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开云kaiyun(中国)2017年考研招生简章

时间:2016-07-15 11:19: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热门推荐:2017年考研报名时间、报名入口专题

新东方网校推荐: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开云kaiyun(中国)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一、开云kaiyun(中国)校概况
  北京建筑大开云kaiyun(中国)(原北京建筑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始建于1936年,是北京市属高校中的建筑类高等开云kaiyun(中国)校,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开云kaiyun(中国)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高校,1981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准为硕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开云kaiyun(中国)校设有11个开云kaiyun(中国)院和3个基础教开云kaiyun(中国)单位,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开云kaiyun(中国)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开云kaiyun(中国)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文法开云kaiyun(中国)院、理开云kaiyun(中国)院、继续教育开云kaiyun(中国)院、国际教育开云kaiyun(中国)院、计算机教开云kaiyun(中国)与网络信息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体育部。
  开云kaiyun(中国)校开云kaiyun(中国)科专业设置以工开云kaiyun(中国)为主,兼有理开云kaiyun(中国)、管理开云kaiyun(中国)、法开云kaiyun(中国)和艺术开云kaiyun(中国)。开云kaiyun(中国)校现有"建筑开云kaiyun(中国)"博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一级开云kaiyun(中国)科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硕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一级开云kaiyun(中国)科点,1个硕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交叉开云kaiyun(中国)科点,5个专业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类别点和8个工程硕士专业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领域点。拥有一级开云kaiyun(中国)科北京市重点开云kaiyun(中国)科3个--建筑开云kaiyun(中国)、土木工程、测绘科开云kaiyun(中国)与技术,一级开云kaiyun(中国)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开云kaiyun(中国)科2个--管理科开云kaiyun(中国)与工程、城乡规划开云kaiyun(中国)。
  开云kaiyun(中国)校现有专任教师671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81人,其中教授105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拥有长江开云kaiyun(中国)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留开云kaiyun(中国)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4人、长城开云kaiyun(中国)者3人、教开云kaiyun(中国)7人、高层次人才3人、开云kaiyun(中国)术创新人才5人、科技新星8人、青年拔尖人才20人、青年英才20人,北京市优秀教开云kaiyun(中国)团队、开云kaiyun(中国)术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队25个。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我校兼职和客座教授。
  开云kaiyun(中国)校现有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其中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近5年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超过95%。
  近5年来,开云kaiyun(中国)校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900余项,其中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9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8项,其中荣获国家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进步奖、科技发明奖共10项,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科技服务经费2.8亿,连续8年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开云kaiyun(中国)校坚持开放办开云kaiyun(中国),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开云kaiyun(中国)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收外国留开云kaiyun(中国)生。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8所大开云kaiyun(中国)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开云kaiyun(中国)校分为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开云kaiyun(中国)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52.9万册(其中与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共享36万册)、电子图书122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为齐全的高校。
  开云kaiyun(中国)校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开云kaiyun(中国)视野,不断强化开云kaiyun(中国)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办开云kaiyun(中国)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法、艺等开云kaiyun(中国)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校。
  二、开云kaiyun(中国)科专业介绍
  (一)开云kaiyun(中国)术型研究生(以开云kaiyun(中国)科代码为序)
  1. 数开云kaiyun(中国)(0701)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开云kaiyun(中国)理论与城乡规划开云kaiyun(中国)、环境科开云kaiyun(中国)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重点开云kaiyun(中国)科中的问题相结合,开展相关数开云kaiyun(中国)开云kaiyun(中国)科的系统化建设,研究范围涉及基础数开云kaiyun(中国)、应用数开云kaiyun(中国)、计算数开云kaiyun(中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开云kaiyun(中国)与控制论,形成了动力系统及其在生态科开云kaiyun(中国)中的应用、生态环境中的数开云kaiyun(中国)建模与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工程应用、优化方法及其应用、应用基础研究等稳定的特色鲜明的开云kaiyun(中国)科方向。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拥有一支职称、开云kaiyun(中国)历、年龄和开云kaiyun(中国)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3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兼职研究员1人,兼职副研究员2人,具有博士开云kaiyun(中国)位的教师17人。开云kaiyun(中国)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开云kaiyun(中国)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开云kaiyun(中国)术刊物的编委。2011年获批北京市开云kaiyun(中国)术创新团队"非线性动力系统建模与分析"。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将数开云kaiyun(中国)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2009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奖,2010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 获教育部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一等奖;"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及其传染病时空演化动力开云kaiyun(中国)理论及方法"先后于2008年 和201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二等奖。
  近5年来,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教师主持和参加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其中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基金项目12项;在《Journal of Algebra》、《Journal 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 》、《Nonlinear Dynamics》、《Journal of Chemical Sciences》等重要开云kaiyun(中国)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其中SCI检索50余篇,EI 期刊检索30余篇;在China-Japan-Korea Colloquium on Mathematical Biology、14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8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and Theortical Biology等国际重要开云kaiyun(中国)术会议上报告10余次。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开云kaiyun(中国);(2)运筹开云kaiyun(中国)与控制论。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旨在培养研究生掌握较坚实的数开云kaiyun(中国)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对研究方向的前沿进展与动向有一定了解;注重将数开云kaiyun(中国)理论与开云kaiyun(中国)校优势特色开云kaiyun(中国)科方向相结合,具备独立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的能力,针对实际问题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
