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髻山,又称仙公山,位于泉州市区北郊马甲镇,海拔758。5米。俗话说,"山不在高,在于秀。双髻山好像有意于映着这句名言,屹立在闽南侨乡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据泉州府志记载:"在四十六都,距郡城北五十余里。水旱祈祷,岁则大丰,亦称丰山。"山上有丰山仙洞,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洞中祠何氏九位仙公,称又髻寺,俗名仙公寺。仙公山巨岩陡立,奇伟巍立颠。又峰对立,相向对峙。每当朝霞辉映,从远处放眼眺望,犹如古时妇女头上盘扎的又髻。山路清晰如链,蜿蜒潺潺南流,一路青歌漫舞,注入荷潭水库。仙公山真可谓湖光山色,凝于上处。
漫游又髻山,可见仙公山遍布历代的摩涯石刻,碑记诗文,匾额楹联,寺观庙宇,民间传说的胜迹,错落有致,纷呈异彩。它们与泉州古城的开元寺,灵山圣墓,清净寺,关帝庙,礼拜堂等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令人感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强烈熏陶,领略到文化古城那兼容并蓄的各种宗教及其宗教文化的丰厚内涵。双髻山的景观,无可非议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泉州之所以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辉煌史实。始建于五代时期,几经修复的白水岩,是一座佛教岩宇,供奉着释迦,药师,弥陀三尊佛像,住寺千年,迎接四方来客,祈祝万民康乐。
漫游又髻山,可见仙公山遍布历代的摩涯石刻,碑记诗文,匾额楹联,寺观庙宇,民间传说的胜迹,错落有致,纷呈异彩。它们与泉州古城的开元寺,灵山圣墓,清净寺,关帝庙,礼拜堂等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令人感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强烈熏陶,领略到文化古城那兼容并蓄的各种宗教及其宗教文化的丰厚内涵。双髻山的景观,无可非议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泉州之所以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辉煌史实。始建于五代时期,几经修复的白水岩,是一座佛教岩宇,供奉着释迦,药师,弥陀三尊佛像,住寺千年,迎接四方来客,祈祝万民康乐。
与白水岩同代建造的朝天阁,却是儒教的岩宇。为旧时读书人朝圣之地。在白水岩的后山峭壁底部,有一深不可测的小岩穴,名叫"出来岩"。相传五代时期,何氏九仙施展法术,夺了贪官污吏的米粮,储于此藏,并作法术,使它能根据当时寺中的僧人和香客人数,自动流出适量的米粮以伛膳食。后来,寺中有一贪心的和尚,想多得米粮以饱私囊,便用钢钎打凿米孔,结果钢钎象浇铸一样被石头钳注拔不出来,出来孔也被封住了,僧人早已乌有,钢钎至今犹在,出米岩就象一个大写的感叹号,启迪游人深思。清朝嘉庆年间白水岩住持普宪禅师为此诗,并镌刻于"出米岩"上方:"岩涯米石昔曾然,疑是灵山别一天,五代竟传从此出,于今空锁等何年。
"仙棋盘"是仙公山又一独特的游乐处。一方镌刻在岩上的仙棋盘,与现在通用的棋盘并无差异,因传说何氏九仙闲时常在此弈棋娱乐,游客们便也因此对其产生浓烈的兴致。"仙棋盘" 上,偕同知心挚友把子对弈,却也别有一番怡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