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原文及译文

时间:2019-11-15 17:24: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原文及译文#】《左传》受到开云kaiyun(中国)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下面是©开云网页版分享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三十二年春,楚斗章请平于晋,晋阳处父报之。晋、楚始通。

  夏,狄有乱。卫人侵狄,狄请平焉。秋,卫人及狄盟。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三十二年春季,楚国的鬬章到晋国请求讲和,晋国的阳处父到楚国回聘,晋国和楚国从此开始正式交往。

  夏季,狄人发生*,卫军侵袭狄人,狄人请求讲和。秋季,卫国和狄结盟。

  冬季,晋文公死。十二月初十日,准备把棺材送在曲沃停放。离开绛城,棺材里有声音像牛叫。卜偃请大夫跪拜,说:“国君发布军事命令:将要有西边的军队过境袭击我国,如果攻击他们,必定大胜。”杞子从郑国派人告诉秦国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把兵开来,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去问蹇叔。蹇叔说:“使军队疲劳而去侵袭相距遥远的地方,我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衰竭,远地的国家有防备,恐怕不行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费了力气不讨好,士兵一定有抵触情绪。而且行军走一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不接受他的意见。召见盂明、西乞、白乙,让他们在东门外出兵。蹇叔哭着送他们说:“孟子,我看到军队出去而看不到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六七十岁死了,你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了。”蹇叔的儿子在军队里,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殽山抵御我军,殽山有两座山陵。它的南陵,是夏后皋的坟墓;它的北陵,是文王在那里避过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两座山陵之间,我去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就向东进发。

  扩展阅读:《左传》名言

  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

  释义: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因为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心里的想法和目标就不会相同。

  二,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释义:国家在兴盛的时候,国君把人民当做伤员一般的关爱,这是他的洪福;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国君把百姓的生命当作草芥,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

  三,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释义: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好像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一样。

  四,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释义: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不容易出现过错。

  五,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庄公二十年》

  释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还盲目乐观,不知道引起警惕和提前预防,那么灾难就很难避免了。

  六,吃一堑,长一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释义:人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能得到迅速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经历的磨难、坎坷越多,人生经验就越丰富,心智成熟的也就越快。

  七,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左传.隐公四年》

  释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离开与别人的互助合作,如果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那这个人也就无法挽救了。

  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一篇毫无文采、没有内涵的文章,别人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肯定就不会长久流传下去了。

  九,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释义: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失去嘴唇的保护,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互相依存。

  十,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释义:这是宋国和楚国讲和时候的盟誓:你不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彼此之间真诚合作,互相信任,还用签订一纸盟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