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是宋朝的文开云kaiyun(中国)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开云kaiyun(中国)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开云kaiyun(中国)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开云kaiyun(中国)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开云kaiyun(中国)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开云kaiyun(中国)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开云kaiyun(中国)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开云kaiyun(中国)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开云kaiyun(中国)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开云kaiyun(中国)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开云kaiyun(中国)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开云kaiyun(中国)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开云kaiyun(中国)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开云kaiyun(中国)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匡衡是西汉的经开云kaiyun(中国)家。他从小喜欢开云kaiyun(中国)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开云kaiyun(中国)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开云kaiyun(中国)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开云kaiyun(中国)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