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福寺,蒙古语叫“豪特劳敖坭勒图苏模”,位于大板镇荟福路南段,是巴林右旗13大寺庙仅存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巴林右冀旗扎萨克多罗郡王乌尔衮与固伦荣宪公主主持兴建。因康熙六年固伦淑慧公主建造大板圆会寺(俗称大板西大庙),因而有大板东大庙之称谓。清康熙皇帝为成就其“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理念,曾四次巡幸大板,并在大板南巴彦汉山中猎得猛虎,供奉于荟福寺,又有“虎庙”之称。由寺前广场、前殿、后殿组成。荟福寺现存建筑160余间,一进院前殿、 东西配殿、大雄宝殿(正殿):二进院东西配殿,后大殿“哈日欣杜岗”,后大殿东西耳房。荟福寺喇嘛最多时达500多人。1726 年清雍正帝赐“哈日欣杜尚”蒙汉满藏四种文字“善觉寺”的金字匾。1786年清乾隆帝赐为汉满藏四种文字“荟福寺”的金字匾。乾隆二年(1737年)莫日根庙活佛罗桑坚赞三世来传经;乾隆三十五年(1767年)拉卜楞寺活佛嘉木样二世来传经;1930年第九世班禅确吉尼玛来传经。荟福寺的布局完整,壁画保存尚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荟福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喇嘛寺庙。自清朝康熙两位皇室公主相继下嫁巴林“合亲”联姻以来,因淑慧公主修建圆会寺和巴林桥;荣宪公主修建荟福寺和巴林行宫,将本地区藏传佛事活动的历史推向了顶劢时期。历荟福寺藏传佛事活动盛极百余年,在华北、东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祈愿大法会等佛事活动。清末民初,前来赶庙会的北京、天津、沈阳、张家口、多伦、锡盟等地商贾、游人多达万人相聚大板,成为上个世纪之初集佛教、商贸、文体、娱乐活动的中心和集散地。寺庙喇嘛多达550余人。因喇嘛人数的骤增,带有佛教特色的喇嘛住宅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大房子”不断增多,逐得名“大板”,清政府理藩院曾赏赐金扁一块,对荟福寺的贡献和当地社会和睦予以嘉奖。
荟福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喇嘛寺庙。自清朝康熙两位皇室公主相继下嫁巴林“合亲”联姻以来,因淑慧公主修建圆会寺和巴林桥;荣宪公主修建荟福寺和巴林行宫,将本地区藏传佛事活动的历史推向了顶劢时期。历荟福寺藏传佛事活动盛极百余年,在华北、东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祈愿大法会等佛事活动。清末民初,前来赶庙会的北京、天津、沈阳、张家口、多伦、锡盟等地商贾、游人多达万人相聚大板,成为上个世纪之初集佛教、商贸、文体、娱乐活动的中心和集散地。寺庙喇嘛多达550余人。因喇嘛人数的骤增,带有佛教特色的喇嘛住宅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大房子”不断增多,逐得名“大板”,清政府理藩院曾赏赐金扁一块,对荟福寺的贡献和当地社会和睦予以嘉奖。
荟福寺从1995年依法登记恢复佛事活动以来香火日趋旺盛,是赤峰地区信教群众瞩目的佛教对地。目前已开光佛像38尊,寺庙藏有“甘珠尔经”108卷。除按照藏传佛教习俗每月农历初一、初二、初十、二十二举办国泰民安诵经会以外,最的宗教活动有每年的四月十五和六月十五的大型庙会等密宗活动。荟福寺于2001年成功举办了“世纪之缘”祈愿大法会,标志着荟福寺地区性佛事活动的地位的恢复。
地址: 大板镇荟福路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