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开云kaiyun(中国)普通优秀专科生直升本科选拔考试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式及计分方式
闭卷笔试。计分方式百分制。
二、考试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生命的分子基础
本章重点掌握: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种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种类、结构、功能;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性质。
第二章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意义;植物细胞亚微结构与功能;原生质的胶体性质。理解: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功能。
第三章 酶的结构、催化与调节
本章重点掌握:酶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同工酶的概念;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及其生理生化意义。理解:酶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酶活力测定的原理;
第四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细胞的水势和根压的概念;气孔蒸腾原理及气孔开闭机理;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理解:细胞和根系对水分吸收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作物的需用水规律。
第五章 植物的矿质和氮素营养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概念和种类;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研究方法;合理施肥的生理开云kaiyun(中国)基础。理解: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机理;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第六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本章重点掌握:呼吸作用的主要类型、概念和它的生理意义;呼吸作用的衡量指标。理解: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
第七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本章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光呼吸的概念和生理意义;叶绿体的结构;光合作用机理。理解:光合色素的理化特性;C3途径、C4途径和景天酸代谢途径的异同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和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八章 有机物质的基础代谢
本章重点掌握:物质代谢的生理意义;单、双及多糖代谢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脂肪酸代谢的特点;氨基酸代谢的方式。
第九章 信息分子的复制与表达
本章重点掌握:中心法则及其生理意义;遗传密码和反密码的概念;信息分子的基本复制过程;mRNA的转录及其加工的主要内容;蛋白质合成的主要过程。
第十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本章重点掌握:代谢源和代谢库的概念;同化物运输的形式、方向;同化物分配的规律。理解:同化物运输的机理。
第十一章 植物生长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植物激素的分布、合成前体及其运输;激素在体内的生理效应。理解:植物内源激素的作用机理。
第十二章 植物的生长与运动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生长、分化和发育的基本概念;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植物运动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理解:植物的分化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光形态建成的作用机理。
第十三章 植物的成花生理
本章重点掌握:春化作用和光周期及光周期现象的概念;春化和光周期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十四章 生殖、衰老和脱落
本章重点掌握:植物的休眠、衰老与脱落的概念;种子和果实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点;植物叶片衰老和脱落时的生理生化变化特点。理解:种子与果实发育和成熟的内外部条件;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果实的呼吸跃变。
第十五章 逆境生理
本章重点掌握:逆境的概念、种类;植物抗逆的生理基础;各种逆境条件如寒冷、干旱、高温、水涝、盐碱及环境污染对植物的伤害;提高植物抗逆性的途径与方法。理解:各种逆境伤害的原因、植物对逆境的适应和抵抗力。
三、考试内容(可采取表格式或叙述式,要求条理清楚,表述准确)
章次 |
考试内容 |
要求 |
|
绪论 |
|
一 |
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开云kaiyun(中国)的内容和任务 |
C |
二 |
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开云kaiyun(中国)的发展简史 |
D |
三 |
植物生理与生化化开云kaiyun(中国)与其它开云kaiyun(中国)科的关系 |
D |
1 |
生命的分子基础 |
|
1.1 |
蛋白质 |
|
1.1.1 |
氨基酸 |
A |
1.1.2 |
肽与肽键 |
B |
1.1.3 |
蛋白质的结构 |
B |
1.1.4 |
蛋白质的主要性质 |
A |
1.2. |
核酸 |
|
1.2.1 |
核酸的种类及其组成 |
B |
1.2.2 |
DNA的结构和功能 |
B |
1.2.3 |
R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
B |
1.2.4 |
核酸的主要性质 |
A |
2 |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
2.1 |
细胞的发生、进化与分类 |
|
2.2 |
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 |
C |
2.2.1 |
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分离法 |
C |
2.2.2 |