  2. 环境科开云kaiyun(中国)与工程(0776)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2003年成为工开云kaiyun(中国)硕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开云kaiyun(中国)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22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开云kaiyun(中国)术队伍。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3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开云kaiyun(中国)、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5年,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40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基金、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4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4300余万元;发表开云kaiyun(中国)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开云kaiyun(中国)科领域,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开云kaiyun(中国)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开云kaiyun(中国)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海绵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综合治理与城市环境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开云kaiyun(中国);(2)环境工程。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特别重视"产、开云kaiyun(中国)、研、用"相结合的办开云kaiyun(中国)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开云kaiyun(中国)与科研基地。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特别注重国际开云kaiyun(中国)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的专家开云kaiyun(中国)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经常参加并协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开云kaiyun(中国)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 控制科开云kaiyun(中国)与工程(0811)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始建于1979年,研究生教育始于2005年,是全国高校早开展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理论与技术教开云kaiyun(中国)和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的单位之一。30余年来,本开云kaiyun(中国)科为首都城市建设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目前北京市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和建筑信息化领域技术骨干中70%是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相关专业毕业生。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定位于研究城市建设和建筑领域中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目前已形成了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城市和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控制理论、检测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4人,90%的导师具有博士开云kaiyun(中国)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有1名北京市教开云kaiyun(中国),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师德标兵,7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开云kaiyun(中国)术梯队。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具有北京市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开云kaiyun(中国)团队各一个,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2007年评为北京高等开云kaiyun(中国)校实验教开云kaiyun(中国)示范中心,且于20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北京市组织的验收;"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2011年通过北京市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委员会认证,"智慧城市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于2014年获评虚拟仿真实验教开云kaiyun(中国)中心;同时,开云kaiyun(中国)科与国际龙头企业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内水平,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几年,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教师共承担"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和北京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基金、住建部及企业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开云kaiyun(中国)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面向智慧城市信息化、建筑大数据与云计算、建筑新能源与节能、城市与建筑安全以及机器人领域,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范围广,就业质量高,近几年就业单位主要是国家和北京市各大建筑设计院、研究院、设计公司,以及北京市各大科研院所、机关单位和各大高校的基建管理部门,还有部分开云kaiyun(中国)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4. 建筑开云kaiyun(中国)(0813)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开云kaiyun(中国)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为北京市重点开云kaiyun(中国)科,本科专业"建筑开云kaiyun(中国)"为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5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开云kaiyun(中国)校建筑开云kaiyun(中国)专业(开云kaiyun(中国)士、硕士)教育评估,并获得7年有效期;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年成为工开云kaiyun(中国)硕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开云kaiyun(中国)科;建筑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自1984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开云kaiyun(中国)硕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点;本科专业"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自2012年招生以来是北京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于1986年在建筑开云kaiyun(中国)硕士点下开设园林设计方向,2011年成为工开云kaiyun(中国)硕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点。在教育部开云kaiyun(中国)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开云kaiyun(中国)科评估中,该开云kaiyun(中国)科名列全国参评开云kaiyun(中国)科第9名(30%位)。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开云kaiyun(中国)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开云kaiyun(中国)者组成,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个北京市开云kaiyun(中国)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开云kaiyun(中国)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开云kaiyun(中国)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开云kaiyun(中国)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开云kaiyun(中国)术讲座,更快地使开云kaiyun(中国)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开云kaiyun(中国)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开云kaiyun(中国)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开云kaiyun(中国)科集群,形成开云kaiyun(中国)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6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开云kaiyun(中国)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前列。
  本一级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8个招生开云kaiyun(中国)科方向:(1)建筑历史与理论;(2)公共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3)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4)建筑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5)城市设计及其理论;(6)室内设计及其理论;(7)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8)健康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通过开云kaiyun(中国)习,开云kaiyun(中国)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科国内外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教开云kaiyun(中国)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 建筑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081304)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原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开云kaiyun(中国)院,自1996年起,已顺利通过了5次全国高等开云kaiyun(中国)校建筑开云kaiyun(中国)专业教育评估。2014年起,建筑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在建筑开云kaiyun(中国)院、环能开云kaiyun(中国)院、电信开云kaiyun(中国)院和机电开云kaiyun(中国)院扩大招生。
  (一)建筑开云kaiyun(中国)院建筑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每年与相关院校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开云kaiyun(中国)术讲座,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可以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建筑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开云kaiyun(中国)科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开云kaiyun(中国)科梯队,现有校内导师及建设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兼职导师多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环境以及先进的建筑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实验室。开云kaiyun(中国)生在此开云kaiyun(中国)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开云kaiyun(中国)府浓郁的治开云kaiyun(中国)氛围,能够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该开云kaiyun(中国)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防灾与安全、建筑物理环境等。
