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于东经l18度 30'-118度37',北纬24度54'-25度O'之间;与发展中的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 里,福州市196公里。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 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 “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的、艺术价值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其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
清源山大山门
位于泉山路末端,距城区仅2公里。于1993年5月动工,1994年6月竣工。山门为牌坊形式,高12.6米,宽21米。面阔分三间,人车分 流。主立面似“画卷横展”,寓意山川美景尽在画卷之中。山门正面匾“清源山”、背面匾“闽海毓秀”,分别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所书。山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别饰以辉绿岩、花岗岩板材。山门顶端有4个云纹望柱头、正中顶部嵌有菱形“蓝宝石”灯饰。喻清源山为古城明珠、中国名山。整座建筑物线条流畅,气势宏伟。
泓一大师舍利塔
弘一大师(1880-1942)姓李,名文涛,字叔同,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一生精通诗词、戏剧、音乐、书法、美术、篆刻,并重兴佛教南山律宗,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爱国教育家、一代高僧。
李步同自幼聪慧,饱读诗书。19岁时目睹清朝政治腐败,遂赞同维新,自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师"。戊戌变法失败后避居上 海,就读于南洋公开云kaiyun(中国),师事蔡元培先生。26岁东渡日本留开云kaiyun(中国),主攻美术、音乐。与同开云kaiyun(中国)曾孝谷(名延年,成都人)等在东京组织了中国最早的业余话剧团体"春柳社",主满《茶花女》等剧;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名噪东瀛,首开中国油画、新音乐、新话剧之先声。31岁回国后,任上海《太平洋报》副刊编缉,又先后在天津、南京、杭州等地从事艺术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材,如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等。中年时,李叔同面对国事日非,内忧外患,又痛感人生之无常,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39岁)到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出家后,精研南山律宗,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日寇压境时,他手写"念佛不忘救国",成为爱佛不忘救国",成为爱国爱教的典范。弘一大师晚年有14年在闽南一带弘法、讲律,1942年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63岁。
由于弘一大师在美术、金石、书法、音乐、佛开云kaiyun(中国)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因此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传在泉州的墨宝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后遗墨。
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 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一大师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
瑞像岩明代石室
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 4.62米,宽2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石室左侧有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设和重修像岩的经过。
与天柱对峙的罗汉峰,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犹如一尊尊威武的罗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构?quot;五百罗汉"朝释迦的神奇景观。
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崖璧上显眼的"忘归"石刻二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流连忘返。
灵山圣墓
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开云kaiyun(中国)者考证:“法厄福尔时代系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来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扶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碧霄岩三世佛佛阁
碧霄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
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从入口处仰视,碧空如线,又称"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顺梯而下,便进入下碧霄。这里有无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为元代泉州路监临官达鲁花赤阿沙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登临清源山,感岩之雄奇而雕。1985年月10 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保护单位。
在"三世佛"周围有历代摩崖石刻多方,其中有元代碑刻记载当时碧霄岩三世佛雕刻和建筑的经过。还有南宋淳熙晋江县令林爽(福州人)手书摩崖"寿 "字石刻,占摩崖界面17.89平方米,为福建"第一高寿";清咸丰帝御赐黄宗汉并由书法家何绍基书的"忠勤正直";清代江春霖为监察御史陈庆镛在鸦片战争时材(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申明刑赏疏》,批评皇帝纵容投降卖国派而震动中外的"抗直敢言"等石刻,字迹古朴苍劲、挥洒自如、为游人所赞叹!
