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时间:2019-07-02 14:58: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开云网页版分享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欢迎阅读参考!



  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扩展阅读:


  文言文的介绍


  语言文开云kaiyun(中国)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3]。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