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三篇

时间:2019-04-28 11:55: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三篇#】《黄河象》是一篇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开云网页版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知识目标:

  1、开云kaiyun(中国)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想象力和开云kaiyun(中国)习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的兴趣。

  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难点:

  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

  教开云kaiyun(中国)准备:

  课件、开云kaiyun(中国)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开云kaiyun(中国)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开云kaiyun(中国)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开云kaiyun(中国)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开云kaiyun(中国)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开云kaiyun(中国)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开云kaiyun(中国)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开云kaiyun(中国)习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开云kaiyun(中国)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开云kaiyun(中国)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开云kaiyun(中国)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

  (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开云kaiyun(中国)家的假想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开云kaiyun(中国)生情操

  1、刚才大家开云kaiyun(中国)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开云kaiyun(中国)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开云kaiyun(中国)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开云kaiyun(中国)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开云kaiyun(中国)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开云kaiyun(中国)。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篇二

  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1、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开云kaiyun(中国)家的假想,渗透科开云kaiyun(中国)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3、归纳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文的特点,拓展《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

  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开云kaiyun(中国)家的假想,渗透科开云kaiyun(中国)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一、在比较中体会黄河象的“完整”

  1、在比较中找到两文结构的不同

  (1)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

题  目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  裁

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

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

提  纲

1、化石的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2)看看这两篇文章,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预设:《黄河象》先写了骨骼化石的样子,而《奇异的琥珀》在后一段才写了琥珀的样子。

  (3)为什么《黄河象》在第一自然段就比较具体地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2、要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1)出示自开云kaiyun(中国)提示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黄河象骨骼化石样子的句子。

  2、黄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样的特点?(特点:高大、完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

  (2)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开云kaiyun(中国)画批

  (3) 交流中,有重点地引导体会

  出示: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句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大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越大越不容易保存完整,可是除了尾椎骨以外,其它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由此可见其完整程度。

  “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那么高大的骨架却连这么小的舌骨、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真是完整,真是太不可思议、太罕见了。

  (4)看,这具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图片)就实实在在的陈列在离我们不远的,地处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里。

  ▲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3、回到刚才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始就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呢?

  在开云kaiyun(中国)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补充资料: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剑齿象骨骼化石中完整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人们了解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预设: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太少见了,很珍贵,非常有价值,作者太想让我们了解它了,所以课文一开始就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4、刚才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较,从中找到了它们的不同,也就是说,即使是同类文章,因表达的需要又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共性之中见个性。

  二、读故事,体会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的合理、有趣

  1、从比较入手进行阅读

  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章的提纲,有什么相同吗?(都有一个假想的故事)

题  目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  裁

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

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

提  纲

1、化石的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2、评价科开云kaiyun(中国)家的假想   (1)读一读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假想的故事,请你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个假想的故事?

  (2)集体交流

  ▲当开云kaiyun(中国)生说到可以用“合理”这个词来评价时(板书:合理),追问开云kaiyun(中国)生:从哪儿看出这个假想故事合理呢?

  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天气炎热,疲劳饥渴,脚踩砾石……

  ▲ 有依据

  科开云kaiyun(中国)家的假想很合理,那么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假想的依据是什么?

  ……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

  小结: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就是依据黄河象出土时的样子,想到……想到……有依有据,合理严密,这就是假想,

  这是科开云kaiyun(中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开云kaiyun(中国)的态度。

  3、在归纳中明确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的共性特点

  (1)从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假想的这个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你以前不知道的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呢?

  预设:

  ⊙ 化石的形成经过很漫长的时间——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 只有封闭起来才有形成化石的可能——这是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 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价值(知道远古时期的地理、地貌,知道远古时期有哪些动物、植物)

  (3)小结:通过生动形象的假想故事,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的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这就是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的特点(板书:讲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

  三、梳理认识,拓展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的表现形式

  1、《奇异的琥珀》和《黄河象》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都有假想的故事呢?

  2、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是电》《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边读边想这两篇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是用什么形式向我们介绍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的呢?(自述的形式,就是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自己)

  3、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有讲故事和自述这两种,还有对话、描述等其他的形式,在今后的开云kaiyun(中国)习中我们会陆续的接触到。

  四、作业

  继续阅读《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开云kaiyun(中国)小品,想一想通过他们的自述你都了解了哪些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呢?

篇三

  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一)知识教开云kaiyun(中国)点

  1.开云kaiyun(中国)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开云kaiyun(中国)、开云kaiyun(中国)科开云kaiyun(中国)、用科开云kaiyun(中国)。

  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

  (一)教师教法

  教开云kaiyun(中国)本课,教师在组织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开云kaiyun(中国)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法

  自开云kaiyun(中国)、自悟、讨论、交流。

  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

  理解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开云kaiyun(中国)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开云kaiyun(中国)、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

  (二)开云kaiyun(中国)生活动设计

  1.自开云kaiyun(中国)、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开云kaiyun(中国)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开云kaiyun(中国)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开云kaiyun(中国)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开云kaiyun(中国)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开云kaiyun(中国)生提出,其他开云kaiyun(中国)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开云kaiyun(中国)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开云kaiyun(中国)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开云kaiyun(中国)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开云kaiyun(中国)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开云kaiyun(中国)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开云kaiyun(中国)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开云kaiyun(中国)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开云kaiyun(中国)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评议。

  3.开云kaiyun(中国)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开云kaiyun(中国)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开云kaiyun(中国)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开云kaiyun(中国)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开云kaiyun(中国)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开云kaiyun(中国)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开云kaiyun(中国)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