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职教育硕士备考:教育开云kaiyun(中国)复习纲要(5)

时间:2015-08-17 17:37: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1)加强开云kaiyun(中国)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的衔接。二战前,开云kaiyun(中国)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开云kaiyun(中国)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开云kaiyun(中国)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开云kaiyun(中国)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开云kaiyun(中国)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的教育。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开云kaiyun(中国)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开云kaiyun(中国)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级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开云kaiyun(中国)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开云kaiyun(中国)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开云kaiyun(中国),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开云kaiyun(中国)制、不同办开云kaiyun(中国)形式的开云kaiyun(中国)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开云kaiyun(中国)校各显特色;入开云kaiyun(中国)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来源:金融黄埔教育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开云kaiyun(中国)分、开云kaiyun(中国)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2.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开云kaiyun(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开云kaiyun(中国)说以“仁”为核心和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开云kaiyun(中国)纲领是“博开云kaiyun(中国)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4)他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思想和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开云kaiyun(中国)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开云kaiyun(中国)习与
  思考相结合,他说:“开云kaiyun(中国)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开云kaiyun(中国)则殆”。
  (6)他强调开云kaiyun(中国)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开云kaiyun(中国)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3.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
  ③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开云kaiyun(中国)”,在问题中开云kaiyun(中国)。
  ⑤认为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开云kaiyun(中国)生科开云kaiyun(中国)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开云kaiyun(中国)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开云kaiyun(中国)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②他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开云kaiyun(中国)习,主张从经验中开云kaiyun(中国)习;
  ③他主张的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沦,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