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
B |
2.3 |
生物膜、质膜和内膜系统 |
|
2.3.1 |
生物膜的化开云kaiyun(中国)组成与结构特点 |
B |
2.3.2 |
质膜的生理功能 |
A |
2.3.3 |
内膜系统 |
A |
2.4 |
原生质的胶体性质 |
|
2.4.1 |
原生质亲水胶体 |
A |
2.4.2 |
原生质胶体特性 |
B |
3 |
酶的结构、催化与调节 |
|
3.1 |
酶的组成、分类与命名 |
|
3.1.1 |
酶的组成 |
B |
3.1.2 |
酶的分类与命名 |
C |
3.2 |
酶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
3.2.1 |
酶的活性部位 |
A |
3.2.2 |
酶的调节部位 |
B |
3.2.3 |
维持酶分子构象的必须基团 |
B |
3.2.4 |
具有其他功能的分子片断 |
C |
3.3 |
酶的催化作用 |
|
3.3.1 |
酶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
B |
3.3.2 |
提高酶催化效率的因素 |
C |
3.4 |
酶促反应的动力开云kaiyun(中国) |
|
3.4.1 |
酶与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A |
3.4.2 |
PH值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B |
3.4.3 |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A |
3.4.4 |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B |
3.4.5 |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B |
3.5 |
酶活性的调节 |
|
3.5.1 |
酶的生物合成的调节 |
B |
3.5.2 |
酶活力的调节 |
B |
3.5.3 |
同工酶 |
A |
3.6 |
酶的纯化、测定及其应用 |
|
3.6.1 |
酶的纯化 |
C |
3.6.2 |
酶活力的测定 |
B |
3.6.3 |
酶分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C |
4 |
水分生理 |
|
4.1 |
水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
C |
4.2 |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
|
4.2.1 |
植物细胞吸水 |
A |
4.2.2 |
植物根系吸水 |
A |
4.3 |
植物的蒸腾作用 |
|
4.3.1 |
蒸腾作用的重要意义及表示方式 |
A |
4.3.2 |
蒸腾作用的气孔调节 |
A |
4.3.3 |
影响蒸腾作用的外界条件 |
A |
4. 4 |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
|
4.4.1 |
水分运输的途径和速率 |
B |
4.4.2 |
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
A |
4. 5 |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
|
4.5.1 |
作物的需水规律 |
B |
4.5.2 |
合理灌溉的指标 |
B |
5 |
植物的矿质和氮素营养 |
|
5.1 |
植物体的必需元素 |
|
5.1.1 |
植物体内的元素及其含量 |
C |
5.1.2 |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
A |
5.1.3 |
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 |
A |
5.2 |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
5.2.1 |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
A |
5.2.2 |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B |
5.2.3 |
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的因素 |
B |
5.2.4 |
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C |
5.3 |
氮素同化 |
|
5.3.1 |
硝酸盐的还原 |
D |
5.3.2 |
氮的同化 |
D |
5.4 |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再分配 |
|
5.4.1 |
矿质元素运输的形式和途径 |
B |
5.4.2 |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
B |
5.5 |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
|
5.5.1 |
作物需非规律 |
B |
5.5.2 |
合理施肥的形态和生理指标 |
C |
5.5.3 |
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的因素 |
B |
5.5.1 |
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的因素 |
B |
6 |
呼吸作用 |
|
6.1 |
呼吸作用的一般概念 |
|
6.1.1 |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
B |
6.1.2 |
呼吸指标 |
A |
6.1.3 |
植物呼吸的特征 |
B |
6.2 |
糖酵解及其调节 |
|
6.2.1 |
糖酵解途径 |
B |
6.2.2 |
丙酮酸的还原 |
B |
6.2.3 |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C |
6.3 |
糖的有氧分解及其调节 |
|
6.3.1 |
丙酮酸氧化脱羧 |
B |
6.3.2 |
三羧酸循环 |
A |
6.3.3 |
有氧分解代谢的调节 |
B |
6.3.4 |
有氧分解代谢生理意义 |
C |
6.4 |
呼吸连的组成及其功能 |
|
6.4.1 |
呼吸连的组成 |
B |
6.4.2 |
呼吸连中各组分的排列顺序 |
D |
6.5 |
氧化磷酸化 |
|
6.5.1 |
氧化还原电位与自由能 |
C |
6.5.2 |
偶联机制 |
D |
6.5.3 |
ATP的转换及利用 |
B |
6.6 |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实践 |
|
6.6.1 |
氧气与农作物生长 |
B |
6.6.2 |
CO2浓度与农产品贮存 |
B |
6.6.3 |
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B |
6.6.4 |
水分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B |
7 |
植物的光合作用 |
|
7.1 |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
