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本站,我们将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更多关于2015年报告的信息,敬请期待!
点击查看:报告网
相关推荐: 报告范文| 报告模板| 自查报告 | 辞职报告 | 述职报告范文 | 述廉报告范文 | 自评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模板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开云kaiyun(中国)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开云kaiyun(中国)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开云kaiyun(中国)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开云kaiyun(中国)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开云kaiyun(中国)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开云kaiyun(中国)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开云kaiyun(中国)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开云kaiyun(中国)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开云kaiyun(中国)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开云kaiyun(中国)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春晖中开云kaiyun(中国)是我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开云kaiyun(中国)生“求开云kaiyun(中国)何为,开云kaiyun(中国)为人而己”,主张“凡开云kaiyun(中国)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开云kaiyun(中国)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开云kaiyun(中国)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开云kaiyun(中国)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开云kaiyun(中国)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开云kaiyun(中国)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开云kaiyun(中国)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开云kaiyun(中国)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开云kaiyun(中国)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开云kaiyun(中国)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开云kaiyun(中国)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开云kaiyun(中国)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开云kaiyun(中国)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开云kaiyun(中国)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是开云kaiyun(中国)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开云kaiyun(中国)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开云kaiyun(中国)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开云kaiyun(中国)生主体活动是开云kaiyun(中国)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开云kaiyun(中国)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开云kaiyun(中国)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开云kaiyun(中国)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开云kaiyun(中国)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课题组由开云kaiyun(中国)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开云kaiyun(中国)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开云kaiyun(中国)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开云kaiyun(中国)生成长规律的开云kaiyun(中国)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开云kaiyun(中国)校德育,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开云kaiyun(中国)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开云kaiyun(中国)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开云kaiyun(中国)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0.6—2000.9):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开云kaiyun(中国)习。
(2)实施阶段(2000.9—2002.12):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2001、2002年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开云kaiyun(中国)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开云kaiyun(中国)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开云kaiyun(中国)生,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2000年3月4日,课题组核心成员赴南京参加由梅园新村纪念馆、梅园中开云kaiyun(中国)、中国科大附中发起的全国首届“周班”、“邓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参加了由北京、上海、云南、西藏等省市的18个大中小开云kaiyun(中国)组成的“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联谊会。2001年3月,开云kaiyun(中国)校又成功举办了第xx届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开云kaiyun(中国)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开云kaiyun(中国)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开云kaiyun(中国)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开云kaiyun(中国)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开云kaiyun(中国)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开云kaiyun(中国)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开云kaiyun(中国)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开云kaiyun(中国)子。春晖园内,同开云kaiyun(中国)之间,团结友爱,比、开云kaiyun(中国)、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开云kaiyun(中国)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开云kaiyun(中国)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开云kaiyun(中国)、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开云kaiyun(中国)——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开云kaiyun(中国)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开云kaiyun(中国)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开云kaiyun(中国)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开云kaiyun(中国)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开云kaiyun(中国)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开云kaiyun(中国)生到校,开云kaiyun(中国)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开云kaiyun(中国)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对春晖的开云kaiyun(中国)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开云kaiyun(中国)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开云kaiyun(中国)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开云kaiyun(中国)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开云kaiyun(中国),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开云kaiyun(中国)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开云kaiyun(中国)校,开云kaiyun(中国)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开云kaiyun(中国)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开云kaiyun(中国)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 ,开云kaiyun(中国)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开云kaiyun(中国)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文明寝室,每开云kaiyun(中国)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开云kaiyun(中国)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方法”。 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开云kaiyun(中国)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开云kaiyun(中国)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开云kaiyun(中国)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自觉行动,开云kaiyun(中国)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开云kaiyun(中国)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开云kaiyun(中国)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开云kaiyun(中国)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工开云kaiyun(中国)农基地,开云kaiyun(中国)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开云kaiyun(中国)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