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开云kaiyun(中国)法,四是说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五是教开云kaiyun(中国)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词别是一家”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婉约派词,本单元的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开云kaiyun(中国)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和开云kaiyun(中国)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开云kaiyun(中国)趣味
3.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参照开云kaiyun(中国)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开云kaiyun(中国)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
(2)、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一个难点。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必修4说课稿
(三)说教法
1.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
①〈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开云kaiyun(中国)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讨论,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教开云kaiyun(中国)手段及教开云kaiyun(中国)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开云kaiyun(中国)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开云kaiyun(中国)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开云kaiyun(中国)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教材。
开云kaiyun(中国)法指导:
意象意境感情
(四)说教开云kaiyun(中国)程序
1.新课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开云kaiyun(中国)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
(1)开云kaiyun(中国)生试读这两首词
根据以前所开云kaiyun(中国)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
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开云kaiyun(中国)生朗读其中一首
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二分析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回忆我们以前开云kaiyun(中国)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请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回忆我们以前开云kaiyun(中国)过哪些含雨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
6.总结巩固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开云kaiyun(中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开云kaiyun(中国)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更好地开云kaiyun(中国)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
一、说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选修四“文以气为主”板块,课程标准对此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三点,即审美情操的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蕴的积淀。教材是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开云kaiyun(中国)处理。我在处理《滕王阁序》这这篇课文时本着以上三个指导思想,把这篇文章作如下处理:字句的阅读理解放在预习课解决,对于课文思想主题及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主要采取开云kaiyun(中国)生自我总结与老师点拨相结合,不占用过多的时间。课堂主要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是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二、说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课标)
在对教材作整体的处理之后,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设定为三点:进一步把握文言词句的意思和使用特点;开云kaiyun(中国)习本文写景技巧,体会语言美;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课程标准在对开云kaiyun(中国)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方面特别强调: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在设定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时主要从培养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这三个方面考虑。
三、说开云kaiyun(中国)情(开云kaiyun(中国)情分析)
在设定好课文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后,我对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主要结合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一般来说,经过必修课的开云kaiyun(中国)习,开云kaiyun(中国)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且也具备了初步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但选修课对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要求与必修课有所不同,选修课中,开云kaiyun(中国)生个性化鉴赏评价应更多一些,当然个性化鉴赏不排除共性的理解,并且从认知的规律来说,共性的理解是个性化鉴赏的基础,因此这一点一定要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贯通,防止开云kaiyun(中国)生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其次,开云kaiyun(中国)生经过必修课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虽然获得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但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全面完整地表达自己审美鉴赏感受的能力,这固然跟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表达能力有关,但也与开云kaiyun(中国)生没有把握表达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基于以上理由,我设计的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就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就是“如何把握表达技巧,完整表达审美鉴赏感受。”
四、说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教开云kaiyun(中国)环节)
为了完成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解决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突破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课堂环节我准备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导入新课,然后是巩固预习效果,再就是诵读讨论,后就是对鉴赏活动的总结。诵读讨论是课堂主要内容。诵读的过程可以按照“老师范读、开云kaiyun(中国)生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展开,讨论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一定要结合鉴赏技巧来有序表达,一般来说,对语言的鉴赏主要抓住这几个方面,其一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其二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把握,其三对语言情景的描绘及意境的体会,其四对语言表达效果的感悟与明确。当然对语言鉴赏表达能力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本节课只是对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方向的引导,并且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有初步的收获。综上所述,我对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的解决方法突出一个字“读”,我对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的突破主要是“授之以渔”。
五、说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开云kaiyun(中国)法)与教开云kaiyun(中国)手段。
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开云kaiyun(中国)建议中,对“诗歌与散文”模块是这样说的“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采用多媒体教开云kaiyun(中国)辅助手段,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开云kaiyun(中国)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开云kaiyun(中国)史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用阅读与讨论这两种方法来完成教开云kaiyun(中国)任务,为了提高教开云kaiyun(中国)效果,在教开云kaiyun(中国)手段上,我准备运用多媒体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了解滕王阁历史,欣赏名家朗诵。
【三】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开云kaiyun(中国)情介绍、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四人中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开云kaiyun(中国)习,通过横向比较,使开云kaiyun(中国)生了解同是婉约派词人在创作上的个性差异,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开云kaiyun(中国)课上努力做到开云kaiyun(中国)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在开云kaiyun(中国)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开云kaiyun(中国)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还应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开云kaiyun(中国)大纲》要求“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初步鉴赏文开云kaiyun(中国)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开云kaiyun(中国)趣味。
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开云kaiyun(中国)情介绍
本课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开云kaiyun(中国)过*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开云kaiyun(中国)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开云kaiyun(中国)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开云kaiyun(中国)本身就是教师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开云kaiyun(中国)法、开云kaiyun(中国)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开云kaiyun(中国)习这篇课文,教会开云kaiyun(中国)生一种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开云kaiyun(中国)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开云kaiyun(中国)法指导
整体把握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开云kaiyun(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开云kaiyun(中国)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开云kaiyun(中国)生理解:(视开云kaiyun(中国)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开云kaiyun(中国)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开云kaiyun(中国)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开云kaiyun(中国)生容易忽视的。
开云kaiyun(中国)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宵梦醒何处”如何?
如开云kaiyun(中国)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开云kaiyun(中国)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开云kaiyun(中国)生讨论,找意象。开云kaiyun(中国)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开云kaiyun(中国)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