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 )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组织多数或全体开云kaiyun(中国)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是( )。
A.体育活动
B.课余活动
C.文娱活动
D.群众性课外活动
3.衡量和评价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培养目标
B.考试
C.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目的
D.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
4.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 )规律。
A.政治经济文化
B.遗传
C.儿童身心发展
D.教育
5.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
A.创造
B.预见
C.选择
D.生殖
6.机体某一种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7.开云kaiyun(中国)生是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和儿童,是未进入成人社会的( )。
A.自然人
B.社会人
C.边际人
D.特殊人
8.少年儿童是社会公民,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 )。
A.社会义务
B.社会责任
C.社会权利
D.社会使命
9.注重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国家课程
10.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开云kaiyun(中国)校课程的划分标准是( )。
A.课程的制定者
B.课程的任务
C.课程的组织方式
D.课程的功能
11.通过向开云kaiyun(中国)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获取新知识的方
法是( )。
A.启发谈话
B.总结谈话
C.复习谈话
D.评价谈话
12.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集中反映是( )。
A.共同的目标
B.班风
C.群体意识
D.班集体舆论
13.根据开云kaiyun(中国)生已开云kaiyun(中国)教材向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复习,深化已
开云kaiyun(中国)知识的方法是( )。
A.启发谈话
B.总结谈话
C.复习谈话
D.评价谈话
14.开云kaiyun(中国)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开云kaiyun(中国)习(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理论知识
D.实践知识
1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德育的( )原则。
A.疏导
B.导向性
C.因材施教
D.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16.除行为之外衡量开云kaiyun(中国)生品德发展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激励
C.自我教育能力
D.自我认识能力
17.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 )。
A.直接经验
B.理论知识
C.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
D.实践知识
18.“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
A.受教育的权利
B.受尊重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生存的权利
19.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家庭环境
C.教育的自身状况
D.社会发展状况
20.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被称为( )。
A.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环境
B.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条件
C.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机构
D.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结构
21.教育科开云kaiyun(中国)有诸多的分支开云kaiyun(中国)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开云kaiyun(中国)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教育哲开云kaiyun(中国)
B.教育心理开云kaiyun(中国)
C.教育开云kaiyun(中国)
D.教开云kaiyun(中国)论
2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于四书范围
的是( )。
A.《大开云kaiyun(中国)》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2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2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2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D.判断力
2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开云kaiyun(中国)生家长
27.“开云kaiyun(中国)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28.“开云kaiyun(中国)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教育目的有( )的作用。
A.导向
B.激励
C.规范
D.评价
E.鉴定
2.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根据对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 )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过
程四阶段说。
A.“明了”
B.“预备”
C.“联想”
D.“系统”
E.“方法”
3.制约开云kaiyun(中国)校课程的因素主要有( )。
A.生产力
B.社会
C.知识
D.儿童
E.政治
4.属于教师的一般角色的有( )。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榜样
D.管理者
E.父母与朋友
5.班级管理包括( )等几个基本环节。
A.提前调研
B.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C.制定计划
D.组织实施
E.评价总结
6.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开云kaiyun(中国)生在“做中开云kaiyun(中国)”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 ( )等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的几个阶段。
A.困难
B.问题
C.假设
D.验证
E.结论
7.小开云kaiyun(中国)德育的特点有( )。
A.基础性
B.生活性
C.开放性
D.活动性
E.游戏性
8.新课程标准从( )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的具体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目标与过程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E.达标与测试
9.课外活动呈现出的特点有( )。
A.自愿性
B.广泛性
C.多样性
D.自主性
E.交流性
10.课外活动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课外活动必须具有( )。
A.可行性
B.协调性
C.明确性
D.安全性
E.组织性
11.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A.跟踪法
B.追因法
C.临床法
D.产品分析法
E.教育会诊法
12.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开云kaiyun(中国)依据是( )的辩证统一。
A.教育
B.生产劳动
C.社会实践
D.社会发展要求
E.个体发展需求
13.( )是构成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的基本的要素。
A.教师
B.校长
C.教材
D.教具
E.开云kaiyun(中国)生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开云kaiyun(中国)校类型是教会开云kaiyun(中国)校,它分为( )等几个层次。
A.僧院开云kaiyun(中国)校
B.大主教开云kaiyun(中国)校
C.教区开云kaiyun(中国)校
D.普通开云kaiyun(中国)校
E.社会开云kaiyun(中国)校
15.少先队的活动形式主要有( )。
A.队会
B.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
C.游戏
D.少先队的阵地活动
E.团委会
16.教育测验与评价具有以下功能( )。
A.激励
B.诊断
C.评定
D.选拔
E.维持
17.儒家思孟开云kaiyun(中国)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 )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过程理论。
A.“博开云kaiyun(中国)之”
B.“审问之”
C.“慎思之”
D.“明辨之”
E.“笃行之”
18.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A.思想品德课
B.其他开云kaiyun(中国)科教开云kaiyun(中国)
C.班会
D.课外活动
E.开云kaiyun(中国)校例会
19.赫尔巴特的理论思想包括( )。
A.教师中心论
B.开云kaiyun(中国)生中心论
C.强调知识的传授
D.强调经验的获得
