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吃团圆饭的作文

时间:2019-09-17 15:06: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吃团圆饭的作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啊明月,你为何会如此,如此不知疲倦的,往往复复的升起和落下?是为了感慨人世见的悲欢离合,还是为了祭奠已逝的灵魂。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发布的《关于中秋节吃团圆饭的作文》,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无忧考网!

篇一


  中秋佳节到了,人们往往都要吃团圆饭、品月饼、赏明月。我们家也不例外。

  “嘿,汉云,快点过来帮忙。”妈妈在厨房里叫我,我赶忙跑了过去。厨房里正演奏着动听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瞧:小阿姨正在切菜,那娴熟的刀法,噌噌噌,一转眼,黄瓜已被切片装盘,这种出神入化的刀法没有个几年是练不出来的。大阿姨则是在水槽前洗菜,她知道哪些菜哪里比较脏,很快便把那些菜洗干净了。我妈妈呢?妈妈正围着围裙,右手拿着锅铲,左手拿着锅在那里翻炒,加点酱油,撒点盐,时不时尝一尝菜的清淡咸辣,不一会儿就做好一道美味佳肴啦!

  “汉云,你赶快去楼下菜场买瓶酱油,一袋盐还有蒜,快一点!”我以飞一般地速度冲下了楼,快速买完了食材交给厨师长。

  晚饭真丰盛啊!有青椒牛肉片、咖喱黑鱼片、牛蛙煲、火肉蒸鸡、香菇炒青菜、油爆虾、红烧爆鱼……桌子上被小菜全部占满了,没有漏出一点空隙。当然少不了特色的中秋食品——月饼啦!月饼有各种各样的味道:有水果的、有椒盐的、有蛋黄的,很多很多。大家围坐在一桌,月光透过窗户照耀在餐桌上,勾勒出其乐融融的中秋节团圆的美好景象。

  晚饭后,大家都聚集在阳台上,望着天空。“咦?真是奇怪!刚刚吃饭时月亮都还在的,怎么这会又隐去了?”“唉,以前中秋节都没怎么看到月亮,希望今年能够看到吧!”

  终于,将近一个小时的漫长等待,月亮缓缓地出现了。宛如一个羞答答的少女躲在云里,露出半个身子,渐渐地,她不再羞涩,将自己全部都露了出来。夜空如黑丝绒一般,一轮金黄的圆月镶嵌在上面,周围有好多星星眨着孩子似的眼睛,若隐若现,忽明忽暗。银白色的月光从天空直泻下来,洒在大地上。望着洁白的月亮,哇!好漂亮啊!我们赞叹着。

  古人常以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思友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都是表达思乡、思友之情的诗句。

  景是中秋美,月是故乡明;把酒庆佳节,合家笑盈盈;年年花相似,岁岁人更兴;三言又两语,字字总关情。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节!

篇二


  八月十五的夜晚,清凉的晚风送来一阵阵桂花的香味,让人心旷神怡。我们一家聚在外婆家,准备吃月饼赏月。

  吃月饼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一种习俗。我们家的月饼种类繁多:有草莓馅的;蛋黄馅的;豆沙馅的……我在里面精挑细选地拿出我最喜欢吃的豆沙馅的月饼,我迫不及待撕开包装纸,露出了美丽的图案,飘来阵阵香味,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先轻轻地咬一小口,感觉月饼甜甜的,软软的,香香的。我又咬了一大口,露出了豆沙,含在嘴里,胜过山珍海味,到现在还回味无穷。

  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等待着月亮的升起。突然天边出现了淡淡的黄色的光亮。我目不转睛的盯着月亮升起来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就像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脸上蒙着一层橘黄的纱巾。月亮越来越高,就像一个大玉盘挂在天空。月亮发出银色的光芒,星星不见了,好像盖上了月亮姐姐送的银白色的纱衣,显得朦朦胧胧。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我陶醉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陶醉在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陶醉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美景之中。

  望着这明亮的月亮,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也仿佛飞到了月亮之上,看嫦娥在广寒宫门口思念她的家人;看见吴刚一边砍桂花树,一边思念着他的亲人;看见玉兔在捣药,他好像在思念着地球上的胡萝卜……月亮越来越亮,我又仿佛来到台湾,看见了那里的小朋友也在吃月饼,看月亮,边思念大陆上的亲人。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祖国能像中秋的月亮一样圆圆的,不缺一角。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我爱这皎洁的明月,更爱中秋节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篇三


