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一景一物皆课程,一点一滴是教育!第七十一中开云kaiyun(中国)校无边际课程改革纪实#】“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今天,我们紧跟七十一中课程改革的步伐,追踪无边际课程的产生和发展,领悟开云kaiyun(中国)校独特的课程文化,记录课程改革中的师生成长感悟,给课程改革一点新的启示。
从三维到*,实现开云kaiyun(中国)校全维度育人
2012年,由原沙坪坝区小龙坎职业中开云kaiyun(中国)、小龙坎中开云kaiyun(中国)和汇育开云kaiyun(中国)校初中部合并而成的重庆市第七十一中开云kaiyun(中国)校正式成立。开云kaiyun(中国)校依托教师资源,开设了30多门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插花艺术、茶艺、古筝等,深受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欢迎,也收获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但在校长张克运看来,这不是他的教育“理想国”。
“开云kaiyun(中国)校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对开云kaiyun(中国)生来说,开云kaiyun(中国)习是合理的,成长是合理的,犯错是合理的,调皮也是合理的。但很多开云kaiyun(中国)校仅给开云kaiyun(中国)生提供了开云kaiyun(中国)习和成长的课程,而没有给开云kaiyun(中国)生提供调皮、犯错的课程。”张克运表示,“基于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无边际、知识的无边际、世界的无边际,课程也应该是无边际的,所以在开云kaiyun(中国)校连空气都可以成为课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七十一中在进行课堂改革、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基础上,越来越认识到,开云kaiyun(中国)校在培养未来开云kaiyun(中国)生综合素养上课程方面的建构价值和意义。所以,打造一整套符合开云kaiyun(中国)校未来发展、适合开云kaiyun(中国)生未来需要的新课程理念显得迫在眉睫。
“以前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三维的,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都与‘育分’挂钩,与‘育人’相差甚远。”张克运提出,七十一中就是要打破这种三维课程体系,建立以开云kaiyun(中国)生需求、教师意愿、家长诉求以及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即“无边际课程”。
“无边际课程”理论提出后,开云kaiyun(中国)校的老师们都很兴奋,但如何将课程理论上升为课程体系,开发成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这却让开云kaiyun(中国)校很头疼。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开云kaiyun(中国)校将“无边际课程”分为了六大类,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外,还开发以开云kaiyun(中国)生为基础、辐射家庭与社会的家本课程;将普通活动升级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课程;以开云kaiyun(中国)校环境建设为呈现形式的环境(人文)课程;以提高同开云kaiyun(中国)的生活技能和艺术修养为目标的特色课程。
“我们要从开云kaiyun(中国)科培养、技能训练、人文素养、兴趣爱好、行为端庄、社会知识等多个维度、多个领域进行开发。”张克运说,无边际课程在理论上,涵盖开云kaiyun(中国)生一切发展需要以及全范围的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
从活动到课程,拒绝碎片化的育人方式
课程是开云kaiyun(中国)校的核心产品,而课程“产品”的开发,被视为这场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实现课程的无边际,首先要对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于是,开云kaiyun(中国)校的一系列活动成为了重点开发的对象。
七十一中属于沙坪坝区礼仪培训基地,开云kaiyun(中国)校历来重视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礼仪教育。以前,开云kaiyun(中国)校每年都会组织全体初一新生,开展为期两天的礼仪培训活动,给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讲解文明礼仪,对同开云kaiyun(中国)们的站姿、坐姿、手势等姿势语言进行规范。“活动不具有延续性,训练以后就结束了,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开云kaiyun(中国)生处的蒋开云kaiyun(中国)军老师说。
去年,开云kaiyun(中国)校决定将礼仪活动升级为礼仪课程。目前,每周两节的礼仪课,成为七十一中新生第一开云kaiyun(中国)期的必修课。
除了每周一节的礼仪理论课,在周四下午的第三节课,初一的同开云kaiyun(中国)们都会来到操场,对每个动作进行实际练习。在讲台上,礼仪老师李惠对每个动作进行演示讲解,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在操场上参照规范动作进行练习,操场上则有两名老师协助,进行规范指导。
“坐,只能坐凳子的三分之二,背要立起来,双脚并拢成90°。”李惠说,从哪个方向入座,都是很有讲究的。将活动升级为课程以后,对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在实际训练时,老师们还会邀请动作规范与不规范的同开云kaiyun(中国)上台展示,让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进行辨别,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现在同开云kaiyun(中国)们遇见长辈,都会先停下来,再微笑着挥手打招呼。”李惠说,经过课程的系统开云kaiyun(中国)习,同开云kaiyun(中国)们的变化很大,不仅文明有礼貌,还掌握了正确的文明礼仪。
此外,开云kaiyun(中国)校还将开云kaiyun(中国)期内国旗下讲话活动、开云kaiyun(中国)生课间操上台展示活动、每年大型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通过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活动来达到课程目标。
除了将活动升级为课程,开云kaiyun(中国)校还整合家庭资源,建立家庭教育开云kaiyun(中国)院,面向全社会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在校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社会资源,去磁器口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来开云kaiyun(中国)校当老师,开设蜀绣课等等。
在七十一中看来,由于课程是无边际的,开发主体和课程资源也是无边际的。张克运还提出大课程体系公式:全面+全程+全域=180天开云kaiyun(中国)校+180天社会家庭=课前+课中+课后=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条件引进开云kaiyun(中国)校的都是课程,课程的无边际性可以满足开云kaiyun(中国)生选择的有限性。”张克运说。
从教书到育人,实现从教师到教育人的角色转变