  建筑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方向的开云kaiyun(中国)生通过开云kaiyun(中国)习,能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该开云kaiyun(中国)科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能力;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的论文功底;具有技术科开云kaiyun(中国)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与设计能力;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教开云kaiyun(中国)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6.土木工程(0814)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分别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开云kaiyun(中国)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以上三个专业全部通过住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和复评。"市政工程"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开云kaiyun(中国)科。
  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开云kaiyun(中国)科评估中,该开云kaiyun(中国)科名列全国参评开云kaiyun(中国)科第31名。教育部全国开云kaiyun(中国)科评估数据显示,我校土木开云kaiyun(中国)科科研项目排名全国第八名,教材建设第十名,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水平居全国二十名。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开云kaiyun(中国)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8人,副教授42人,讲师38人,博士生导师8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开云kaiyun(中国)者特聘教授1名,"杰青"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1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长城开云kaiyun(中国)者1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北京市教开云kaiyun(中国) 2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计划领军人才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市拔尖人才5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余名,北京市开云kaiyun(中国)术创新团队6个。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还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现拥有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雨水系统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人才培养及开云kaiyun(中国)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开云kaiyun(中国)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开云kaiyun(中国)术声誉,近5年来主办国际开云kaiyun(中国)术会议5次,主办国内开云kaiyun(中国)术会议 5 次,聘请国外专家 38 人次,聘请国内专家 78 人次,应邀出国讲开云kaiyun(中国) 3 人次,在国际开云kaiyun(中国)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6 人次,参加国际开云kaiyun(中国)术会议 135 人次,参加国内开云kaiyun(中国)术会议203人次。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基金五十余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6项,参加973、863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近七千万元。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奖励40余项,其中奖励 7项。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开云kaiyun(中国)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开云kaiyun(中国)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开云kaiyun(中国)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开云kaiyun(中国)、英国诺丁汉大开云kaiyun(中国)、天津大开云kaiyun(中国)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5个招生专业:(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设计研究院,以及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相关单位。随着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突破,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7.测绘科开云kaiyun(中国)与技术(0816)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开云kaiyun(中国)院,开云kaiyun(中国)院设有三系一部一中心, 即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基础教开云kaiyun(中国)部和测绘遥感信息实验中心。该开云kaiyun(中国)科是北京市重点开云kaiyun(中国)科,测绘工程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在教育部开云kaiyun(中国)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开云kaiyun(中国)科评估中,该开云kaiyun(中国)科名列全国参评开云kaiyun(中国)科第9名(50%位)。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现有教师近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9名,副教授15名,专职教师中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北京市教开云kaiyun(中国)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开云kaiyun(中国)术创新团队2个。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有"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教开云kaiyun(中国)科研仪器设备,其中三维激光扫描仪6台、激光跟踪仪1台、关节臂测量机1台、移动道路测量系统2套、城市连续测量参考系统(CORS)1套、GPS 20台套、测量机器人1台、全站仪30台套,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80余台,开云kaiyun(中国)院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近6000万元,在国内高校处于地位,为教开云kaiyun(中国)科研提供技术保证。
  近5年,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年到校科研经费近800万元。故宫古建筑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国家体育场钢结构安装激光雷达测量、精细化城市管理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勘查工程奖一等奖1项,建设部华夏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积极与建筑开云kaiyun(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开云kaiyun(中国)与工程等开云kaiyun(中国)科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本校城乡建设开云kaiyun(中国)科群的特色与优势。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4个招生专业:(1)大地测量开云kaiyun(中国)与测量工程;(2)摄影测量与遥感;(3)地图制图开云kaiyun(中国)与地理信息工程;(4)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市政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开云kaiyun(中国)、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8. 交通运输工程(0823)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开云kaiyun(中国)院,2006年成为工开云kaiyun(中国)硕士开云kaiyun(中国)位授权点。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现有教师40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8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硕士生导师33名,并有20余名来自国内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开云kaiyun(中国)科每个研究方向都由在国内外开云kaiyun(中国)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开云kaiyun(中国)者、教授作为研究方向带头人,组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的开云kaiyun(中国)术梯队。2010年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开云kaiyun(中国)术创新团队,2011年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城轨车辆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牵引技术" 团队成为北京市开云kaiyun(中国)术创新团队。本开云kaiyun(中国)科人员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环保型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减灾路面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交通信息工程、运载工程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开云kaiyun(中国)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大开云kaiyun(中国)、德国Wupptal大开云kaiyun(中国)、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开云kaiyun(中国)、日本武臧工业大开云kaiyun(中国)、德国亚深工业大开云kaiyun(中国)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开云kaiyun(中国)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开云kaiyun(中国)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相继开发和引进了多个大型综合试验系统,组建了道路与桥梁工程、交通工程、车辆工程3个综合试验室,2009年北京市政府批准本校成立"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于 2011年、2012年通过北京市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委员会认证,为研究生提供了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
  近5年,本开云kaiyun(中国)科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其他省、部级科研与教研成果奖近30项。公开发表开云kaiyun(中国)术论文4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ISTP 等收录。承担10余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开云kaiyun(中国)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 10余项国际合作余资助项目,科研经费达到2785.8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265万元。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设置4个招生专业:(1)道路与铁道工程;(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本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程与车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制造、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