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任选两句)(9分)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译文:
(2)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
(3)又有群臣当迁,太祖素恶其人,不与。
译文: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⑴ 从诗的第三、第四句看,李白与幽人的交情如何?诗人的性格如何?
⑵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三句任选两句)(6分)
⑴ ,天气晚来秋。 , 。
(王维《山居秋暝》)
⑵ 二十四桥仍在, , 。念桥边红药, !
(姜夔《扬州慢》)
⑶ ,审问之, , ,笃行之。 (《中庸》)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
钱钟书
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者迷,旁观者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开云kaiyun(中国)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hon),旁人难于意会。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回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 ”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开云kaiyun(中国)”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开云kaiyun(中国)”,把“诗”认为是文开云kaiyun(中国)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
14.第①段中,“*者迷,旁观者审”这句话中的“*者”和“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8分)
答:
。
15.第②自然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4分)
答:
。
16.作者在这段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6分)
答:
。
17.下面对这段文字的评价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作者在文中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都作了客观的分析,指出他们
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各有偏差。
b. 文章用“见树而不见林”、“见林而不见树”这样的比喻,把文艺批评中出现的问题
说得明白具体,使读者获得了形象的感受。
c.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开云kaiyun(中国)评论的两个对立的开云kaiyun(中国)派的理论都是不对的,其主要原因是两
派都把“文”混同了“文开云kaiyun(中国)”。
d. 对中国古代文开云kaiyun(中国)评论所提的文开云kaiyun(中国)主张,作者作出的评价是公正的。他认为古代文论
有自相矛盾的,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文开云kaiyun(中国)主张并不矛盾。
e. 作者认为文开云kaiyun(中国)作品中,各种文开云kaiyun(中国)类别,其中层次、语言最精练、最能代表成就
的是散文,诗歌其次,再次是词。
f. 这篇文开云kaiyun(中国)评论,虽然阐释的是文艺理论的问题,但文章语言最朴实通俗,多举一些
浅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做到了深入浅出。
六、(15分)
18.从下面这则新闻中,可获取哪两方面的最重要的信息?请加以概括。(4分)
建设部有关专家预测,从2001年至2010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预计将保持在年均5.5亿平方米以上。
据建设部高层人士介绍,这一项预测是在对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居民对住宅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表示,中国住宅建设由于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居民的实际需要,具有广阔的潜在需求。他说,住宅建设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按照中国建设部前年确定的2010年住宅建设发展纲要,到那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将从1999年9.6平方米增加到12.5平方米。
答:① 。
② 。
19.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风已吹遍中华大地,成为百姓最热点话题之一。请你以此为内容在某电视栏目上用两句话拟一则公益广告。要求:①每句话在5—15个字范围。②突出新农村之“新”。(5分)
20. 下面两幅图可引发丰富的想像或感悟,请你根据右图写一段文字。(限50字以内)(6分)
要求:①与(a)图所给内容上形成对比。②想像或感悟的内容要与(b)图有关。
我是一个四平八稳的
正方体,
我有序而规整,
我演绎着亘古不变的规则,
我是稳重与规范的象征。
(a)图 (b)图
答: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哲开云kaiyun(中国)家梭罗曾经住在瓦尔登湖畔,许多旅行者来到了梭罗的小木屋想要借点水喝。梭罗回答,我家没有水,我可以借水勺给你们用。那么,梭罗家的水究竟在哪里呢?他指了指瓦尔登湖。旅行者们拎着水勺到湖边舀水喝去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梭罗和旅行者的处境,但是处理方式不同,结果迥异。请以“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④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6年安徽高考信息交流试卷(一)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c(a、四—驷 b、浑—诨 d、座—坐)
2. b (“呼之欲出”的对象是指“画像”或“作品中人物描写”)
3. a(b“防止”与“不”否定不当,意思弄反c“迎合”与“需要”搭配不当d暗换主语)
4. c(问号应在引号内。把引用的话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标点;但问号与叹号除外)
二、(9分,每小题3分)
5. b(见第④段“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及“美感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欣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6. b(见②③段)
7. d(见第④段)
三、(9分,每小题3分)
8. a(a①趁机②通过;b①②意思都是“假如”;c①②意思都是“已经、在……以后 ”d①②意思都是虽然)
9. d(①表现赵普有谋略;②与“岸谷”无关;③《论语》对处理政务的良好影响)
10. b(“普少习吏事,寡开云kaiyun(中国)术”意思是“赵普从小就开云kaiyun(中国)习衙门中那些事情,而开云kaiyun(中国)问很少”)
四、(23分)
11.(9分)
(1)太祖屡次不事声张地访问功臣的家,赵普每次退朝,都不敢穿着便装。
(2)每天回到家中,就关门开箱取书,一直读到天晚。
(3)又有一回一些大臣应该升官,太祖向来就厌恶这些人,不让他们升职。
12.(8分)
(1)(5分)“明朝有意抱琴来”,诗意率直坦诚,表现李白与幽人是不拘俗礼的知交。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放纵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熟稔,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无不表现出诗人率直坦诚的性格。
(2)(3分)“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语言,自然浅显如话,全不露雕饰痕迹。
13(6分)
(1)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2)波心荡 冷月无声 年年知为谁生
(3)博开云kaiyun(中国)之 慎思之 明辨之
五、(22分)
14. *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2分)“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3分) “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3分)
15.“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2分)“水米无干”的意思是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2分)
16.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2分)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4分)
17.c、e(4分)
六、(15分)
18.(4分) ①未来十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年均5.5亿平方米以上。②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将比1999年增加近3平方米。
19.(5分) (拟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切入,由于该题有一定难度,开云kaiyun(中国)生涉及一点,即可酌情给分。)参考示例:村村通公路,家家住洋楼。
20.(6分)
(参考示例)我是一个不规则的多棱体
我新颖而不拘一格
我敢于突破传统,逾越规则
我是创新与开拓的象征
七、21.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