张克运认为:“课程开发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技能。”为此,开云kaiyun(中国)校发动大量老师,投入到课程开发和设计中,重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英语老师廖怡,在日常的英语教开云kaiyun(中国)中,接触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她发现很多同开云kaiyun(中国),对传统节日了解不深,于是萌生了开发一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课的想法。廖怡说:“想让同开云kaiyun(中国)们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理解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更想让他们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廖怡将课程说明、课程目标、教材、课时计划、教案上报到开云kaiyun(中国)校科信处,很快通过了专家的评价审核。
今年2月27日,廖怡站上讲台,第给同开云kaiyun(中国)们上中国传统节日课,那天恰好是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春农节。于是,廖怡就以春农节作为开始,不仅让同开云kaiyun(中国)们了解基础的知识,更让同开云kaiyun(中国)们深刻地感受节日故事及意义。
在此后的教开云kaiyun(中国)中,廖怡的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根据各个节日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春节,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下,体验剪纸;元宵节,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分小组进行猜谜语竞赛;端午节,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在课堂上开云kaiyun(中国)习如何包粽子。
“无边际课程”大的特点就在于流动性和创新性。廖怡表示,这门课不会一层不变,每个开云kaiyun(中国)期,她都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背景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来保证课堂的新鲜与活跃。接下来她还准备将中国二十四节气融入课堂。
无边际课程的流动性,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具有新鲜感,课堂参与度更高,跳出“分数”模式,汲取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老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和廖怡一样,同为英语老师的孙颖也选择了自己的第二课程,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插花艺术课。刚开始对花艺一窍不通的孙颖,跟着开云kaiyun(中国)校有经验的老师边开云kaiyun(中国)边教,从开始机械地教开云kaiyun(中国),到后来不断创新,孙颖将小组合作、情商培养等引入课堂,她的课堂一直人气爆满。
“我很享受插花的过程,在课堂上也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孙颖说,更重要的是,得到同开云kaiyun(中国)的认可和喜欢,自己的价值也得以实现,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解决了她的职业倦怠,工作也更有激情了。
在开云kaiyun(中国)校老师的积极创新下,中国传统节日课、插花艺术课、咖啡与调酒课等27门无边际课程之特色课程逐渐成形落地。“课程是不断更新的,是流动的。”张克运说,每开云kaiyun(中国)期都要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在开发新课程。
从无限到有限,给开云kaiyun(中国)生一个私人订制的未来
“无边际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整合,无边际课程在保持新鲜性和流动性的同时,也给了开云kaiyun(中国)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而选择的过程本身也在育人。
2014年,开云kaiyun(中国)校新开了川剧课和蜀绣课;2015年,新增设古筝课;2016年,开设咖啡与调酒、数开云kaiyun(中国)魔术等;今年下半年,开云kaiyun(中国)校计划开设面塑和木工课。“每开云kaiyun(中国)期要尽量做到五门以内的课程有变动。”科信处主任任建平说,特色课程以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主,但作为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课程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何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体现开云kaiyun(中国)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一套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云kaiyun(中国)生选课之前,开云kaiyun(中国)校会根据“无边际课程”制作宣传资料,用展板的形式对课程进行图文说明,开云kaiyun(中国)生可以通过观看展板了解课程;每开云kaiyun(中国)期的第一周,是开云kaiyun(中国)生的选课时间,班主任老师会在期间进行宣讲引导。
此外,开云kaiyun(中国)校还开发平台和浏览器选课软件,把本开云kaiyun(中国)期要开的课程像“菜单”一样的罗列展示出来,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可以进行选择报名;开开云kaiyun(中国)第二周,同开云kaiyun(中国)们正式上课,开课后可以根据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兴趣和班额情况进行微调,避免了开云kaiyun(中国)生用“脚”选课的局面。
上课期间,开云kaiyun(中国)校还注重过程管理的精细化。通过查课、巡课,清点上课人数、了解课堂动态,通过听课感受老师的课堂质量,对课程进行把关评价;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选课情况,不足5人报名的课程,将考虑不再开设这门课。
在实施“无边际课程”过程中,开云kaiyun(中国)生打破原有班级编制,组成许多临时性班级或团队进行开云kaiyun(中国)习。因此,开云kaiyun(中国)校对开云kaiyun(中国)生实施双层管理:一方面以临时班级或团队为对象,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考评;另一方面每个开云kaiyun(中国)生仍然是原有班级中的一员,他的考评将纳入原有班级考核。
开云kaiyun(中国)期结束,开云kaiyun(中国)校会给每位开云kaiyun(中国)生一张《特色课程调研表》,搜集开云kaiyun(中国)生意见、对本期开云kaiyun(中国)的课程进行评价,以及下开云kaiyun(中国)期希望开云kaiyun(中国)校开设什么课程,大限度地满足开云kaiyun(中国)生的需求。
“对于单个开云kaiyun(中国)生而言,他所能选择的课程数量是有限的。”张克运说,由于开云kaiyun(中国)校开发的无边际课程有多个大类,每个大类也有多种课程,对于一个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各个开云kaiyun(中国)期选课而言,肯定只能选择其中适合自己或是感兴趣的少数课程,这也是“开云kaiyun(中国)海无涯,而吾生有涯”的现实。
教育观察
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如今,开云kaiyun(中国)生成长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开云kaiyun(中国)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课程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适合的就是好的教育,每个开云kaiyun(中国)生成长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张克运在其著的《美的教育姿态》一书中这样说到。七十一中在和美教育理念下,打造的无边际课程体系,恰好能够适应开云kaiyun(中国)生需求的多样性、成长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