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销售导向观念和营销导向观念的不同之处描述错误的是()。
A. 销售导向观念以工厂为出发点,营销导向观念以目标市场为出发点。
B. 销售导向观念侧重于满足顾客需求,营销导向观念侧重于自身产品的营销。
C. 销售导向观念主要采用推销和促销的方法,营销导向观念侧重于整合营销方法。
D. 销售导向观念通过销售获取利润,营销导向观念通过顾客满意获取利润。
答案:B
分析:P328。销售导向和营销导向观念的不同之处对比表 出发点 重点 方法 目的
销售导向观念 工厂 产品 推销和促销 通过销售获取利润
营销导向观念 目标市场 顾客需求 整合营销 通过顾客满意获取利润
2、整合营销的重心在于(),现代企业要熟练地把营销传播当一个实际、有效的竞争工具。
A. 沟通
B. 传播
C. 渠道
D. 促销
答案:B
分析:P330。整合营销的重心在于传播,现代企业要熟练地把营销传播当一个实际、有效的竞争工具。
3、事件营销的优势有:投资回报率高。据有关人士统计、分析,企业运用事件营销手段取得的传播投资回报率约为一般传统广告的()倍。
A. 3
B. 6
C. 9
D. 10
答案:A
分析:P331。事件营销的优势是:
1.受众者的信息接收程度较高。
2.传播深度和层次高。
3.投资回报率高。据有关人士统计、分析,企业运用事件营销手段取得的传播投资回报率约为一般传统广告的3倍,能有效帮助企业建立产品品牌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动产品的销售。
4、反向市场营销是指()。
A. 供应商市场营销
B. 分销商市场营销
C. 同盟者市场营销
D. 竞争者市场营销
答案:A
分析:P332。供应商市场营销:开展供应商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确定严格的资格标准以选择优秀的供应商,这些标准可以包括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创新能力、质量观念等;其二,积极争取那些成绩卓著的供应商,使其成为自己的合作者。因这种市场营销活动与产品流动方向是相反的,故也称为“反向市场营销”。
5、()的状况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能力以及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A. 企业自身
B. 分销组织
C. 分销机构
D. 原材料供应者
答案:A
分析:P336。企业自身的状况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能力以及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所以,企业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把握企业的内部环境与企业的优、劣势。主要内容应包括营销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财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职工队伍素质、资金状况、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在公众中的印象等。
6、生产者市场的主要购买类型不包括()。
A、 新购
B、 直接重购
C、 修正购买
D、 分散购买
答案:D
分析:P339。生产者市场的购买类型主要有直接重购、修正购买和新购三种类型。
(1)直接重购。即生产者市场的用户连续向某些原有的供应商购买某一所需商品。这在生产者市场的购买类型中是为简单的购买行为。
(2)修正购买。即生产者市场的用户适当改变要采购的某些商品的规格、包装、价格等条件或供应商。
(3)新购。即生产者市场的用户第采购某一商品。这在生产者市场的购买类型中是情况为复杂的购买行为,风险也大。
7、采用“市场机会潜在吸引力与成功概率分析矩阵”进行市场机会的价值分析,成功概率高、潜在吸引力低的属于()市场机会。
A. 问题型市场机会
B. 稳妥型市场机会
C. 理想型市场机会
D. 风险型市场机会
答案:B
分析:P342。

8、通常情况下,稳定型企业或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多以()市场机会为主。
A. 问题型市场机会
B. 稳妥型市场机会
C. 理想型市场机会
D. 风险型市场机会
答案:B
分析:P342。第Ⅳ象限是稳妥型市场机会。该象限潜在吸引力小、成功可能性大。此类市场机会的风险小,获利也小。通常,稳定型企业或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多以此类市场机会为主。
9、利用SWOT分析法形成了四种可以选择的策略,其中WO策略是指()。
A. 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来减轻外部的环境威胁
B. 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去捕捉外部的环境机会
C. 利用外部的环境机会来改进企业内部的劣势
D. 直接克服企业内部的劣势和避免来自外部的威胁
答案:C
分析:P345。利用SWOT分析法形成了四种可以选择的策略。即:SO策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去捕捉外部的环境机会;WO策略——利用外部的环境机会来改进企业内部的劣势;ST策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来减轻外部的环境威胁;WT策略——直接克服企业内部的劣势和避免来自外部的威胁。
10、市场需求预测的方法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以下属于定量预测方法的是()。
A. 市场试销法
B. 时间序列预测法
C. 购买者意向调查法
D. 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
答案:B
分析:P345。市场需求预测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方法
定性预测是指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依靠预测人员的经验与能力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预测的主要特点是:方便、简单并且简便易行,但容易受到预测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其方法主要有:购买者意向调查法、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管理人员意见法、专家意见法和市场试销法等。
