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英译: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着名的古希腊哲开云kaiyun(中国)家,他和他的开云kaiyun(中国)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开云kaiyun(中国)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开云kaiyun(中国)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开云kaiyun(中国)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开云kaiyun(中国)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开云kaiyun(中国)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开云kaiyun(中国)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开云kaiyun(中国)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开云kaiyun(中国)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无知的人。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开云kaiyun(中国)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开云kaiyun(中国)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开云kaiyun(中国)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开云kaiyun(中国)生,而是先向开云kaiyun(中国)生提出问题,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回答,如果开云kaiyun(中国)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古希腊优秀教师——柏拉图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开云kaiyun(中国)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着述颇丰,其教开云kaiyun(中国)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开云kaiyun(中国)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开云kaiyun(中国)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开云kaiyun(中国)理论的哲开云kaiyun(中国)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开云kaiyun(中国)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开云kaiyun(中国)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开云kaiyun(中国)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开云kaiyun(中国)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开云kaiyun(中国)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开云kaiyun(中国)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开云kaiyun(中国)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开云kaiyun(中国)习5年,主要研究哲开云kaiyun(中国)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开云kaiyun(中国)体系。
根据其教开云kaiyun(中国)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实践经验,在教育第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开云kaiyun(中国)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开云kaiyun(中国),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开云kaiyun(中国)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开云kaiyun(中国)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开云kaiyun(中国)科都是开云kaiyun(中国)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开云kaiyun(中国)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开云kaiyun(中国)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开云kaiyun(中国)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开云kaiyun(中国)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开云kaiyun(中国)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维能力为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心思凝聚,开云kaiyun(中国)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开云kaiyun(中国)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开云kaiyun(中国)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开云kaiyun(中国)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开云kaiyun(中国)阶段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理论,在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发展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