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考研法硕联考大纲11

时间:2009-01-24 21:35:00   来源:教育联展网     [字体: ]
第二节 执 法
  一、执法的概念
  执法的定义;执法的特点。
  二、执法的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讲求效率原则。
  第三节司 法
  一、司法的概念
  司法的定义;司法的特点。
  二、司法的原则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第四节守 法
  一、守法的概念
  守法的定义;守法的意义。
  二、守法的要素
  守法的要素包括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
  三、守法的原因
  四、守法的态度
  第五节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法律监督的定义;法律监督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十章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第一节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的定义;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二、法律解释的分类
  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等。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包括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行政解释。
  第二节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的定义;法律推理的特征。
  二、法律推理方式
  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实质推理(辩证推理)。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含义与分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第二节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国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人身利益。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包括抽象的条件和具体的条件。
  二、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一节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法律责任由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
  因素构成。
  三、归责与免责
  归责的概念;归责的原则;免责的概念;免责的条件。
  第二节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法律制裁的定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一、法治的内涵
  二、法治与法制
  三、法治与人治
  四、法治与德治
  第十三章法 治
  第一节法治的含义
  第二节法治与民主
  一、法治与民主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第三节法治国家
  一、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
  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三、法治国家的标志
  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秩序。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四、依法治国方略及其实施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第十四章法与社会
  第一节法与经济
  一、法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法与生产力
  法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法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法与市场经济
  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法与政治
  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二、法与政策
  政策对法具有指导作用;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