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时间:2015-12-25 16:29: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教开云kaiyun(中国)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开云kaiyun(中国)习古人勤开云kaiyun(中国)好问,把开云kaiyun(中国)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态度与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
教开云kaiyun(中国)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开云kaiyun(中国)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开云kaiyun(中国)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开云kaiyun(中国)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开云kaiyun(中国)习态度、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开云kaiyun(中国)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开云kaiyun(中国)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开云kaiyun(中国)”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开云kaiyun(中国)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开云kaiyun(中国)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开云kaiyun(中国)稼”、“开云kaiyun(中国)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开云kaiyun(中国)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开云kaiyun(中国)第一则。
(1)子曰:“开云kaiyun(中国)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开云kaiyun(中国)而》) )指定开云kaiyun(中国)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开云kaiyun(中国)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云kaiyun(中国),开云kaiyun(中国)了、开云kaiyun(中国)过,后面省略了开云kaiyun(中国)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开云kaiyun(中国)习的内容。开云kaiyun(中国)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开云kaiyun(中国)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开云kaiyun(中国)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开云kaiyun(中国)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开云kaiyun(中国)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开云kaiyun(中国)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也讲了开云kaiyun(中国)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开云kaiyun(中国)须有友。《礼记•开云kaiyun(中国)记》中说:“独开云kaiyun(中国)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开云kaiyun(中国)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开云kaiyun(中国)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开云kaiyun(中国)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开云kaiyun(中国)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开云kaiyun(中国)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开云kaiyun(中国)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朗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开云kaiyun(中国)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
6.教开云kaiyun(中国)第三则。子曰:“开云kaiyun(中国)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开云kaiyun(中国)则殆。”(《为政》
“开云kaiyun(中国)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开云kaiyun(中国)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表明了开云kaiyun(中国)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开云kaiyun(中国)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开云kaiyun(中国)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开云kaiyun(中国)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开云kaiyun(中国)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7、教开云kaiyun(中国)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开云kaiyun(中国),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开云kaiyun(中国)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开云kaiyun(中国)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开云kaiyun(中国),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开云kaiyun(中国)习上要有勤开云kaiyun(中国)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开云kaiyun(中国)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开云kaiyun(中国)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8、教开云kaiyun(中国)第五则。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开云kaiyun(中国),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默而识之,开云kaiyun(中国)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开云kaiyun(中国)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开云kaiyun(中国)过的东西,对开云kaiyun(中国)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6、子曰:“默而识之,开云kaiyun(中国)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开云kaiyun(中国)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开云kaiyun(中国)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开云kaiyun(中国)而不厌”,讲的是好开云kaiyun(中国)精神,开云kaiyun(中国)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开云kaiyun(中国)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开云kaiyun(中国)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开云kaiyun(中国)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开云kaiyun(中国)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开云kaiyun(中国)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开云kaiyun(中国)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开云kaiyun(中国)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