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介绍

时间:2016-06-04 11:13: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一、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依据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三、归属
  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5日。
  四、古时候的叫法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