2.定量预测方法
定量预测是指根据有关的历史数据,运用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对未来市场前景做出判断。定量预测的主要特点是:预测较为准确,受主观影响较小,但预测方法不够灵活,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对拥有的数据资料有较高的要求。其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法、因果分析预测法等。
11、生产者市场细分的标准与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相同的有()。
A. 终用户
B. 产品应用
C. 追求利益
D. 用户要求
答案:C
分析:P347。生产者市场细分的标准,有许多是与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是相同的。如追求利益、对品牌的信赖程度、态度等。但是,由于生产者市场具有与消费者市场截然不同的特点,导致用户购买行为产生差异的因素也不同于消费者市场。因此,还需要采用一些不同的标准。较为常见的是使用“终用户”、“产品应用”、“顾客规模”、“用户要求”等细分标准。
12、()是指企业力图回避与目标市场上现有的实力强或较强的竞争者的直接对抗,即避开强者,将本企业的产品定位于市场上某些空白领域或缝隙之处。
A. 迎强定位
B. 避强定位
C. 比附定位
D. 竞争性定位
答案:B
分析:P350。市场定位的方式有三种。
1.迎强定位,又称竞争性定位
2.避强定位,又称回避性定位
它是指企业力图回避与目标市场上现有的实力强或较强的竞争者的直接对抗,即避开强者,将本企业的产品定位于市场上某些空白领域或缝隙之处。这种定位方式一般风险较小,成功率较高。但是,避强定位也往往意味着企业占据的并非是市场的佳位置,对于那些目前实力尚未达到向市场强者发起挑战的企业来说,这一定位常常被广为采用。
3.比附定位,就是攀附的定位策略。
13、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自己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从市场定位角度来看,它采用的是()市场定位方式。
A. 迎强定位
B. 避强定位
C. 攀龙附凤
D. 甘居“第二”
答案:D
分析:P350。甘居“第二”,就是明确承认同类中另有负盛名的品牌,自己只不过是第二而已。这种策略会使人们对该企业产生一种谦虚诚恳的印象,相信公司所说是真实可靠的,同时,迎合了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这样较容易使消费者记住这个通常难以进人人们心中的品牌。如美国阿维斯出租汽车公司定位为“我们是老二,我们要进一步努力”之后,品牌知名度迅速上升,赢得了更多忠诚的客户。再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自己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使消费者感到克莱斯勒和第一、第二一样都是知名轿车了,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以下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策略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价格竞争会导致利润大幅度损失
B. 无差别化竞争会导致成本提高
C. 专营化竞争要提高专营领域的可靠性
D. 选择市场营销竞争策略要量体裁衣
答案:B
分析:P354。营销咨询人员在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策略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价格竞争会导致利润大幅度损失
(二)差别化竞争会导致成本提高
(三)专营化竞争要提高专营领域的可靠性
(四)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
(五)保持差异化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六)选择市场营销竞争策略要量体裁衣
15、按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产品的“五层次论”,产品的附加层是指()。
A. 形式层
B. 期望层
C. 延伸层
D. 潜在层
答案:C
分析:P355。产品由核心层、有形层和附加层组成。近年来,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产品的“五层次论”。“五层次论”认为市场营销开云kaiyun(中国)的产品应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由核心层、形式层、期望层、延伸层、潜在层五个层次所组成。
延伸层,即产品的附加层,主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时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主要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安装、保修、保换和售后服务等。认识产品的附加层,有助于企业增强产品在核心层次以外的竞争能力。
16、采用产品普及率判定法对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判断,此方法主要适用于()消费品。
A. 低档消费品
B. 中低档消费品
C. 高档消费品
D. 高档耐用消费品
答案:A
分析:P360。产品普及率判定法
这是根据目前人口或家庭的平均普及率,对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判断的一种判定方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高档耐用消费品。根据经验数据,产品普及率小于5%时为投入期;普及率在5%—50%时为成长期;普及率在50%—90%时为成熟期;普及率在90%以上时为衰退期。采用此方法,需要掌握大量的统计资料,并且要注意排除各种假象。
17、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采用()的原则。
A. 使用在先、自愿注册、注册保护
B. 使用在先、强制注册、合法保护
C. 自愿注册、申请在先、注册保护
D. 自愿注册、申请在先、属地保护
答案:C
