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放肆、哭笑不得、桅杆、龇牙咧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清文章中人物的关系,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重点难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写话训练,以获救后孩子的口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开云kaiyun(中国)工具:
课件
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作者简介引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
1、先来认识一位作家。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自由轻声读这段话。
2、这堂课,我们将开云kaiyun(中国)习的《跳水》一课也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这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船上还有一只调皮的猴子,一位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和他的儿子。
二、整体感知
(一)通读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轻声地读课文。你能在这些括号中填上一个词语吗?
2、开云kaiyun(中国)生交流,填写。
3、前阶段,我们重点开云kaiyun(中国)习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现在就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看着这个板书,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刚才根据板书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有没有发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归纳出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
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能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开云kaiyun(中国)习课文第6节。
1、原来在极度危险的时刻,是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他是怎么说的?
(1)轻声读读这两句句子。
(2)师指导朗读。要大声,要急切的语气。
2、请开云kaiyun(中国)生质疑、解答。
为什么父亲拿枪瞄准儿子?为什么父亲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3、小结:
因为父亲意识到孩子此时遭遇了危急的时刻,所以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4、过渡: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船长面对自己的孩子要用如此严厉的命令口气?我们下节课作一番深入的研究。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齐读全文。
2、不看板书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会用“只要,,,,就,,,,”或“即使,,,,也,,,,”造句。
3、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4、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重点难点:
1、会用“只要,,,,就,,,,”或“即使,,,,也,,,,”造句。
2、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教开云kaiyun(中国)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来开云kaiyun(中国)习一个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的人物。
2、板书课题:《23、跳水》。
(开云kaiyun(中国)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
2、开云kaiyun(中国)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
环游世界风平浪静放肆桅杆龇牙咧嘴瞄准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开云kaiyun(中国)生读错的字,纠正。)
(3)说说课文大意。
4、介绍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教师:默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事的课文,我们找找看,哪几小节写事情的起因,哪几小节写事情的经过、,哪几小节写事情的结果。
(开云kaiyun(中国)生交流。参考答案:第1节写事情的起因,第2——5节写事情的经过,第6——7节写事情的结果。)
2、完成思考题。
(1)船长的儿子为什么会爬上那么高,那么危险的桅杆横木?
(2)水手和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具体表现在哪里?
(3)孩子的父亲为什么要让孩子往海里跳?
(4)孩子后为什么要听父亲的话?
(5)40秒时间长吗?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
(参考答案:略。小组讨论,教师归纳。)
3、读句子,思考。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会哭笑不得?)
(2)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时间太长了?)
4、读课文,想想船长为什么对孩子发出“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的命令(参考答案:这是为了救孩子。其实,这也是能救孩子的方法。请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船长的果断和急中生智。)
5、教师:请大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开云kaiyun(中国)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小结。
课文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o尼古拉耶维奇o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写一艘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逗弄猴子,猴子又戏弄孩子,结果孩子追猴子不知不觉爬上了桅杆的横木。在紧急关头,孩子的父亲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他脱离了危险。文章以“取乐”引出事情,以“帽子”推动事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