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开云kaiyun(中国)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

时间:2016-08-16 16:55: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一、指导思想

化开云kaiyun(中国)基本概念的开云kaiyun(中国)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开云kaiyun(中国)生感觉难开云kaiyun(中国)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开云kaiyun(中国)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开云kaiyun(中国)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开云kaiyun(中国)会开云kaiyun(中国)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开云kaiyun(中国)教科书(必修)《化开云kaiyun(中国)》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开云kaiyun(中国)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开云kaiyun(中国)计算的能力。

2.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开云kaiyun(中国)目标:

知识 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 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开云kaiyun(中国)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开云kaiyun(中国)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 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开云kaiyun(中国)科开云kaiyun(中国)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开云kaiyun(中国)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

“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形成终身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开云kaiyun(中国)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

三、开云kaiyun(中国)情、开云kaiyun(中国)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对象是高一开云kaiyun(中国)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开云kaiyun(中国)习中,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开云kaiyun(中国)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开云kaiyun(中国)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开云kaiyun(中国)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开云kaiyun(中国)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开云kaiyun(中国)习,我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力求“开云kaiyun(中国)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开云kaiyun(中国)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开云kaiyun(中国)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云kaiyun(中国)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开云kaiyun(中国)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开云kaiyun(中国)生既开云kaiyun(中国)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开云kaiyun(中国)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开云kaiyun(中国)习认为:开云kaiyun(中国)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开云kaiyun(中国)习,开云kaiyun(中国)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开云kaiyun(中国)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开云kaiyun(中国)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开云kaiyun(中国)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开云kaiyun(中国)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开云kaiyun(中国)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维碰撞。开云kaiyun(中国)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开云kaiyun(中国)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开云kaiyun(中国)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开云kaiyun(中国)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开云kaiyun(中国)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