分析:P365。注册要及时。根据商标法“自愿注册、申请在先、注册保护”的三原则,企业的商标注册要及时,以免被他人抢注。
18、下列对市场需求与价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市场需求与价格有密切的关系。
B. 一般情况下,价格走低销售量增加,反之,价格走高销售量减少。
C. 市场需求与价格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来描述。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小时,即使高价格销售,也不会明显地影响销售量的变化,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大时,采取低价格政策就会有效地扩大市场的需求量。
D.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销售量(即需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比值,即价格弹性系数=△Q/△S。
答案:D
分析:P367。市场需求与价格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价格走低销售量增加,反之,价格走高销售量减少。这种情况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来描述。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销售量(即需求量)的变化率对价格变化率的比值,即价格弹性系数=(△Q/Q)/(△S/S)。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小时,即使高价格销售,也不会明显地影响销售量的变化,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大时,采取低价格政策就会有效地扩大市场的需求量。
19、某企业在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中有意识地把商品价格中的“零头”抹去,升为整数。该企业采用的是()价格策略。
A. 档次价格策略。
B. 尾数价格策略。
C. 整数价格策略。
D. 声望价格策略。
答案:C
分析:P369。整数价格策略。整数价格策略与尾数价格策略相反,它是有意识地把商品价格中的“零头”抹去,升为整数。这种价格策略迎合了消费者的“价高质优”的心理,比较适用于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销售。
20、()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分销渠道。其主要特点是成员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以便更快、更经济地去实现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销售。
A. 一体化分销渠道。
B. 水平式分销渠道
C. 传统式分销渠道
D. 松散式分销渠道。
答案:B
分析:P371。(二)分销渠道的模式
1.传统式分销渠道
传统式分销渠道也称松散式分销渠道。
2.垂直式分销渠道
垂直式分销渠道也称一体化分销渠道。
3.水平式分销渠道
水平式分销渠道也称横向联合式分销渠道。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分销渠道。其主要特点是成员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以便更快、更经济地去实现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销售。水平式分销渠道,比较适合实力相当并能实现营销优势互补的企业之间的联合。其不足是成员企业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21、运用推进式促销策略的条件包括()。
A. 利用传播力强的广告媒体
B. 商标知名度较高的消费品
C. 采取开放型流通政策,销售网络分布较为广泛
D. 企业的人员推销活动要得到批发商、零售商的协助,对中间商或零售商要适当让利
答案:D
分析:P375。运用“推进式”策略的条件是:
(1)推销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销售经验;
(2)企业的人员推销活动要得到批发商、零售商的协助,对中间商或零售商要适当让利;
(3)适合于企业销售比较集中的地区;
(4)多用于生产资料和部份选择性强的耐用消费品;
(5)适合于采用非开放型流通政策,选择固定的零售商店销售。
22、推销人员工作分工的组织形式中,()组织形式的缺点是推销员的活动范围太广、交通费用较高。。
A. 按人员分工
B. 按区域分工
C. 按产品分工
D. 按顾客分工
答案:C
分析:P377。(1)确定合理的组织形式。推销人员工作分工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一是按区域分工。这种分工是按地区划分推销组织。即一名或一组推销员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推销本企业的各种产品。这种组织形式,比较适合于产品单一、市场类似性高的企业;二是按产品分工。这种分工是按品划分推销组织。一名或一组推员只负责一个或几个产品的推销业务。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推销员深入地掌握商品知识,比较适宜于产品品种多、产品之间差异大的企业。缺点是推销员的活动范围太广、交通费用较高。另外,如果协调不好,也容易出现几个推销员同到一个地区或企业推销产品的现象;三是按顾客分工。这种分工是按顾客类型划分推销组织。这种组织形式由于和顾客联系密切,有利于推销员深入了解顾客的需求和购买习惯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点是负责的产品可能较多,难于全面地掌握产品的知识。
23、统一润滑油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当天,紧贴在央视《伊拉克战争报道》之后,播放了一则五秒的“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的广告片,共连续播出10天。此广告播出后,一下子就因其不同凡响的创意,含蓄、贴切的语言及清新的风格吸引了媒体和大众的注意,形成了空前的品牌影响力,使“统一”润滑油这一品牌不胫而走,同时,也为其销售带来了大幅度的飚升。当年与上年同比增长300%。短短一年,就由过去不为众人所知变成了一个大众熟悉的知名品牌。该企业采用的市场营销观念是()。
A. 全球化营销
B. 关系市场营销
C. 事件营销
D. 供应商市场营销
