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开云kaiyun(中国)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师恩难忘

时间:2016-07-12 15:20: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教开云kaiyun(中国)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开云kaiyun(中国)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开云kaiyun(中国)难点:

开云kaiyun(中国)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开云kaiyun(中国)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开云kaiyun(中国)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开云kaiyun(中国)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开云kaiyun(中国)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开云kaiyun(中国)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开云kaiyun(中国)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开云kaiyun(中国)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开云kaiyun(中国)读书。

第二段(第3-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一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师: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开云kaiyun(中国)出众)

3、细读第二段(第3--7自然段)。

②师:开开云kaiyun(中国)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生: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开云kaiyun(中国)上课,叫三年级开云kaiyun(中国)兄把着一年级开云kaiyun(中国)弟的手描红。他再给一年级上课。

③师:他为开云kaiyun(中国)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生:他把《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开云kaiyun(中国)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

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开云kaiyun(中国)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

(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开云kaiyun(中国)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

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人了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生:我听得人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开云kaiyun(中国)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上下文"身临其境"的意思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⑥师(指图):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娓娓动听的讲着故事,孩子们听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

生交流:

“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乱折花草树木,美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我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那首小诗。”

“田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听田老师的课一点都不觉得累,是一种享受。”

“听田老师的课,我感到很快乐。”(板书:快乐 知识 道理)

师小结: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说得真好。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开云kaiyun(中国)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出示:“我在田老师那儿开云kaiyun(中国)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了--(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也这样来说一说。

生1: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懂得了上知个道理。

生2: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快乐,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感受到了上千次快乐。

生3:如果说一个故事就是一滴春雨,那么上千个故事就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读读文中的这句话。(生读)

师:老师的故事是春雨。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的心田。再来读读。(生再读,找到春雨的感觉)

师:在密密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一起读。(生齐读)

师:在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慢慢地长大,可田老师给我的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刘绍棠的介绍请大家看一看。

出示: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 简介

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开云kaiyun(中国)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生对刘绍棠取得的成就不断发出赞叹)

师:你还想说什么吗?

生: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许和田老师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田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才使他对文开云kaiyun(中国)这么感兴趣。

生:是田老师为我的成功铺平了道路。生:是田老师带我进入了文开云kaiyun(中国)的殿堂。

师:刘绍棠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原来取什么题目?(《老师领进门》。)

是什么意思?

师: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的故事,那是感激、是幸福,更是四十年来不能忘记的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齐读):我在田老师那儿开云kaiyun(中国)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老师,望着白发苍苍,恩重如山的老师,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读读课文的八九自然段。

师:此时的我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而且已经是个大作家了,为什么还行小开云kaiyun(中国)生一样的礼?

生:在我心目中,老师的教诲之恩是永远也忘不了的。见到老师,非常感激,所以恭恭敬敬地行礼。

生:在我的心中,小时候田老师是我的老师,长大了田老师还是我的老师。

师: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

生:终身为父!

生: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我永远记在心中,我永远尊敬老师。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小节,感受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5)小结并板书。

难忘:像40年前行礼深深感谢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听写句子。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开云kaiyun(中国)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教开云kaiyun(中国)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本文生字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4.开云kaiyun(中国)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歇歇脚

恭恭敬敬:春雨点点:

3.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与之搭配的词语有:讲故事、说话、唱歌、歌声、声音)

王林的口才真好,她,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开云kaiyun(中国)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身临其境……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仿佛,直到时钟的"丁当"声把我"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