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常识:农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

时间:2014-10-13 14:53: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忧考网能力训练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植物常识:农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能力训练频道。
农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在国内外已获得广泛的应用。自1942年发现2,4-D可作为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剂以来,先后发展了很多可以用作除草剂的有机化合物。目前国际市场上销售的除草剂有150种以上。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基本实现了除草化开云kaiyun(中国)化。随着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除草剂的生产也逐步增长。现在生产与试制的除草剂已达60~70种,其中大量应用的有十多种。除草剂的使用面积日益扩大,使用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剂的作物种类也不断增加。稻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的进展较快,一些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为主的稻田除草体系。

  稻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除草效果一般可达80%~90%,而且除草及时。据试验,稻田使用除草剂不中耕,比人工中耕两次的除草效果还好。

  稻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使稻田除草用工大为减少,劳动强度显著减轻。一般秧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每亩可省工2~3个,多的达10~15个。本田比开云kaiyun(中国)除草,每亩可省工2~3个,多的达5~6个。

  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效果稳定,减轻了草、苗争肥争光的矛盾,使肥料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因而有利于水稻增产。在草害较重的地区,稻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一般可比人工中耕除草增产5%~10%左右,以至更多。

  由于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具有以上特点,除草剂的生产与使用日益成为我国农业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加速推广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不断提高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的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但是,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作为稻田除草的一种方法,必须与其他一系列的杂草防治措施相配合。例如,清除作物种子中混杂的杂草种子,使用腐熟有机肥料,合理轮作,诱发灭草,利用水层管理压抑杂草生长等等。就使用除草剂技术的本身而言,也必须与有关的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如平整田面、水层管理等等,才能收到良好的除草效果。生产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使用除草剂而忽视其他农业措施的配合,难以充分发挥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的作用,甚至造成草荒或药害,这是必须注意的。

  使用除草剂的目的,在于消灭杂草而保护作物。因此,必须了解除草剂的选择作用和杀草机理,才能安全有效地使用除草剂。

  除草剂的选择作用:根据除草剂选择性的有无,可以把除草剂分为两类。一类是草苗不分,接触到除草剂后都被杀死,如五氯酚钠、亚砷酸钠等,称为灭生性除草剂。另外一类除草剂,能够只杀伤某些杂草而不伤害特定的作物,如2,4-D、二甲四氯等,称为选择性除草剂。

  有些除草剂能杀伤双子叶杂草而对单子叶的禾本科作物无害,主要由于不同科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稻的叶片狭长,直立,药剂不易粘上去,生长点被叶片层层包住,药液不易进入。叶面又有硅质层,药液不易进入细胞,所以不易被杀死。而双子叶的杂草叶片宽大平伸,吸附的药剂多,幼芽*露,叶面角质层或蜡质都较薄,药液容易浸入,因而抗药性弱,易被杀伤。

  利用不同植物对除草剂的生理反应不同产生选择性。如稻苗具有一种分解敌稗的酰胺水解酶,能将进入体内的敌稗分解,因而敌稗对稻苗安全。稗草则无这种分解敌稗的酶而被杀伤。

  利用某些除草剂药效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在作物播种前先施药,把萌发的杂草杀死,待药效失去后再进行播种,稻谷即可安全发芽出苗。如五氯酚钠处理水田,先用药,隔一定天数后播种或栽插,即利用了这一原理。

  利用作物与杂草根系分布深度差异产生的选择性杀草,如除草醚在水稻插秧后使用,药剂分布于土壤表层1.5厘米左右,杂草发芽多在此层,遇药即死。而水稻正常栽插的深度,都在毒土层下,不易接触药剂,因此对水稻安全。

  除草剂的杀草机理:除草剂通过根部或叶面进入植物体内,根据其在植物体内的运转情况可以分为触杀型与内吸传导型两类。触杀型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后,固定在处理的部位,不再向其他部位传导,只起局部触杀作用。由于这类除草剂不传导,在使用时用药要均匀,叶面处理时要适当加大用水量,使整个植株粘有药剂,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可运转至没有接触药剂的部位。如2,4-D,一株双子叶植物只要有一个叶片接触到药剂,很快就引起整株反应。还有一些除草剂如扑草净、敌草隆主要通过根系吸收,随植物茎内蒸腾水流的上升而移动,引起地上部分的死亡。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的特点是杀草彻底,尤其对用根芽繁殖或很茎繁殖的多年生的杂草,杀伤力强。

  除草剂进入杂草体内后,通过对植物的生理过程起某种干扰作用而杀伤杂草。例如,抑制光合作用,干扰有氧呼吸,抑制细胞分裂、伸长和分化,破坏植物体内水分的平衡,阻碍营养物质的运输,干扰氮素代谢过程使叶绿素不能合成,影响酶、激素或维生素的合成等等。了解不同除草剂的杀草机理,有助于正确掌握其使用技术。例如,敌稗主要使稗草失水凋萎,因而选晴天排水落干后用药,喷药后轻搁再灌水淹稗,可加速稗草的死亡过程。