答案:C
分析:P383。(六)企业事件营销策划与效果的分析
近年来,企业事件营销备受国内外企业的推崇。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快的速度,在短的时间创造大化的影响力。如统一润滑油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当天,紧贴在央视《伊拉克战争报道》之后,播放了一则五秒的“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的广告片,共连续播出10天。这则广告的妙处在于:既准确地诉求了“多一些润滑”的产品功效,又一语双关地道出了“少一些摩擦”的呼声。此广告播出后,一下子就因其不同凡响的创意,含蓄、贴切的语言及清新的风格吸引了媒体和大众的注意,形成了空前的品牌影响力,使“统一”润滑油这一品牌不胫而走,同时,也为其销售带来了大幅度的飚升。当年与上年同比增长300%。短短一年,就由过去不为众人所知变成了一个大众熟悉的知名品牌。所以,咨询人员有必要帮助企业对事件营销进行分析并帮助企业制订、实施切实可行的事件营销策划,以达到迅速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的目的。
24、利用“利润贡献度和忠诚度分析矩阵”可以把客户分为四个类型,()是企业为理想和可靠的客户。
A. 伙伴型客户
B. 功能型客户
C. 游离型客户
D. 情感型客户
答案:A
分析:P385。不同类型的客户对企业的利润贡献度是不同的,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是有差异的。将这两个因素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个利润贡献度和忠诚度分析矩阵。利用这一分析矩阵可以把客户分为四个类型:
(一)伙伴型客户
此类客户视企业为伙伴,重视相互间的关系,是企业稳定的客户群,同时,利润贡献度也高。因此,伙伴型客户是企业为理想和可靠的客户。企业应将此类客户作为重点管理对象。
(二)功能型客户
(三)游离型客户
(四)情感型客户
25、采用()客户管理导向的企业是谋求以提供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来争取并赢得客户。
A. 关系导向型
B. 产品导向型
C. 价格导向型
D. 服务导向型
答案:B
分析:P387。根据产品特性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客户管理导向分为四种情况。
1.关系导向型
2产品导向型
产品导向型的企业是谋求以提供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来争取并赢得客户。这一导向在某些场合可以获得暂时的优势。但是,由于它从根本上违背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因此,很难长久地在竞争中取胜。
3.价格导向型
4.服务导向型
26、()是对企业的营销目标、政策和策略进行控制,以保证企业的可控因素与外界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保持和谐统一。
A. 效率控制
B. 战略控制
C. 年度计划控制
D. 赢利能力控制
答案:B
分析:P391。营销控制的种类
(1)年度计划控制
年度计划控制的中心是目标管理,即保证企业年度营销计划中规定的各项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2)赢利能力控制
赢利能力控制是对企业营销组合中各类因素的获利能力进行分析,以帮助营销管理者决策需要发展或缩减或淘汰的产品及市场。
(3)效率控制
效率控制的目的是监督和检查企业多项营销活动的进度与效果,提高人员推销、广告、促销和分销等营销活动的工作效率。
(4)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又称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企业的营销目标、政策和策略进行控制,以保证企业的可控因素与外界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保持和谐统一。
27、以下对生产运营管理的研究对象,解释正确有是()。
A.广义的生产运营管理研究对象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输入、生产制造、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
B.广义的生产运营管理研究对象是企业的整个生产系统,包括企业的生产技术准备、原材料投入、工艺加工、生产过程组织、生产技术准备、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控制直至产品产出等具体活动过程的管理。
C.狭义的生产运营管理研究对象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输入、生产制造、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
D.狭义的生产运营管理研究对象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企业的生产技术准备、原材料投入、工艺加工、生产过程组织、生产技术准备、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控制直至产品产出等具体活动过程的管理。
答案:D
分析:P395。生产运营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
广义的生产运营管理是指对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运营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管理过程,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的整个生产系统,包括输入、生产制造、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
狭义的生产运营管理是指对生产运营系统的运行实施的管理过程,它的着眼点主要在生产运作系统内部,即着眼于在一个开发设计好的生产系统内,对开发设计好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运作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研究对象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企业的生产技术准备、原材料投入、工艺加工、生产过程组织、生产技术准备、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控制直至产品产出等具体活动过程的管理。
