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9月5日,鲁迅在杂文《死》中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显然,这是鲁迅去世前的真情告白,但留给后人的疑问是:鲁迅为什么会有这种睚眦必报“一个都不宽恕”的心理呢?
《文化名人的个性》一书中,运用现代心理开云kaiyun(中国)的个性心理分析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进行了个性剖析。在他看来,“20世纪是我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人’解放个性、发展独立人格、弘扬新思想与新道德的新时期”,涌现了蔡元培、陈独秀、鲁迅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文化人。
许多人认为鲁迅是一个“苛求型”的文化人,有某种道德优越感,一生为追求完美而不辞辛劳。鲁迅的“苛求型”个性具有以下特点:
“(一)求真——反虚伪、辨真相、求真理;
(二)追求完美——干真事、认真、苛刻;
(三)韧——坚韧不拔;
(四)精——精练、精彩、精辟;
(五)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六)嫉恶如仇——对罪恶的坏事不能宽恕、不能纵容;
(七)性情中人;
(八)日常生活不拘小节”。
鲁迅参与各种论争时,始终保持永不妥协的姿态,将这些鲜明的个性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这些论争也带上了鲁迅的个性烙印。
童年时期的鲁迅由于家道败落,作为长子的他承受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像在亲戚家避难时被称为‘乞食者’,跑当铺遭人奚落,受到族人的欺侮等等,成为鲁迅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