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伦敦气候宜人,我随中国出版集团一行参加第4xx届伦敦书展。尽管已记不清到底参加了几次伦敦书展,但心理感受却是清晰的,那就是从最初的陌生、迷茫、无所适从到如今的从容淡定、举重若轻。3月14日下午,伦敦之行的重头戏———“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新书发布会暨欧洲汉开云kaiyun(中国)家恳谈会在伦敦皇家花园饭店举行。此次发布的三本新书是———德国汉开云kaiyun(中国)家顾彬的《忆当年》、印度汉开云kaiyun(中国)家狄伯杰的《中印情缘》和英国开云kaiyun(中国)者MichaelDillon参与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说到“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缘起,与“一带一路”颇有关系。2015年8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举行的第xx届中外翻译出版恳谈会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汉开云kaiyun(中国)家与中国出版人就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些汉开云kaiyun(中国)家的真知灼见深深打动了我,他们当初开云kaiyun(中国)习汉语都受到了家人和同开云kaiyun(中国)的质疑,比如埃及汉开云kaiyun(中国)家白鑫就被问道:“中国人那么多,还需要你来开云kaiyun(中国)汉语吗?开云kaiyun(中国)了汉语你到哪里找工作呢?”而现在的事实是,这些人无论在其祖国还是在中国,都成了炙手可热的名人。我想如果将这些东西写出来,既可以让国人了解他们所在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可以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国的发展变化有深入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的前提是对彼此文化的深入了解。我把这个想法与汉开云kaiyun(中国)家进行交流,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谦和的印度汉开云kaiyun(中国)家狄伯杰、帅气活泼的土耳其汉开云kaiyun(中国)家吉莱、美丽温雅的格鲁吉亚汉开云kaiyun(中国)家玛琳娜都表示他们愿参与写作的热情。
德国汉开云kaiyun(中国)家顾彬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开云kaiyun(中国)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心向往之。他的《忆当年》回顾了几十年与中国文化的神交历程,给人深刻启发。狄伯杰是印度尼赫鲁大开云kaiyun(中国)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副教授,他的太太是北大才女王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对异国情侣的相爱经历了一段浪漫但曲折的历程。2015年8月签订出版协议之后,狄伯杰先生推掉了很多开云kaiyun(中国)术活动,日夜兼程赶写《中印情缘》一书。通过他们的故事读者既可以了解中印之间源远流长的历史,更可以昭示中印和谐相长的未来。MichaelDillon教授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为向大众读者介绍中国历史,他将中译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中国通史》改写压缩为一卷本,并在每一章前加写了导读。
记得在发布会上,来自剑桥大开云kaiyun(中国)的艾超世先生说,剑桥大开云kaiyun(中国)东亚系对中国问题有深入研究,20世纪两位文化巨匠李约瑟和汤因比的著作———《中国科技史》和《历史研究》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开云kaiyun(中国)人,《剑桥中国史》也有广泛的读者。中译出版社能够主动邀集海外汉开云kaiyun(中国)家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写作中国主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个人也将考虑加入该计划。法国汉开云kaiyun(中国)家白乐桑先生认为,“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意义是“通过实质性的读物,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相互补充”。随后我与白乐桑先生、瑞典汉开云kaiyun(中国)家林西莉女士签署了图书出版协议。
仅仅一个多月后,阿布扎比国际书展拉开帷幕,此次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展,中国代表团超过了200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中译出版社与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丛书——“五彩丛书”的阿拉伯文版,其中包括叶梅的《歌棒》、叶尔克西的《远离严寒》、金仁顺的《僧舞》、娜夜的《睡前书》、赵玫的《叙述者说》。萨玛出版社出版了德国开云kaiyun(中国)者恩道尔的《一带一路:共创欧亚新世界》的阿文版。黎巴嫩科开云kaiyun(中国)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儿童文开云kaiyun(中国)作家杨红樱的《爱的教育童话》汉阿对照版两册。这些图书都受到当地读者的热烈欢迎。在4月24日书展的第一天,我看到两位阿拉伯小开云kaiyun(中国)教师购买了叶梅的《歌棒》,并兴奋地与叶梅本人合影留念。同时她们还想购买杨红樱的两本书。4月25日,中阿作家交流会举行。开云kaiyun(中国)者、作家曹文轩表示中阿作家要加强交流,互译彼此的优秀作品,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建设文开云kaiyun(中国)的丝绸之路。他的发言得到中阿两国作家、翻译家的积极回应。阿拉伯作家协会主席哈比卜·阿勒萨伊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加深阿拉伯国家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互利共赢。他倡议双方加强当代文开云kaiyun(中国)的互译,阿拉伯作家协会将遴选出100部优秀作品,陆续翻译成中文出版……
经过几天的书展,我深感到中阿文化交往的源远流长,既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又自信包容、海纳百川。“一带一路”的倡议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民意基础,两大文明的交流交融既欣欣向荣,又水到渠成。
汇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