28、生产过程是指从生产技术准备开始直到产品制造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它是把生产运营资源的投人转换成产出的过程。生产运营资源由人力、场所、部件、工艺等组成,简称()。
A. 4P
B. 5P
C. 6P
D. 10P
答案:B
分析:P400。生产过程是指从生产技术准备开始直到产品制造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它是把生产运营资源的投人转换成产出的过程。生产运营资源由人力(people)、场所(plant)、部件(pan)、工艺(process),以及计划控制体系(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等组成,这五个词语的英文字头均为“P”,简称“5P”。
29、生产类型是指按企业产品性质、结构和工艺特点,产品品种变化的程度,同类产品的数量等,对企业及其生产环节进行的分类。以下工作地属于中批生产生产类型的是()。
A. 工作地负担的工序数为1-10
B. 工作地负担的工序数为11-20
C. 工序的大量系数值为0.10—0.50
D. 工序的大量系数值为0.025—0.05
答案:B
分析:P401。表7-2工序数目法参考数据表 生产类型 工序数
大量生产 1—2
大批生产 3—10
中批生产 11~20
小批生产 21—40
单件生产 >40
根据大量系数值K的计算结果,参考表7-3确定工作地生产类型。 生产类型 大量系数(K)
大量生产 >0.50
大批生产 0.10—0.50
中批生产 0.05—0.10
小批生产 0.025—0.05
单件生产 <0.025
30、()移动方式是指每个零件(产品)完成了前道工序之后,立即流转到下道工序继续加工。
A. 顺序移动方式
B. 平行移动方式
C.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D. 顺序平行移动方式
答案:B
分析:P405。
生产过程时间组织形式 优点 缺点
1.顺序移动方式 一批制品在前道工序上全部完工之后,才能整批地从前道工序流转到后道工序上继续加工。 有利于安排生产作业计划和在制品的管理。 生产周期长,在制品数量大。
2.平行移动方式 每个零件(产品)完成了前道工序之后,立即流转到下道工序继续加工。这样,任何一件或一个批量制品在投人生产后,便始终处于加工、运输或检验过程中,前后几道工序平行或同时地对一批中的若干零件进行加工。 把加工的在制品减到少,加工周期压缩到短。 增加了运输量,会出现设备等待或零件等待的情况。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在每批中的各个零件中上一道工序还没有全部加工完毕以前,就将已加工好的一部分零件转至下一道工序上进行加工,以恰好能使下道工序连续地全部加工完该批零件。 劳动过程中断时间比顺序移动方式少,零件生产周期较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工人与设备的空闲时间,使工人和设备的空闲时间集中起来,便于用来做其他工作。 组织安排比较复杂。
31、在实际生产中,产品移动方式的选择既要考虑产品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企业生产的特点。单件小批生产类型及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宜采用()移动方式。
A. 顺序移动方式
B. 平行移动方式
C.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D. 顺序平行移动方式
答案:A
分析:P407。在实际生产中,产品移动方式的选择既要考虑产品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企业生产的特点。单件小批生产类型及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宜采用顺序移动方式;大量大批生产类型及对象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宜采用平行移动方式或平行顺序移动方式;零件体积小、重量轻、工序劳动量小和单位加工时间短的宜采用顺序移动方式;零件体积大、重量重和单件加工时间长的宜采用平行移动方式或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紧急件、关键件宜采用平行移动方式。
32、()是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过程,顺序地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一定的生产速度(节拍)完成工序作业的生产过程。
A. 生产线
B. 自动线
C. 流水生产
D. 柔性制造系统
答案:C
分析:P408。流水生产是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过程,顺序地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一定的生产速度(节拍)完成工序作业的生产过程。在大量生产情况下,流水生产能将对象专业化的生产组织和劳动对象的平行移动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先进生产组织形式。
33、当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体积、重量很小,节拍很短,不宜采用()。
A. 单件运输
B. 小批运输
C. 中批运输
D. 批量运输
答案:A
分析:P409。当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体积、重量很小,节拍很短,不宜采用单件运输时,在上一道工序生产出一批产品后才送入下一道工序,这前后两批产品间的时间间隔期称为节奏。
34、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丁四种产品,其计划产量分别为200台、100台、300台和50台,各种产品在机械加工车间车床组的台时定额分别为50、80、100和120台时,车床组共有车床12台,两班制,每班工作8小时,设备停修率为5%,车床组代表产品的生产能力为()。
A. 1116
B. 697.5
C. 558
D. 465
答案:C
分析:P426。代表产品是指结构与工艺有代表性,且产量与劳动量乘积为大的产品。根据各种产品消耗的总台时,计算得出丙产品为代表产品。根据计算单一品种生产能力的有关公式,求出以丙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为:
生产能力=单位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X设备数量÷单位设备台时定额
=(365—59)X2X8X(1—0.05)X12÷100
=558(台)
35、以下属于管理宽放的是()。
A. 取放材料
B. 修理机器
C. 调整姿势
D. 工作地整理
答案:D
分析:P431。 分类 宽放内容
作业宽放 ·作业中必要的交谈·使用工具·加油·了解设备情况·磨工具·作业中清扫
·取放材料·手工搬运·处理传票·看图纸·整理产品·废品处理·修理机器·调理机具·清扫加工品·产品分选·材料变更·材料分发·工艺难度·搬运机器
管理宽放 ·作业上的联系·上下班清扫·车间商谈·停顿(发工资等)·工作地整理·作业指示·作业者联络·暖气通风调节·等待工作·车间人事·待料·开关窗户·处理意见·帮助同伴·换岗位·等待机器·工序交涉·停电、断水·记录计算·躲避危险
生理宽放 ·上厕所·喝水·擦汗·吸烟·洗手
疲劳宽放 ·作业环境·重量·调整姿势·单调感·精神负担
36、产值指标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产值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便于不同品种产品之间使用同一计量单位比较。企业的产品产值指标的三种表现形式不包括()。
A. 总产值
B. 净产值
C. 现价产值
D. 商品产值
答案:D
分析:P436。(4)产值指标
产值指标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产值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便于不同品种产品之间使用同一计量单位比较。企业的产品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总产值和净产值三种表现形式。
37、以下属于现场管理效果的量化效果指标是()。
A. 供应商联络
B. 客户抱怨次数
C. 质量异常状况
D. 员工质量意识
答案:B
分析:P446。表7-16现场管理效果指标体系表 现场管理目标 量化效果指标 非量化效果指标
质量 1.合格品率
2.不合格品率
3.抽样不合格率
4.批次合格率
5.质量达成率
6.质量成本比率
7.客户抱怨次数
8.客户退货次数/金额/数量 1.质量异常状况
2.工序稳定状况
3.员工质量意识
4.质量管理实务训练
5.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6.质量认证
7.供应商联络
8.客户投诉处理
38、IE的基本方法是()。
A. 方法研究
B. 作业研究
C. 作业测定
D. 成果测定
答案:B
分析:P449。IE的基本方法是作业研究。
39、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4个阶段、8个步骤,其中()阶段分为两个步骤。
A. 计划
B. 执行
C. 检查
D. 处理
答案:D
分析:P452。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4个阶段、8个步骤。8个步骤是在计划阶段分为确认问题、查找原因、制订对策和安排计划等四个步骤,执行、检查阶段各为一个步骤,处理阶段分为总结经验、提出新问题两个步骤。
40、人与物的结合,需要有四个信息媒介物,其中引导媒介物是指()。
A. 位置台账和平面布置图
B. 场所标志和现货标示
C. 位置台账和场所标志
D. 平面布置图和现货标示
答案:A
分析:P454。人与物的结合,需要有四个信息媒介物:第一个信息媒介物是位置台账;第二个信息媒介物是平面布置图;第三个信息媒介物是场所标志;第四个信息媒介物是现货标示,一般用各种标牌表示,标牌上有货物本身的名称及有关事项。第一个、第二个媒介物为引导媒介物。第三个、第四个媒介物为确认媒介物。人与物结合的这四个信息媒介物缺一不可。
41、微缺陷改善是指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运营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微小缺陷做循序渐进式的改善。微缺陷改善的前提是()。
A. 成本意识
B. 安全意识
C. 问题意识
D. 质量意识
答案:C
分析:P463。(一)微缺陷改善的目的和内容
1.微缺陷改善的目的
微缺陷改善是指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运营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微小缺陷做循序渐进式的改善。
2.微缺陷改善的前提——问题意识
现场管理者在降低成本方面大的贡献来自于工作的改善,改善的意识又来自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来源于质量意识,而质量意识又来源于工作目标意识的强化。所谓问题就是指现状与目标产生的差距。对于差距,追究原因并采取措施纠偏,这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淡薄,迁就问题存在的潜意识和习惯,像“差不多、有点小问题没关系”等想法就会导致现场管理问题难以发现或问题重复发生,浪费多、缺陷多、成本高等诸如此类问题就会堆积如山。
42、()是指由于经济发展或科技进步的原因,使设备原有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磨损。
A. 有形磨损
B. 无形磨损
C. 使用磨损
D. 自然磨损
答案:B
分析:P474。设备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震荡、摩擦、腐蚀、疲劳、应力和化开云kaiyun(中国)反应的作用或在自然力作用下造成的设备实体的损耗称为设备的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设备无形磨损是指由于经济发展或科技进步的原因,使设备原有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磨损。
43、渐发性故障也称为(),它是由于设备性能劣化,即慢慢降低性能而引发的故障。
A.突发故障
B.磨损故障
C. 劣化故障
D.损坏故障
答案:C
分析:P476。渐发性故障也称为劣化故障,它是由于设备性能劣化,即慢慢降低性能而引发的故障。设备的性能劣化是造成渐发性故障的主要原因。劣化故障发生速度慢,有规律可循,设备局部功能会逐渐丧失。
44、()一般在缺乏修理定额资料时,或对简单、不重复的设备维修时采用。
A.标准修理法
B.强制修理法
C. 定期修理法
D.检查后修理法
答案:D