  国内外稻田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剂的发展趋势:

  ①发展高效低毒和安全的品种。鉴于农药的残毒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对除草剂的种类不但要求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效力高而稳定,而且着重考虑其对人、畜、鱼类的毒性,以及在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土壤中的降解情况。如日本在1970年前主要使用的稻田除草剂五氯酚钠等,目前已为对人、畜、鱼低毒,对稻安全的草枯醚和杀草丹等所代替。

  ②发展混合剂或混用。除草剂合理混用可以扩大杀草谱,提高除草效果,减轻药害,有的还可降低使用成本。目前,国外已生产和应用几种除草剂的混合剂。如1977年日本稻田使用混合除草剂的已占施用面积的40%左右。我国稻田也已采取几种除草剂的混喷或混撒,如安徽的城西湖农场、江苏的练湖农场等。

  混用的方法应根据除草的要求和药剂的特点确定。如以药效长的与短的相混合,内吸型的与触杀型的相混合,见效快的与慢的相混合等。

  ③发展颗粒剂。颗粒剂可以减少因药粉的飞扬而污染空气、水、稻,和危害人、畜、鱼类和附近的其他作物,所以发展很快。如日本的稻田除草剂已主要为颗粒剂占88.2%,其次为液剂占11.8%,粉剂已极少应用。

  ④发展土壤和茎叶处理的兼用品种。茎叶和土壤处理兼用剂可使除草剂的使用更为简单合理。它们的施药时间长,可减轻栽秧期劳力紧张的情况。如新近发展的灭草安就是一种土壤和茎叶处理兼用剂。

加速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水稻生产,历来以手工劳动为主,随着实行科开云kaiyun(中国)种田,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工业,水稻产区的农业劳动力显得更为紧张。加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水稻稳产高产,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数十年来,我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在一些水稻产区,排灌、脱粒、稻米加工等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田耕作、种植、植保、中耕除草、收获等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显著提高。

  水田耕整地机械化,根据我国水稻地区精耕细作的农艺要求,经过反复试验与改进,实现了机引水田犁、机引水田耙和旋耕机三种机具的系列化。每个系列具有多种型号,可以与各种拖拉机配套作业,基本适应于各地土壤特点和耕作习惯。同时,已研制出一些新型水田耕作机具,如耕耙犁、振动犁、窜垡型水平摆式双向犁、开沟犁、机耕船和机滚船等。

  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我国亿万农民长期以来的理想。现在,各种型号的人力或动力插秧机、大小苗两用插秧机已定型投产,在许多地区大面积推广使用。近几年来,各地对机动插秧机的综合利用做了很多工作,使它不仅能插秧,还能犁田、耙田、平田、运输、脱粒、抽水和喷雾等多种作业。与插秧机配套的拔秧机,已试制成钳夹式、滚梳式等多种机型,进行试验示范,有的已小批量生产。

  水稻中耕除草机械化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已有显著进展。辽宁、吉林、江苏、北京等地试制生产的小型动力水稻中耕除草机,有的还能兼施颗粒肥料和植保作业,北方稻区推广面积较大,南方稻区正在试验示范。

  水稻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很快。各地已研制成功与多种拖拉机配套的收割机和联合收获机,一般都可稻麦两用,在收割性能与工作可靠性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排灌机械方面,先后成系列地设计制造了自吸泵、潜水电泵和大型轴流泵,填补了我国农用水泵生产上的空白。一些单位在水稻生产中试用了喷灌等新型灌溉方式。

  实践证明,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有利于节约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保证农时季节,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水稻稳产高产。

  水稻生产包括稻田耕整地,育秧移栽或直播、施肥、灌排水、中耕除草、植保、收获、稻米加工和贮藏及良种繁育等过程。以下介绍水稻机械化栽培的几个主要环节:稻田耕整地机械化、水稻种植机械化、稻田中耕除草机械化和水稻收获机械化。

  近代世界水稻生产发展很快。1948~1952年世界稻谷平均每年总产为1.67亿吨,1959~1963年为2.41亿吨,增长44%,1969~1971年为3.03亿吨,又增长27.3%。稻谷增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增加播种面积,另一方面则由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1948~1952年全世界水稻播种面积为15.45亿亩,1959~1963年为17.85亿亩,1969~1971年为20.1亿亩。1948~1952年全世界平均单产为217斤/亩,1959~1963年为265斤/亩,1969~1971年为300斤/亩。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生物工程、遗传育种、化开云kaiyun(中国)除草和农业机械化等等现代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