  中秋节并不是一个容易写的主题,因为它所包含的东西太多了,甲可以说几千年前那位原始部落的射日英雄对奔月妻子的牵肠挂肚,乙可以提《长生殿》中唐代的皇帝与那位杨姓的美人在圆月下的相拥而泣,而极力想要让那可怜的伐桂之人在这中秋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也大有人在。可是,在我们远至远古,近至当代的生生不息的文明中,“中秋”作为一个传统佳节,无论它多么复杂,人们也总是持一种无由的巨大宽容,仿佛什么故事相加在它身上都毫无关系,反而更添一丝神秘:那轮熠熠生辉的月亮啊,你到底藏了多少秘密在心里?

  我是个俗人,所以我的中秋节也免不了的要落入俗套:傍晚满屋子满院的桂花香味,一盅颜色金黄的桂花酒摆在家中大人的面前,平时小孩子,尤其是我这样的女孩子家,从来都是不准沾一滴酒的,但在中秋节似乎一切禁忌都溶化在月光里了,父亲会特许我尝一点这对我来说颇有几番神秘的酒液。一开始,在父亲眼前,只是拿筷子头沾一点,放进嘴里吮一吮,咂咂嘴,好像没尝出什么味儿来;又是一筷子,嗯,有点甜;再想伸手出去,却被父亲用筷子在手背敲了一下,他什么话都没说,但这意思已经分明:够多了,不准了!我只好把手又缩了回来,嘴上道个歉,当下里只好“认栽”,其实等父亲走开,爷爷,或者奶奶都会背着父亲给我在碗底浅浅地倒上一点,就算被父亲撞个正着也没关系:“喏,过节嘛,桂花酒又对女孩子好的。”

  中秋节的高潮大多是在晚上,一轮圆圆的满月挂在天上,月光像雾似的,浓得化不开,就这么黏黏稠稠地裹了你起来,可又不觉得闷,反而一阵秋风吹过来,更吹走了几分睡意。中秋节晚上吃月饼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的,虽说意境美妙,但像我,月饼盒子一打开,就觉得已经有一块甜腻的五仁馅翻滚在喉咙间,于是顿觉一阵恶心,赶紧啪得关上盒子。然而大家团座在一起赏月的时候手里手边都或多或少的有月饼放着,唯我身边空空荡荡,也要觉得不甘心。只好跑进大厅,抓来一把花生塞进口袋,又急急忙忙地跑出去。边跑边喊:“你们聊慢点儿,等等我……”

  乡下总是民间故事传承的好地方,一些已经泯灭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或浪漫或悲戚的故事,可以在萤火虫盘旋的低矮草丛间获得重生:爱侣带着泪死去转而化作蝴蝶;修炼了千年的白蛇因为一个人可以自甘堕落;死了丈夫的女人居然哭倒长城……从先辈那里听来,也不晓得到底是谁编了它们,我们便管这叫做故事。中秋节不缺故事,常常的,月亮会成为这些故事中的主角。我对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的认知都从爷爷那里得来,爷爷有的是故事,但中秋节当天是不讲故事的,因为到底还是赏月分月饼来得重要。爷爷的故事,通常发生在夏末,搬来两把竹椅(我的那把常常要高一些,又带着扶手),在院子里坐好,头上是沙沙作响的橘子树,枝上都挂着一个一个小的青橘子,东面有一阵阵风吹过来,在我们头顶打着转,仿佛是想把橘子树的香气都卷走似的。爷爷的声音也卷在这风里,于是“嫦娥”、“吴刚”、“西王母”便也一同被卷了走。光剩下我和爷爷,还有一声慢悠悠的“在中秋节呀……”

  中秋节,由民俗开云kaiyun(中国)家写到纸上便是几句空空的“传统佳节”、“历史悠久”、“传说众多”,但这是纸,不是我们的中秋节。中秋节应当是活的,它不应当成为一纸空文,让后人只能从文字来体会这番佳节滋味。从我们的手里,我们的脚里,我们的头里,从我们身上各个地方,传达出一句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