分析:P480。检查后修理法是事先只规定设备的检查计划,而每次修理的时间和内容,则根据检查结果及以前的修理资料来决定。采用检查后修理法,可以充分利用零件的使用期限,修理费用较低。但由于每次修理均是根据检查结果,则可能由于主观判断错误,而做出不正确.的决定,而且,也不容易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从而延长设备修理停歇时间。这种方法一般在缺乏修理定额资料时,或对简单、不重复的设备维修时采用。
45、设备从全新状态投人生产使用开始到因物质磨损使设备老化,直到报废拆除为止的年限,称为()。
A.物质寿命
B.经济寿命
C. 技术寿命
D.折旧寿命
答案:A
分析:P483。物质寿命又称自然寿命,是指是根据设备的物质磨损而确定的使用寿命,即设备从全新状态投人生产使用开始到因物质磨损使设备老化,直到报废拆除为止的年限。一般地说,设备的物质寿命较长,延长设备的物质寿命的措施是修理。
46、()是指为了防止物资供应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须储备的物资数量。
A.物资储备定额
B.经常储备定额
C. 保险储备定额
D.季节性储备定额
答案:C
分析:P490。保险储备定额是指为了防止物资供应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须储备的物资数量。
47、生产企业的物料消耗一般分为有效消耗、工艺性消耗和非工艺性消耗。废品损耗属于()。
A.有效消耗
B.工艺性消耗
C. 非工艺性消耗
D.其它
答案:C
分析:P511。生产企业的物料消耗一般分为有效消耗、工艺性消耗和非工艺性消耗。有效消耗是指直接构成产品物质实体的消耗。工艺性消耗是指在加工准备过程中和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均损耗。非工艺性损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如废品损耗、供应的材料不合规格和运输保管不善等造成的损耗。
48、JIT生产方式把()作为基本目标。
A.获取大利润
B.准时生产
C. 降低成本
D.看板管理
答案:C
分析:P516。(二)准时生产系统的支持手段及其运行基础
JIT生产方式把“获取大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的终目标,把“降低成本”作为基本目标。
49、()是指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记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
A. 例行维修
B. 预测性维修
C. 预防性维修
D. 立即维修
答案:C
分析:P525。全面生产维修(TPM)是消除停机时间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测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①例行维修——是指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
②预测性维修——是指利用测量手段和分析技术预测设备的潜在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③预防性维修——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记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
④立即维修——当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招之即来,来之能修,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50、ISO9000:2000版标准对质量的定义是()。
A. 过程的结果(质量)
B.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C.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D.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答案:B
分析:P527。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51、对全面质量管理五要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质量和效益统一的质量管理
B. 全系统的质量管理
C. 全员的质量管理
D.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答案:B
分析:P529。全面质量管理五要点:
(1)质量和效益统一的质量管理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全员的质量管理
(4)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5)运用科开云kaiyun(中国)方法的质量管理
52、质量文化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这三个层面是()。
A. 物质行为层面、精神行为层面、组织制度层面
B. 物质行为层面、精神行为层面、价值观层面
C. 物质行为层面、组织制度层面、价值观层面
D. 精神行为层面、组织制度层面、价值观层面
答案:C
分析:P532.质量文化的组成
质量文化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
(1)物质行为层面:原材料、器具、环境、员工素质、质量行为和服务水平等;
(2)组织制度层面:质量组织、质量标准、质量法规和质量体系等;
(3)价值观层面:有关质量的哲开云kaiyun(中国)思想、道德观念、质量意识、价值取向、思想方式及精神态度和作风等。
53、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原因是()。
A. 产品质量
B. 过程质量
C. 管理质量
D. 服务质量
答案:B
分析:P536。在质量管理咨询实际活动中,把握客户的质量管理状况往往首先从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分析人手,从而了解客户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原因是过程质量。
54、因果图作图时,应确定需要分析的质量特性(或结果),分析确定影响质量的大类别,每个大类别再具体化成若干层原因,从粗到细,直到可以采取措施为止,一般不超过()层。
A.三
B. 四
C. 五
D. 六
答案:A
分析:P540。因果图作图步骤
