云kaiyun(中国)生情况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开云kaiyun(中国)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作者体现出来的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能给开云kaiyun(中国)生以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榜样。
四、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
新闻阅读准确的反应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过新闻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据此,本课教开云kaiyun(中国)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法、质疑法、讨论法、讲读法等来教开云kaiyun(中国)。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开云kaiyun(中国)生自主开云kaiyun(中国)习意识,使开云kaiyun(中国)生收获自开云kaiyun(中国)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开云kaiyun(中国)习的目的。
五、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助情境,调动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情绪,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兴趣。结合当代社会反应出来的问题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从而引出夏衍所写的《包身工》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按照时间顺序来感知包身工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
③思考作者写包身工群体的方法,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把握点面结合手法的运用。既有对群体的“面”上的描写,又有典型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关注文中三次提到“芦柴棒”。第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写瘦得像骷髅一样也不放过,表现她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以此突破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
④寻找有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语句,合作探究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同时探究包身工的具体含义。
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报告文开云kaiyun(中国)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闻性,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 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在于它的文开云kaiyun(中国)性和评论性,分别表现为文中主线和副线。通过开云kaiyun(中国)习这篇课文,我会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们在查询一些新闻的写法,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一篇通讯。
六、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要点,又方便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开云kaiyun(中国)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开云kaiyun(中国)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3.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
《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开云kaiyun(中国)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开云kaiyun(中国)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开云kaiyun(中国)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开云kaiyun(中国)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1.开云kaiyun(中国)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开云kaiyun(中国)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开云kaiyun(中国)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自主探究性开云kaiyun(中国)习。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的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开云kaiyun(中国)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开云kaiyun(中国)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开云kaiyun(中国)。
三、说开云kaiyun(中国)法
新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理念不仅要求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会,更重要的是会开云kaiyun(中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开云kaiyun(中国)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开云kaiyun(中国)会开云kaiyun(中国)习,开云kaiyun(中国)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教开云kaiyun(中国)中我将进行以下开云kaiyun(中国)法的指导:
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开云kaiyun(中国)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开云kaiyun(中国)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开云kaiyun(中国)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开云kaiyun(中国)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开云kaiyun(中国)常识的重点。开云kaiyun(中国)生对 1
《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开云kaiyun(中国)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高一开云kaiyun(中国)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开云kaiyun(中国)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开云kaiyun(中国)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开云kaiyun(中国)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代文开云kaiyun(中国)的开云kaiyun(中国)习,特别是诗歌的开云kaiyun(中国)习,不读难成其开云kaiyun(中国),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开云kaiyun(中国)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开云kaiyun(中国)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开云kaiyun(中国)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开云kaiyun(中国)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开云kaiyun(中国)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开云kaiyun(中国)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开云kaiyun(中国)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我将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究,完成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七)体验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让同开云kaiyun(中国)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拓展开云kaiyun(中国)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
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 布置
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
( 情节) (章句) (手法) (基调) 恋爱 ( 1—2章 ) 赋 热情、幸福 氓婚变 ( 3—5章) 比、兴 怨恨、沉痛 决绝 ( 6章 ) 赋比兴、对比 清醒、刚烈 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与记忆。
4.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开云kaiyun(中国)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开云kaiyun(中国)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开云kaiyun(中国)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开云kaiyun(中国)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开云kaiyun(中国)生自主活动。让开云kaiyun(中国)生结合课下 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开云kaiyun(中国),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设计。
【教开云kaiyun(中国)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 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开云kaiyun(中国)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试着找找看。
(一) 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 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 螳 螂 捕 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开云kaiyun(中国)生视野,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开云kaiyun(中国)生在 “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开云kaiyun(中国)习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开云kaiyun(中国)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开云kaiyun(中国)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5.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
【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请 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开云kaiyun(中国)情分析】
高一开云kaiyun(中国)生在开云kaiyun(中国)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开云kaiyun(中国)习本课有帮助作用。高一开云kaiyun(中国)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 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
根据上面对教材、开云kaiyun(中国)情的分析,并结合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朗读中感受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社会现实,感受爱国青年的爱国热情。
【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
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感受作者情感。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是文章的主体,因此应该作为重点来开云kaiyun(中国),同时还应感受作者寄托在刘和珍身上的情感。
【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
归纳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特别是唤醒庸人,牢记血债这个写作目的,是难点中的难点,疗救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国民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因此,应结合鲁迅对庸人的情感态度来思考。
【开云kaiyun(中国)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开云kaiyun(中国)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1)指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自主开云kaiyun(中国)习。(2)组织开云kaiyun(中国)生合作开云kaiyun(中国)习,大限度的使开云kaiyun(中国)生都能参与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开云kaiyun(中国)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开云kaiyun(中国)生拓展延伸。
【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1、#教案#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5篇#设计:首先出示幻灯片——鲁迅肖像,刺激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视觉,引发开云kaiyun(中国)生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联想,并出示“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两首诗,从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到冲破黎明前黑暗无声的呐喊,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开云kaiyun(中国)生参与课堂教开云kaiyun(中国)的积极性。
2、出示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目的是使开云kaiyun(中国)生明确开云kaiyun(中国)习目标,使开云kaiyun(中国)习更有的放矢。
3、归纳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老师提问: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两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写作目的?开云kaiyun(中国)生自读第二节,联系上下文思考、交流讨论。老师可以视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情况做提示:对非人间的制造者反动势力,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庸人有什么特点?鲁迅对他们是什么情感态度?老师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回答中寻找教开云kaiyun(中国)的突破口,可以做点拨、引导,并让开云kaiyun(中国)生阅读鲁迅《<呐喊>自序》中的关于弃医从文原因的句子,从而明确这两个写作目的,并朗读第四节、第六节有关内容。朗读是为了强化对这两个写作目的的认识、理解。让开云kaiyun(中国)生阅读鲁迅《<呐喊>自序》中的关于弃医从文原因的句子,也是为了增加本课的思想性,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思想教育。
4、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组织开云kaiyun(中国)生合作开云kaiyun(中国)习:针对开云kaiyun(中国)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使前一梯度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础,使开云kaiyun(中国)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高度。 同时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设计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
(1)口述刘和珍的故事。(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开云kaiyun(中国)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开云kaiyun(中国)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
(2)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的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根据第一、三、四、五节对刘和珍的言行事的描述,概括出刘和珍的性格特征,并找出能反映其性格的关键词语。
(3)朗读第三、四节有关内容,感受鲁迅对刘和珍的情感。(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是教师开云kaiyun(中国)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同时,开云kaiyun(中国)生认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
(4)开云kaiyun(中国)生阅读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有关语句。 明确刘和珍的形象及其伟大意义。
5、 拓展延伸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鲁迅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关注当前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点文字。
老师展示中国西安留法开云kaiyun(中国)生李恒的“我们宁愿自己多受一些委屈,也不愿祖国受一点点委屈”这句话。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以论坛发贴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爱国心声。开云kaiyun(中国)生以论坛发贴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爱国心声。社会现实,感受爱国青年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