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生产从1949年到1979年,面积扩大了36.4%,单产提高了2.3倍,总产增长3.5倍。1949年小麦的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9.6%,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2.2%;1979年分别提高到24.7%和18.9%。194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的44%,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苏联的产麦最多的国家。我国小麦生产虽有较快发展,但单产水平还不高,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增产潜力很大。世界上法国、英国、西德等国家,小麦全国平均亩产均在600斤以上,丹麦、荷兰曾达700多斤。墨西哥1961~1965年小麦平均亩产还只有131.7斤,1976年便达到561斤。我国到1979年,小麦全国平均亩产还只有285斤。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有三个亩产达400斤以上,亦有十个亩产还只有100多斤,甚至在100斤以下。因此,今后我国的小麦生产,应该努力提高单产,力争平衡增产。
根据我国小麦生产实践,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大体上有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影响小麦单产提高的主要矛盾不同,因而所要采取的栽培管理措施也不一样。
低产变中产
小麦亩产只有一百多斤或二三百斤的低产单位和低产田,主要是麦田的土、肥、水条件与小麦生长发育的矛盾,要肥少肥,需水缺水;或者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以及含有盐碱,影响小麦吸水、吸肥。以致小麦个体发育不良,群体难于发展,植株矮小,叶面积不足,光合生产能力弱,导致成穗不多,穗小粒少,造成低产。因此,改善土、肥、水条件,是促使小麦由低产变中产的关键,是物质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实行科开云kaiyun(中国)种田,充分发挥肥、水的物质生产能力,才能改变低产面貌。必须根据低产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深耕改土、扩大水浇地、防旱保墒、排涝防渍、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料、建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合理的耕作制度等,同时实行精细整地、施足底肥、选用良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加强管理等耕作技术的改革,使小麦个体生长良好,群体有较大的绿色叶面积,能较好地利用日光能,制造和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在保持一定穗大的基础上争取穗多,小麦单产能迅速提高。
中产变高产
亩产五六百斤的中产田,一般都已具有较好的土、肥、水条件,但往往由于大水、大肥,大量施用氮素化肥,以及盲目加大播种量等,造成群体过大,封垄过早,群体内光照条件恶化,有机物制造和积累不够,根系不发达,茎秆软弱,病虫孳生,严重的早期就发生倒伏,致使穗小、粒少、粒轻,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妨碍小麦继续由中产变高产的主要矛盾是小麦群体发育与个体生长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有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控制群体发展,力促个体生长良好,争取穗大,达到穗多、穗大、粒饱,才能取得高产。为此,必须不断提高科开云kaiyun(中国)种田水平,合理运用水、肥,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因土制宜增施磷、钾肥,改大小漫浇为短畦匀浇,看苗适时适量浇水、追肥,选用高产、稳产、矮杆、抗病、抗倒、早熟良种,适当降低播种量,均匀播种,培育壮苗,加强管理,控制无效分蘖,改善群体内光照条件,提高成穗率,充分发挥穗大粒多、粒大粒饱的潜力,夺取高产。
高产更高产
中产变高产的麦田,在土、肥、水条件继续改善,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由于不断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结构已比较合理,小麦亩产已达八九百斤甚至千斤以上。怎样再继续增产,使高产更高产,看来,植株个体的一些内部矛盾将转化成为单产继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随着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要使小麦高产更高产,应在处理好群体发育和个体生长的矛盾,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达到穗足、穗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怎样处理好个体内部矛盾,使个体发育得更好,主攻粒多而粒大、粒饱。这就需要更加重视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要处理好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矛盾,努力提高植株的净光合生产效率;还要处理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的矛盾;协调好养分的制造、运转、分配和消耗,使植株能制造、积累更多的养分,并向产品器官运送,促使穗更大、粒更多更饱,创造更高的产量。
需要指出:不同地区处于小麦单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当地的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地改进栽培技术,才能促使小麦生产的平衡发展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