(1)确定需要分析的质量特性(或结果),如:缺陷、事故、不合格品率和破损件数等,画出主干线,即从左向右带箭头的线,一个质量特性只能做一张图。
(2)分析确定影响质量的大枝(类别)、中枝(第一层原因)、小枝(第二层原因)、细枝(第三层更小的原因)一般不要超过三层。寻找影响质量的因素时,一般从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测量)五(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有时也可选择其中相关的四个类别。按顺序用箭头逐个标注在图上;
(3)针对未端因素逐项进行分析确认,找出关键性的原因并作出记号或用文字加以说明,关键性原因必须经过现场,再次验证和分析来确认。
55、由于作直方图过程中分组过多、或测量时读数有误、或测量仪器精度不够等原因易造成()的非正常型直方图。
A. 双峰型
B. 孤岛型
C. 锯齿型
D. 陡壁型
答案:C
分析:P546。(5)锯齿型
特点是顶端呈锯齿状,这种异常不是生产上的问题,是由于作直方图过程中分组过多、或测量时读数有误、或测量仪器精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如图8-13所示。
56、对正常型直方图的观察分析时,能力富余型是指()。
A. 图形中心偏离标准,但在控制界限内
B. 虽然中心没有偏离标准但接近上下控制界限
C. 图形距上下控制界限较远,工序能力出现较大过剩
D. 已超出上下控制界限
答案:C
分析:P546。正常型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当直方图的形状呈正常型时,即工序在此时此刻处于稳定状态,但还需要进一步将直方图同规范界限(即公差)进行比较,以分析判断工序满足标准公差要求的程度。
常见的典型状态如下:
(1)理想型:图形完美,左右对称,距上下控制界限稍有距离。
(2)偏心型:图形中心偏离标准,但在控制界限内。
(3)无富裕型:虽然中心没有偏离标准但接近上下控制界限。
(4)能力富余型:图形距上下控制界限较远,工序能力出现较大过剩,通常是因为工艺精度高和检测次数多而造成。
(5)能力不足型:已超出上下控制界限。此时已出现不合格品。通常是由于质量波动太大,工序能力不足造成的。这时应设法缩小实际分布的范围,或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大过大过严的公差范围。
57、分层法的分层原则是使()。
A. 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小
B. 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
C. 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大,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小
D. 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大,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
答案:B
分析:P552。分层原则
使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以达到归类作用,一般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志。
58、利用控制图识别生产过程的状态,()可以认为该过程是按预计的要求进行,即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受控状态)。
A. 没有出现越出控制界限的点子
B. 没有出现越出控制界限的点子,也未出现点子排列缺陷
C. 样本点在控制界限内,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均值控制图)
D. 样本点在控制界限内,连续15点落在中心线两侧的C区内(均值控制图)
答案:B
分析:P557。控制图没有出现越出控制界限的点子,也未出现点子排列缺陷(即非随机的迹象或异常原因),可以认为该过程是按预计的要求进行,即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受控状态)
以均值控制图为例,判断异常的8条检验准则:
检验1:1个点落在A区以外。
检验2: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
检验3: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
检验4:连续14点中相邻点交替上下
检验5: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以外。
检验6: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
检验7:连续15点落在中心线两侧的C区内。
检验8:连续8点落在中心线两侧且无一在C区。
59、医药产品对()规定较为严格。
A. 性能指标
B. 寿命指标
C. 可靠性指标
D. 安全性指标
答案:B
分析:P571。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所具备的特性。特性:可区分的特征。质量特性: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一般分物质(有形)产品、服务(无形)产品。其特性的类型有以下六项:
(1)性能指标。
(2)寿命指标:即产品能正常使用的期限。包括使用寿命和储存寿命两种。使用寿命是产品在规定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工作总时间。储存寿命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功能不失效的储存总时间。医药产品对这方面规定较为严格。
(3)可靠性指标。
(4)安全性指标。
(5)经济性指标。
(6)外观质量指标。
60、QC小组活动课题的选择,一般应选择周期短且见效快的课题,一个课题长应在()内完成(包括巩固期)。
A. 1个月
B. 3个月
C. 6个月
D. 12个月
答案:C
分析:P608。QC小组活动步骤
(1)活动课题的选择。选题范围应以提高和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损耗、优化环境、改善管理和提高职工素质为课题。选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先易后难的原则;提倡大小课题相结合,以小课题为主;选题要具体明确;一般应选择周期短且见效快的课题,一个课题应在3-6个月内完成(包括巩固期),多不超过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