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父母可知孩子最想成为谁

时间:2015-09-21 16:49: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卡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核心,是要做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这就是儒家的诚,儒家的诚,不是坚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务的热忱和意愿,而是与智慧一体的,这种智慧,能够回到生命体验的实质,能够呈现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实。这种忠于内心情感原则,就是诚。儒家讲“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诚就是事实,明就是智慧,既然是事实,就不会有欺骗,既然是智慧,就不会受人愚弄。但是,要做真实的自己,要体现自己的真性情,不是那么容易的,做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终极的目标。
  做真实的自己,就不会有委曲求全的感觉,自然是可以长久的。做真实的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态度得到的体验,使个人感觉对生活的胜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师回到真实的自己,开云kaiyun(中国)生自然回到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回到真实的自己,周围的人也会回到真实的自己,“同气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则如此。
  回到真实的自己,其中一个大的问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说到价值观,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条,但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就人格教育来说,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们面临的价值观危机不是源于我们丧失了价值观,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的矛盾和分离,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对错,我们的价值观与事实不符,不符合社会现实,不符合自己的经验,一定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了,我们的价值观错了,社会的价值观就错了,我们是社会直接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的部分。价值观错了,人格出现分裂,痛苦和抱怨就产生了。
  卡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核心,是要做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这就是儒家的诚,儒家的诚,不是坚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务的热忱和意愿,而是与智慧一体的,这种智慧,能够回到生命体验的实质,能够呈现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实。这种忠于内心情感原则,就是诚。儒家讲“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诚就是事实,明就是智慧,既然是事实,就不会有欺骗,既然是智慧,就不会受人愚弄。但是,要做真实的自己,要体现自己的真性情,不是那么容易的,做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终极的目标。
  做真实的自己,就不会有委曲求全的感觉,自然是可以长久的。做真实的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态度得到的体验,使个人感觉对生活的胜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师回到真实的自己,开云kaiyun(中国)生自然回到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回到真实的自己,周围的人也会回到真实的自己,“同气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则如此。
  回到真实的自己,其中一个大的问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说到价值观,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条,但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就人格教育来说,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们面临的价值观危机不是源于我们丧失了价值观,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的矛盾和分离,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对错,我们的价值观与事实不符,不符合社会现实,不符合自己的经验,一定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了,我们的价值观错了,社会的价值观就错了,我们是社会直接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的部分。价值观错了,人格出现分裂,痛苦和抱怨就产生了。
  价值观的演变与回归
  操作性价值观不只是婴儿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总是以操作性价值观为主导,所以孟子讲,一个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婴儿来看,婴儿有如下现象:
  婴儿饥饿时不舒服,会哭,会大声而明确的表达出来(成人经常撒谎)。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婴儿吃饱以后,不再留恋和喜欢,甚至表现出厌恶,从来不会占有食物(成人不是这样)。
  婴儿喜欢被关注、拥抱等能够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成人喜欢被拥抱的情况极少,要选择对象)。
  婴儿喜欢来自于自己身体的新奇的体验,即使发现自己的脚趾头都会快乐,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强(成人变得保守呆板)。
  婴儿不喜欢苦味,疼痛和突发的巨大声响(成人有改变)。
  可以看出,婴儿的操作性价值观,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固定系统。正如对同一种食物,他有时喜欢,有时厌恶,他喜欢安全和轻松,但是为了满足好奇,他又可以放弃这种环境。这种价值,来自内部的天然的感觉,是一种本有的智慧。不象我们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经文、某个领域的权威或者广告宣传所左右。婴儿喜欢清楚地知道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哪个人对他好哪个人对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时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僵化、无效和不明确的,成人是怎么从婴儿完美而有效的价值判断状态退变的呢?
  婴儿需要爱,他也同样爱父母,对父母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性,所以他为了爱改变自己。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扯姐姐的头发,他觉得听到姐姐又哭又闹很开心,但是家长会给他惩戒。多次以后,他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坚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对自己的爱,拒绝爱的行为,是反生命的。他会把别人的价值判断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了爱,他远离了自己先天的判断机制,放弃了自己的内部评价,以别人的价值预设引导自己的行为。
  案例
  一个男孩,从小梦想自己成为艺术家,但他感觉到父母更愿意他成为一个医生,于是他迁就父母,表示有意向成为一个医生,这时候,父母给他更多的爱和鼓励,他成为医生的意愿逐渐坚定起来,进入医开云kaiyun(中国)院以后,他很多科的成绩都不及格,咨询师发现从智力上看,孩子完全有能力取得好成绩,但是,事实相反。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他疏离了自己天然的判断机制,疏离了内心的判断过程,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想过要当一名医生。对另一个孩子来说,则有可能是自己想当医生,后顺从了父母的意愿做了艺术家,同样是悲剧。
  当今社会严重的心理问题,与自己的价值判断有直接的关系,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所以面临选择时不果断,总是受到情绪上面的困扰,一但选择,选择的或者得到的又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美国,卡尔.罗杰斯对师范开云kaiyun(中国)校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做了调查,问:如果你们成为老师,想教给孩子的价值观是什么,结果他们列举出了“说话用词恰当”、“不用非正式的口语”、“干净”、“遵守纪律”、“按照老师的指导做事”、“老师的指导要说一不二”等等,卡尔.罗杰斯为这些准老师感到汗颜。反观我们自己,也是把那些掩饰自己胆怯的经验,把那些禁锢我们自己的规条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而不是尽量保留孩子们本有的智慧。
  个体为了保持得到爱、赞赏和自尊,不惜把自己的价值评判权拱手让人,个体从小就不信任自己的经验的可靠性,不相信仅仅靠自己就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从别人那里开云kaiyun(中国)来一堆构想价值观,不管自己的这些观点多么背离了自己的真实体验!因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所以显得生硬、不能变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把环境中的与自己生命经验无关和事实矛盾的价值观,盲目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心理开云kaiyun(中国)上讲的,价值观的病态内化,举例如下。
  性欲和性行为是罪恶的。每年有很多青少年因为缺乏对性的了解和认识,造成上百万人未婚先孕。(误区来自道德常识)
  (通过实践发现,大人坦荡地告诉孩子生命的由来,孩子自然就不讲粗话,可以顺利地解决早恋问题。儒家讲“食色性也”,从来不回避性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的结婚年龄,可能是历大的,所以性压抑的时间很长,由于缺乏对性问题的正确认识,有些人即使体验了性生活,偏执的性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又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复制给后一代。我不是提倡性泛滥,而是希望早些告诉孩子关于性和生命来由的真相,可淡化孩子们跨越性禁区的成就感,通过实践发现,孩子们都表示明白这层道理后,更能妥善对待性问题,以后有机会再举相关案例。关于性于心理行为的关系,《夏山开云kaiyun(中国)校》的尼尔,理解很彻底,辅导方法趋近于完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章节。回想起自己初中时候的生理老师,讲到有关性的章节时,总是紧张兮兮的。很多老师自己对性问题都缺少承认事实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