在元代喇嘛教"三世佛"阁楼的南侧,有"广钦老和尚塔院",塔内安放着老和尚的舍利子。大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使景区更具神奇的色彩。
弥陀岩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进山门,闻得弥陀瀑布,空谷传声,只见飞瀑如练,从峭壁上凌空而下,卷起千堆雪,溅落万斛珠。两侧崖壁,有"洗心 ","清如许","泉窟观瀑"等历代文化骚客的题刻,甚为半观,身临其境,尘俗凡虑,一洗无存。这里巨石峭立,古木参天,近旁的"天侣呈瑞",是两株不同的树种紧紧地抱在一起,一棵为重阳木、一棵是榕树,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丫缠绕,如胶如漆,历经历300多年,宛如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引得许多年青人、老年人在此树下合影留念。这里还生长着一株200年前来自台湾的果树--洋蒲桃,相传是清靖海侯施琅将军的部将从台湾带回故乡移植栽种的,至今仍生机勃勃,年年结果。许多探亲旅游的台湾同胞,见到此树,倍感亲切。
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 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筑特色和佛像服饰,为研究我国垂江以南元代建筑和佛教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石室右侧的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记载:"平章三旦八御史贴木尔不花宪法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如捐财首倡化合众缘易殿以石建台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涂金……"。在此方193个汉字的元代石雕碑文中,出现了13个简化汉字,这在元代碑刻中实为罕见。
石室的上方,沿"寻佛经"拾级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手书的"佛"字石刻,被誉之为"闽海第一佛";我国书画家黄胄所书的"拜观"二字摩崖石刻,更是熠熠生辉,蔚为壮 观。
石室前左侧的崖壁旁,有一巨石耸立,榕树攀生,古人镌有"一啸台"、"云谷"等石刻,人立其上,大有飘然欲仙之感。极目远眺,晋水逶逦,双塔凌空,古城新姿,尽收眼底。
石室的右下方大平台,原有古刹"弥陀岩寺",塌毁于"*"期间。1997年市政府拨出专款,又蒙广大信众热心捐助,重建"弥陀岩寺"工程于同年月日12月动工,建有大殿五观堂等,1998年月11月竣工。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为脱胎饰金佛像。
从弥陀岩沿步游道至莲花池,可领略到池畔摩崖壁上唐林蕴的"泉山铭"石刻,过莲花池可至"峭壁亭"。"峭壁亭"依崖而筑,玲珑奇特。于是1983年2月动工兴建,同年8月竣工。出"峭壁亭",过铁索桥,即可抵达碧霄岩。
南台岩大雄宝殿
南台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因位于右峰之巅,清源洞之南,故名
南台岩。
据明《八闽通志》载:南台室在北山之巅。唐蔡南玉祷雨之 所。大历间(公元766~779年),僧白云结屋其上以居,四明王子 真为书"出岫无心"四大字。勒之于石。明朝成化间有僧惠禧者复凿山累石,建楼筑室于其上,匾曰"南台室"。晚唐诗人韩登临南台,曾留下脍灸人口的《咏南台岩》诗。在高耸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着"空中台阁","天子万寿","水石名区"等摩崖石刻。
南台岩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地势险要,岩石兀立,而且还是一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胜迹。1998年市政府拨款在山巅开阔地修复了魁星阁,三清殿和大雄宝殿。
南台之巅,视野开阔,游人于此,可朝迎东海日出,暮送晚霞西归,远山近水,田园城廓,尽收眼底,人文和自然景观,令人遐思联翩。
老君造像
我国现存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闽海蓬莱"意境区内的羽仙岩下。1988年月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哲开云kaiyun(中国)、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车曰聃。"他的籍里是"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 主,奉承《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开云kaiyun(中国)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 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半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何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众多开云kaiyun(中国)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现在老君岩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法国开云kaiyun(中国)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时,在老君岩题留:"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岩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天湖
为再现"泉山"的历史风韵,增添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水景资源景观,1993年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清源山上第一名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
清源天湖"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
为迎接1998年12月在泉州举行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市政府拨出专款,完善湖区的旅游娱乐,休闲设施,其中环湖步游道,虎乳茶庄,垂钓台,喜雨轩及配套设施已于2000年1月竣工。"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观工程。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游人在此品茗观景,垂钓休闲,自得其乐。
虎乳名岩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 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
"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
"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老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冽,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千手岩古寺
千手岩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
千手岩又名观音岩,大殿供有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和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寺中晨钟暮鼓,香火不绝。明代进士何乔远有诗曰:"地清真净土,相妙证无生 "。1994年,市政府拨款,翻修了古寺。寺宇山间,峰石嶙峋,满山枫树,初冬时节,层林尽染。在上山道旁岩石上,竖立一方石碑,上书"第一山",系宋代书法家米芾手迹。经"第一山",过"慈晖亭"是"石中居"。石中居建于1981年11月,1983年12月竣工。整座建筑古朴典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具有时、清泉州古民居建筑之特色。周围绿树翠竹、山花芳草环绕,蝉鸣鸟吟,池中鱼儿嬉戏,在此饮酒品茗,别有一番情趣。
