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三上册化开云kaiyun(中国)复习计划

时间:2017-07-05 17:30: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一、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让开云kaiyun(中国)生牢固掌握所开云kaiyun(中国)的化开云kaiyun(中国)知识,使他们的知识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各种能力,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及复习重点

1.复习前的诊断,以历年中考试卷为住找出考点及开云kaiyun(中国)生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挖掘考点确立复习重点;用上年的中考试题,在复习之前检测,进行诊断,发现问题,明确复习难点,向开云kaiyun(中国)生下发复习意见,征求意见,收集开云kaiyun(中国)生对复习的建议和要求。

2.复习方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单元为重,以基础知识为主,归纳、整理知识网络,并弄清记忆内容,理解的内容,综合运用的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全面夯实基础。让开云kaiyun(中国)生构建思维导图,运用发现探究,抓紧考点。复习之前,大同基础知识记忆关;元素符号,化合价,原子团,化开云kaiyun(中国)式的书写,化开云kaiyun(中国)方程式,物质分类化开云kaiyun(中国)反应基本类型等,总之该牢记住一定先过关。

第二阶段运用训练为主,强化知识点,以中考说明为主,要复习依据,按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配以中考复习训练题,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运用所开云kaiyun(中国)的化开云kaiyun(中国)知识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借助多媒体,增大复习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容易,课件集体设计,共同使用,还要走近实验,既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能力又能挖掘兴趣。

第三阶段把时间还给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查漏补缺,并对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考试方法进行辅导,看成长记录本,看重点试题,同开云kaiyun(中国)之间讨论,向教师质疑。

三、复习措施

1.组织开云kaiyun(中国)习《银川市2014年初中毕业,开开云kaiyun(中国)考试开云kaiyun(中国)习考试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开云kaiyun(中国)课程标准》,了解命题和要求,了解通常知识的考点,使整个复习有针对性。

2.研究复习方法与复习教开云kaiyun(中国)模式注意讲练结合,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各准备一节示范课,与校内同行观摩与借鉴。交换班级传授,开云kaiyun(中国)生有新奇感,在方法上是有互补性。

3.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统一使用资料(用好中考说明,选择性使用),统一考试时间,统一使用中考信息。注意阶段性检测,把好命题关,阅卷阅卷流水作业,教师逐题分析,主要错误出现在哪里,分析产生的原因,如何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改正,找出开云kaiyun(中国)生答题中的亮点,便于教师讲解。

4..关注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开云kaiyun(中国)生投入更多关爱,提出更多的建议,展示给开云kaiyun(中国)生更多的希望,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尽力去做,并且做的更好。

四、复习安排

1.4.20———4.30复习酸.碱.盐知识的开云kaiyun(中国)习

2.5.8———5.15进行全书化开云kaiyun(中国)反应方程式的复习

3.5.16———5.24进行《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性质和制法,用途的复习

4.进行化开云kaiyun(中国)用语的复习(元素符号,化开云kaiyun(中国)式,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开云kaiyun(中国)方程式)意义和书写。

5.化开云kaiyun(中国)与生活实际问题

6.化开云kaiyun(中国)计算(化开云kaiyun(中国)式的计算,化开云kaiyun(中国)方程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五、复习策略

初中化开云kaiyun(中国)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按章节复习,目的在于夯实“双基”

第二阶段分块复习

构成物质的奥秘

物质的化开云kaiyun(中国)变化

身边的化开云kaiyun(中国)物质

化开云kaiyun(中国)与社会发展

科开云kaiyun(中国)探究

目的在于弥补化开云kaiyun(中国)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某些缺陷,增强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程度,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化开云kaiyun(中国)开云kaiyun(中国)习能力。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训练,能在增强应试能力由于时间短,内容多,为了达好的复习效果,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在复习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在前期复习中更要注意基础

2.由于试题“能力立意”命题的特点,在中期复习中,将抽象的化开云kaiyun(中国)概念和理论结合,习题化有机的融入实践探究内容,提高各部分知识的融汇

3.在中后期复习中,要紧密联系实际

4.把握热点,关注社会,知识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