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的性质
初中毕业生物理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开云kaiyun(中国)业水平考试是初中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普通高中(中职)升开云kaiyun(中国)考试的合并考试,考试既要为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业毕业水平评价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还要为高中(中职)招生提供科开云kaiyun(中国)依据。
二、命题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物理开云kaiyun(中国)科开云kaiyun(中国)业水平考试命题必须有利于引导初中教开云kaiyun(中国)落实《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必须坚持全面考查开云kaiyun(中国)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必须坚持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开云kaiyun(中国)生,力求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开云kaiyun(中国)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物理开云kaiyun(中国)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坚持以开云kaiyun(中国)生为本,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开云kaiyun(中国)方式和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方式的改进和完善。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物理和化开云kaiyun(中国)实行合卷考试,全卷满分为140分,其中物理80分,化开云kaiyun(中国)60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题和答题卡分开,试题供开云kaiyun(中国)生审题用,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解答填写在答题卡上。
物理试题分为选择题(单选),作图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其中选择题13题,每题2分,共计26分;作图题2题,每题3分,共计6分;填空题2-3题,共10分左右;实验题2题,共计18分左右,计算题2题,共20分左右。
试题易、中、难分值比例为5:4:1,试题总体难度系数预设为0.7。试卷结构以样卷为准。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层级
物理考点水平要求划分为四个层次:知道、理解、运用和独立操作,分别用A、B、C、D表示,其具体涵义如下:
知道:是反映知识的初步认识。要求能说出大意,在有关问题中能够识别他们。
理解: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除了包括“知道”的要求外,还要了解知识的含义,能够说出它的要点,并能用来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运用:是考点水平的高层次要求。除包含“理解”的要求外, 还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析简单的物理现象,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独立操作:能对对象进行测量,独立完成操作;能对仪器或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能对目标进行探究设计和实验。
物理考点知识及水平要求:
序号 |
考查内容 |
水平要求 |
1 |
序言、科开云kaiyun(中国)之旅 |
A |
2 |
运动的描述 |
A |
3 |
运动的快慢 |
B |
4 |
测量平均速度 |
D |
5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A |
6 |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A |
7 |
声的利用 |
A |
8 |
声音的特性 |
A |
9 |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
A |
10 |
温度 |
A |
11 |
熔化和凝固 |
A |
12 |
汽化和液化 |
A |
13 |
升华和凝华 |
A |
14 |
光的直线传播 |
A |
15 |
光的反射 |
B |
16 |
平面镜成像 |
B |
17 |
光的折射 |
B |
18 |
光的色散 |
A |
19 |
透镜 |
A |
20 |
生活中的透镜 |
A |
21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D |
22 |
眼睛与眼镜 |
A |
23 |
显微镜和望远镜 |
A |
24 |
质量 |
B |
25 |
密度 |
B |
26 |
测量物质的密度 |
D |
27 |
密度与社会生活 |
A |
28 |
力 |
B |
29 |
弹力 |
B |
30 |
重力 |
B |
31 |
牛顿第一定律 |
B |
32 |
二力平衡 |
B |
33 |
摩擦力 |
B |
34 |
压强 |
B |
35 |
液体压强 |
B |
36 |
大气压强 |
B |
37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A |
38 |
浮力 |
B |
39 |
阿基米德原理 |
B |
40 |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
C |
41 |
功 |
C |
42 |
功率 |
C |
43 |
动能和势能 |
A |
44 |
机械能及其转化 |
A |
45 |
杠杆 |
A |
46 |
滑轮 |
A |
47 |
机械效率 |
A |
48 |
分子的热运动 |
A |
49 |
内能 |
A |
50 |
比热容 |
B |
51 |
热机及其效率 |
A |
52 |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
A |
53 |
两种电荷 |
A |
54 |
电流和电路 |
A |
55 |
串联和并联 |
B |
56 |
电流的测量 |
D |
57 |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
B |
58 |
电压 |
A |
59 |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
B |
60 |
电阻 |
A |
61 |
变阻器 |
B |
62 |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
D |
63 |
欧姆定律 |
C |
64 |
电阻的测量 |
D |
65 |
欧姆定律的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
C |
66 |
电能 电功 |
B |
67 |
电功率 |
C |
68 |
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
D |
69 |
焦耳定律 |
B |
70 |
家庭电路及电流过大的原因 |
B |
71 |
安全用电 |
A |
72 |
磁现象 磁场 |
A |
73 |
电生磁 |
B |
74 |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
A |
75 |
电动机 |
A |
76 |
磁生电 |
A |
77 |
现代的顺风耳——电话 |
A |
78 |
电磁波的海洋 |
A |
79 |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
A |
80 |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
A |
81 |
能源 |
A |
82 |
核能 |
A |
83 |
大阳能 |
A |
84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