"石中居"上方为"崇秀坞茶楼",1989年4月动工,1990年月1月竣工。为游客歇息、品茗、观景的好去 处。
清源洞
清源洞,亦名纯阳洞,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十人称之为"第一洞天"。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
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裴道人因追赶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到 此,见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顶岩石,山藤攀挂,古色苍然。洞顶原建"千峰紫翠亭",现只留下"蜕岩",羽化登仙 ","有仙则名"等历代石刻数方。在清源洞的长方形台地原址上,1998年重建了裴仙祠,观音殿和文昌阁。
中峰绝顶的岩石上,有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三韩曾延孔的"山海大观"石刻。明蔡清诗云:"一上第一山,自觉众山小"。真可谓山海奇观,一目了然。
清源洞下方不远处,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题刻。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泉州 人,一生军伍40余年。因抗击倭寇,抵御外侮,功勋卓著,威名远扬,累官都督,与戚继光同为抗倭英雄,史称"俞龙戚虎"。后俞大猷功成引退,在石壁上亲笔题?quot;君恩山重"四大字。此石为俞大猷少年时在此读书,翻腾跳跃,训练武功之地,又称"练胆石"。在东峰古道的石壁间,尚刻有俞大猷驱逐倭寇,收复莆田的记事石刻一方,是明代抗倭的珍贵史迹。
清源洞的左峰,亦名东岩。其旁是遵岩,因唐代僧人可遵居此故名。可遵建有三塔,遗址尚存。"嘉靖八才子"之首的王慎中曾在遵岩读书,并著有《遵岩集》。明万历已酉(公元1609年)泉州太守姜志礼在岩面上手书"百丈坪"三大字,其岩石面宽阔平坦,亦为俞大猷练功习武之地。
碧宵岩藏传佛教三世佛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霄岩景区内。1985年10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世佛"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象。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为摩崖浮雕,作长方形石 龛,高3米、5米。 "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 样。整座造像布局匀称,雕工年精湛,造型优美
"三世佛"造像左侧的元代造像记事石刻碑文中记载元代至正 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丙年日,岩僧志聪题刻于摩崖记文 云:"透碧霄北山第一胜概。至元壬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临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劂后,岁远时艰,弗克葺治。至正丁未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秋,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加知政事般若贴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旧社会壑改观"。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1988年 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三世佛"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层为封闭式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特色。从崖下仰望,整座建筑物古朴典雅,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1997年11月,在泉州召开的"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石刻造像开云kaiyun(中国)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国家文物局专家 组、中央民族大开云kaiyun(中国)、龙门石窟研究所及泉州与会的专家、开云kaiyun(中国)者在"关于泉州市清源山藏传佛三世石雕造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对藏传佛教东传、促进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复人(唐吾特·党项)在元代活动有重要开云kaiyun(中国)术价值。可以作为一级文物,建议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赐恩岩唐朝欧阳詹读书处
赐恩岩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奇峰醉月"意境内。赐恩寺内的宋代白衣观音石造象,是宋元祜年间(公元1086~1093)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佛像庄严,雕刻精湛。1996年9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载,赐恩岩为唐代皇帝赐给刺史许稷的封地。许稷出生于仕宦家族,祖父辅乾曾任泉州刺史,其父懋文也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登进士,曾任西安太守。许稷青年时期寒窗苦读,中进士后,担任中枢要职,曾随驾西巡,为安边立下大功,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因名赐恩山,所建寺庙,也名为赐恩寺。寺的右侧,建有开闽许氏宗祠。赐恩寺内楹联为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开云kaiyun(中国)家,历史开云kaiyun(中国)家李贽(1527~1602年)所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寺前千年古樟一株,绿荫如盖,生机勃勃。
赐恩山上,巨石成片,垒垒叠叠,形成许多天然石洞,石室。其中有一石 洞,上刻"高山仰止"四字,为唐朝闽中甲第进士欧阳詹的少年读书处,名曰 "欧阳洞"。欧阳詹少有大志,刚毅过人,在洞中潜心苦读,终于在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试于礼部",以优异的成绩与青年文士韩愈同中进士,时称"龙虎榜"。此后,福建文风大盛,英才辈出。后人称其为"闽文之祖,闽开云kaiyun(中国)之师"。至今游人至此,无不驻足一睹胜迹。
在洞周围,有玩心亭,邀月台,魁星楼等古迹遗址;有历代摩崖诗刻83方,分布于高低错落的崖璧上;还有"鸢飞鱼跃","山海奇会","鹤径琴台"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
清源山弥陀岩摩崖石刻
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九日山景区内,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自路的重要史迹,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历代摩崖石刻达75 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由太守亲临主持,仪式隆重,市舶提举及其他官员参加,向海神通远王祈祝“蕃舶”一帆风顺,来往平安。当时海潮涨满金溪,百舸云集沿岸旌旗蔽空,鼓乐喧天,人马车轿,连绵数里。昔日祈风场面,十分壮观。
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从而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的特有地位。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问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各国专家开云kaiyun(中国)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石刻一方,又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