|
7.1.1 |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
C |
7.1.2 |
光合速率的测定方法 |
C |
7.2 |
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 |
|
7.2.1 |
叶绿体的结构及成分 |
B |
7.2.2 |
叶绿体色素 |
A |
7.2.3 |
光合色素的吸收光普 |
A |
7.2.4 |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B |
7.3 |
光合作用的机理 |
|
7.3.1 |
原初反应 |
A |
7.3.2 |
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 |
A |
7.3.3 |
光合磷酸化作用 |
A |
7.3.4 |
CO2的同化 |
A |
7.4 |
光呼吸 |
|
7.4.1 |
光呼吸的生理生化 |
A |
7.4.2 |
光呼吸的生理意义 |
A |
7.5 |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
|
7.5.1 |
外部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A |
7.5.2 |
内部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C |
7.6 |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 |
|
7.6.1 |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
B |
7.6.2 |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
B |
7.6.3 |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
B |
8 |
有机物质的基础代谢 |
|
8.1 |
糖类代谢 |
|
8.1.1 |
单糖的代谢 |
C |
8.1.2 |
蔗糖的代谢 |
B |
8.1.3 |
淀粉的代谢 |
B |
8.1.4 |
其它多糖的代谢 |
C |
8.2 |
脂类代谢 |
|
8.2.1 |
油脂的合成代谢 |
B |
8.2.2 |
油脂的降解 |
C |
8.2.3 |
磷脂和糖脂代谢 |
B |
8.3 |
氨基酸代谢 |
|
8.3.1 |
氨基酸的合成代谢 |
A |
8.3.2 |
氨基酸的降解与转化 |
B |
8.4 |
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
B |
8.4.1 |
糖与脂类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
B |
8.4.2 |
氨基酸与糖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
B |
8.4.3 |
基础代谢之间的关系 |
B |
8.5 |
物质代谢的调节 |
|
8.5.1 |
底物与代谢库 |
A |
8.5.2 |
酶活力的调节 |
A |
8.5.3 |
产物的反馈调节 |
B |
9 |
信息分子的复制与表达 |
|
9.1 |
脱氧核糖核酸的的复制 |
B |
9.1.1 |
DNA复制的起始 |
C |
9.1.2 |
DNA链的延伸与终止 |
C |
9.1.3 |
环状双链DNA的复制 |
C |
9.2 |
核糖核酸的转录 |
|
9.2.1 |
RNA聚合酶 |
C |
9.2.2 |
转录的程序 |
C |
9.2.3 |
转录后的加工 |
C |
9.2.4 |
逆转录与RNA复制 |
C |
9.3 |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
9.3.1 |
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
A |
9.3.2 |
肽链的延伸 |
B |
9.3.3 |
肽链的合成终止和释放 |
C |
9.3.4 |
新生肽链的改造和特征蛋白质的成熟 |
C |
9.4 |
分子克隆 |
|
9.4.1 |
外源DNA片段的获得 |
D |
9.4.2 |
载体的选择与改造 |
D |
9.4.3 |
分子克隆 |
D |
9.4.4 |
克隆的表达 |
D |
10 |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
|
10.1 |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系统 |
|
10.1.1 |
短距离运输系统――胞内和胞间运输 |
A |
10.1.2 |
长距离运输系统――输导组织运输 |
A |
10.2 |
同化物运输机理 |
|
10.2.1 |
同化物运输形式 |
B |
10.2.2 |
同化物运输方向 |
B |
10.2.3 |
同化物运输速率 |
C |
10.2.4 |
同化物运输机理 |
B |
10.3 |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分配 |
|
10.3.1 |
代谢原与代谢库的关系 |
A |
10.3.2 |
源与库的相互关系 |
A |
10.3.3 |
同化物的分配规律 |
A |
10.4 |
影响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因素 |
|
10.4.1 |
内在因素的影响 |
C |
10.4.2 |
外在因素的影响 |
B |
11 |
植物生长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
|
11.1 |
生长素类 |
|
11.1.1 |
生长素类的发现 |
C |
11.1.2 |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 |
B |
11.1.3 |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
B |
11.1.4 |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与作用机理 |
B |
11.1.5 |
人工合成生长素类及其应用 |
A |
11.2 |
赤酶素类 |
|
11.2.1 |
赤酶素的发现 |
C |
11.2.2 |
赤酶素的化开云kaiyun(中国)结构、分布及其在体内的运输 |
B |
11.2.3 |
赤酶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
B |
11.2.4 |
赤酶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 |
A |
11.3 |
细胞分裂素类 |
|
11.3.1 |
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与化开云kaiyun(中国)结构 |
C |
11.3.2 |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及体内运输 |
B |
11.3.3 |
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 |
A |
11.4 |
脱落酸 |
|
11.4.1 |
脱落酸的发现与化开云kaiyun(中国)结构 |
C |
11.4.2 |
脱落酸的分布与体内运输 |
B |
11.4.3 |
