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居住用地的分类,最小可分至( )
A. 大类
B. 中类
C. 小类
D. 小小类
(2)保留了某一时期及几个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建筑群体的城市,是属于( )的历史文化名城。
A. 古都型
B. 传统风貌型
C. 近现代史迹型
D. 一般史迹型
(3)广义的“城市交通”是指 ( )
A. 城市与其城市间的交通
B. 城市(区)范围以内的交通
C. 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D. 城市交通中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一种交通
(4)关于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概括,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B. 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C. 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D. 城市不具有系统性
(5)以下不属于欧洲古代不同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的是( )
A. 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B. 君主****时期的古典广场
C.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
D. 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
(6)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通常以公开出版的城市统计年鉴、城市年鉴、各类专业年鉴、不同时期的地方志等形式存在,这些文献及统计资料具有的特点中不包括( )
A. 覆盖范围广
B. 信息量大
C. 时间跨度大
D. 时间跨度小
(7)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中,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包括( )
A. 历史文献资料
B. 历史文化街区
C.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D. 历史建筑群
(8)城市规划制定的目的是( )
A.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B. 将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法定规划付诸实施
C. 建立可以在实践中执行的合法的城市规划文件
D. 围绕着城市规划工作和行为的开展过程建立起结构体系
(9)指出下列哪项是城市快速路首选的布嚣方式( )
A. 平面四块板形式从生活性用地间通过
B. 平面四块板形式从城市组团间通过
C. 主辅路形式从城市中心地段通过
D. 两块板形式从城市组团间通过
(10)在城市自然资源条件下,制约工业项目发展的是( )
A. 森林资源
B. 矿产资源
C. 水资源
D. 土地资源
(11)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发展和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需要代表( )的利益。
A. 无产阶级
B. 统治阶级
C. 国家
D. 最为广大的人民
(12)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的是( )。
A. 赖特
B. 勒柯布西埃
C. 霍华德
D. 恩温
(13)下列对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中,不正确的是( )。
A. 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B. 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C. 从生活性城市空间到生产性城市空间
D. 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问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14)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的是( )。
A. 古希腊前期
B. 古罗马前期
C. 古希腊后期
D. 古罗马后期
(15)下列不属于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
A. 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B. 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C.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D. 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16)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是( )。
A. 不断的变革与探索
B. 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C. 建设方式的转变
D. 从产生到规范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具体内容的是( )。
(18)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是( )。
A. 使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的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B. 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协同行动,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C. 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现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也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
D. 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地协调
(1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以下属于现行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手段的是( )。
A. 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B. 行政监督检查
C. 立法机构的监督检查
D. 社会监督
(20)下列不属于镇区建设用地标准的是( )
A. 镇区的用地规模
B. 绿化用地比率
C. 建设用地比例
D. 建设用地选择
21.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 )。
A.公元前2000年左右
B.公元前3000年左右
C.公元前4000年左右
D.公元前5000年左右
22.汇集有全市性的行政、商业、文化等设施,是信息、交通、物资汇流的枢纽,也是第三产业密集的区域是( )。
A.专业性公共中心
B.城市公共中心
C.中央商务区(CBD)
D.全市性公共中心
23.城市是( )。
A.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
B.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职业构成上是不同于乡村的地点
C.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人口、资源、生产工具和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等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进行生产、消费、交换过程的结果
24.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 )型市制。
A.广域
B.局域
C.城域
D.地域
25.以( )为中心,组织、带动、服务于整个社会已是明显的时代特征。
A.城市
B.村庄
C.信息技术
D.工业
26.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 )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节约。
A.城市发展规划
B.科开云kaiyun(中国)发展观
C.总体纲要
D.总体规划
27.关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叙述正确的是( )。
A.信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借用一定的指标来进行测度、衡量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借用一定的指标来进行测度、衡量
C.城镇化进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进行测度、衡量
D.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化配置
28.有机疏散理论是指( )。
A.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B.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理论
C.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向大城市的集中理论
D.随着大城市向外急剧扩展和城市密度的提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出现的空间上连接成
片的城市密集理论
29.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是指( )。
A.空想社会主义
B.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C.法国巴黎改建
D.公司城建设
30.就整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城市体系结构重组,在垂直性地域分工体系的区位分布上出现了这样一些趋势,其中概述错误的是( )。
A.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形成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
B.在发达国家出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而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
普遍衰退,只有少数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
C.担当管理/控制职能的部门由于需要面对面的联系,需要紧靠其他的商务设施和为其服
务的设施,需要紧靠政府及相关的决策性机构,所以一般都集中在大都市地区,这类职
能部门将影响甚至决定世界经济运作的状况
D.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速发展,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
司制造/装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