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北京市医改办主任、市发改委委员韩晓芳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各界关注的医疗服务价格、分级诊疗以及医改如何与居家养老对接等问题一一回应。由此也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北京医改的实施路径。
要啃价格改革硬骨头
韩晓芳指出,此前医疗服务价格一直执行1999年标准,至今已16年未调整,不能客观反映医疗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所以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应把医务人员服务价格提高到合理水平。同时也要挤掉水分,把过高的价格压缩。目前北京市正在制定“有升有降”的医疗服务价格整体方案,包括诊疗、护理、手术、病理、中医,价格要适当提高,同时降低部分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检测和检验项目价格。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在经过多方测算、分析达成价格共识,出台诊疗行为规范,医保报销、财政政策,公开征集意见后逐渐开展。
分级诊疗将强基层
韩晓芳认为,“看病难”问题最主要是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根本原因是好医生少、药品不够,所以不愿到基层看病。因此,下一步分级诊疗的方向就是强基层。具体措施有:一、人事制度改革;二、调整药品制度;三、薪酬制度改革。此外,还要逐步压缩大医院普通门诊数量;要提高大医院急难重症的诊疗技术。
创新模式升级居家养老服务
在深化医改过程中,也将考虑将“强基层”与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结合。主要是针对用药便利、增加康复功能等方面进行改革。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种类的药品和服务都会配备在基层服务机构。同时,目前正在进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探索,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通过卫生方面财政报销,基本医疗服务医保报销,个人按照需求选择医疗服务包并适当缴纳一定费用的个性化服务等三方服务机制解决特定人群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节选自: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