脱落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
B |
11.4.4 |
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 |
A |
11.5 |
乙烯 |
|
11.5.1 |
乙烯的发现及其分布 |
B |
11.5.2 |
乙烯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调节 |
B |
11.5.3 |
乙烯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理 |
A |
11.6 |
各种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
|
11.6.1 |
植物激素之间的比值对生理效应的影响 |
A |
11.6.2 |
植物激素之间的对抗关系影响生理效应 |
A |
11.6.3 |
通过植物激素之间的代谢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
B |
11.6.4 |
多种植物激素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 |
B |
11.7 |
植物生长调节剂 |
B |
12 |
植物的生长和运动 |
|
12.1 |
种子萌发 |
|
12.1.1 |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
B |
12.1.2 |
影响种子萌发的内因 |
B |
12.2 |
植物的生长与环境 |
|
12.2.1 |
细胞生长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
B |
12.2.2 |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
C |
12.2.3 |
外界条件对生长的影响 |
B |
12.3 |
植物各部位生长的相关性及其调节 |
|
12.3.1 |
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 |
A |
12.3.2 |
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 |
A |
12.3.3 |
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相关性 |
A |
12.4 |
植物的分化与组织培养 |
|
12.4.1 |
极性与再生作用 |
A |
12.4.2 |
分化、脱分化与再分化 |
B |
12.4.3 |
细胞全能性与组织培养 |
A |
12.5 |
植物的运动 |
|
12.5.1 |
生长运动 |
C |
12.5.2 |
紧张性运动 |
C |
13 |
植物的成花生理 |
|
13.1 |
外界条件对花诱导的影响 |
|
13.1.1 |
低温与花的发端 |
A |
13.1.2 |
光周期与花的发端 |
A |
13.2 |
花器官形成与性别分化 |
|
13.2.1 |
花芽分化 |
C |
13.2.2 |
性别分化 |
C |
14 |
生殖、衰老和脱落 |
|
14.1 |
授粉和受精 |
|
14.1.1 |
花粉的形成及其化开云kaiyun(中国)组成 |
B |
14.1.2 |
花粉的寿命和贮存 |
B |
14.1.3 |
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
A |
14.1.4 |
花药培养 |
D |
14.1.5 |
授粉受精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B |
14.2 |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与成熟 |
|
14.2.1 |
种子成熟时的生理变化 |
B |
14.2.2 |
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品质的影响 |
B |
14.3.3 |
果实的生长发育与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
B |
14.3 |
衰老 |
|
14.3.1 |
衰老与老化 |
B |
14.3.2 |
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
B |
14.3.3 |
衰老的调节 |
C |
14.4 |
脱落 |
|
14.4.1 |
器官脱落 |
B |
14.4.2 |
激素与脱落的关系 |
B |
15 |
逆境生理 |
|
15.1 |
植物的抗寒性 |
|
15.1.1 |
抗冷性 |
A |
15.1.2 |
抗冬性 |
A |
15.1.3 |
提高植物抗寒性的措施 |
C |
15.2 |
植物的抗旱性 |
|
15.2.1 |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
A |
15.2.2 |
作物抗旱的生理基础 |
B |
15.2.3 |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 |
C |
15.3 |
植物的抗热性 |
|
15.3.1 |
高温对植物的危害 |
A |
15.3.2 |
抗热性的生理基础 |
B |
15.4 |
植物的抗涝性 |
|
15.4.1 |
水分过多的危害 |
B |
15.4.2 |
植物的抗涝性 |
B |
15.5 |
植物的抗盐性 |
|
15.5.1 |
土壤盐分过多的危害 |
A |
15.5.2 |
植物的抗盐性 |
B |
15.6 |
植物的抗病性 |
|
15.6.1 |
植物感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D |
15.6.2 |
抗病性的生理基础 |
D |
15.7 |
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
|
15.7.1 |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
D |
15.7.2 |
水和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
D |
15.7.3 |
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D |
表中:A-重点掌握;B-掌握;C-理解;D-了解。
四、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有五种,其中,客观性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分数占50%;
主观性试题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数占50%。
1.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2.填空题 (本大题共20空,共20分)
3.判断题 (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分)
4.问答题 (本大题共4-5小题,共32分)
5.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五、参考书目
孟繁静,刘道宏,苏业瑜编著. 植物生理生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