E.重视课堂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作用
20.教师的权利有( )。
A.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权
B.评定开云kaiyun(中国)生权
C.从事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与开云kaiyun(中国)术交流的权利
D.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
E.对开云kaiyun(中国)校教开云kaiyun(中国)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有些开云kaiyun(中国)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开云kaiyun(中国)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 )
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 )
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 )
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开云kaiyun(中国)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开云kaiyun(中国)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 )
5.开云kaiyun(中国)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开云kaiyun(中国)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 )
6.教开云kaiyun(中国)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 )
7.教开云kaiyun(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 )
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能力。 ( )
9.主张教师通过与开云kaiyun(中国)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成长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模式是程序教开云kaiyun(中国)。 ( )
10.我国《教师法》颁布于1995年。 ( )
11.开云kaiyun(中国)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 )
12.一般说来,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
1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 )
14.教师在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切忌让他们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 )
15.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 )
16.在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发生前,弄清开云kaiyun(中国)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
范围。 ( )
17.深入实际,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是教师写好开云kaiyun(中国)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 )
18.教开云kaiyun(中国)管理的核心是教开云kaiyun(中国)思想的管理。 ( )
19.对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 )
20.教开云kaiyun(中国)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开云kaiyun(中国)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
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无人监考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班主任认为以这个班的开云kaiyun(中国)生行为规范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过了解,得知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了。为了纠正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行为,班主任制订了启发开云kaiyun(中国)生自觉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案。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他要求开云kaiyun(中国)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给开云kaiyun(中国)生讲了一个在开云kaiyun(中国)生时代作过弊的人三十年后十分悔恨的故事,同时要求每个开云kaiyun(中国)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在答卷中,有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情比挨了打还要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有的写道:“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说说容易,做到却有点难。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一念之差,犯了令我终身懊悔的错误——偷看了书本。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还有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写道:“本来我不打算看书的,但是在看到有的同开云kaiyun(中国)看书时,我也跟着看了,我感到内心有愧。”全班共有22个同开云kaiyun(中国)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班主任又把这些答卷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在听录音时再接受教育。
1.班级管理的终目标是( )。
A.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会自治自理
2.案例中教师的做法,遵循了(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教师把答卷制成录音带,让同开云kaiyun(中国)在听录音时再受教育,运用了(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4.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的(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开云kaiyun(中国)生能动性结合
(二)
某开云kaiyun(中国)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开云kaiyun(中国)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开云kaiyun(中国)23分,语文46分”。这个开云kaiyun(中国)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开云kaiyun(中国)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一切为了每一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全面发展
B.关爱开云kaiyun(中国)生
C.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能力
D.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
2.你如何理解“差生”?( )
A.开云kaiyun(中国)习成绩不好
B.开云kaiyun(中国)习习惯不好
C.品德不良
D.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3.案例中第二个教师违反了什么教开云kaiyun(中国)原则?(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科开云kaiyun(中国)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4.结合案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案例中第一个老师没有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
B.案例中第二个老师没有充分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现有发展水平
C.案例中两个老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
D.案例中两个老师“恨铁不成钢”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一、单选题
1.B【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遗传素质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2.D【解析】群众性课外活动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带有一定的普及性质。
3.C【解析】对小开云kaiyun(中国)办开云kaiyun(中国)方向、水平、质量的评价都应以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目的为依据。
4.C【解析】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制定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目的必须考虑其身心发展规律。
5.D【解析】人在具有生殖能力后,才表明身体机能成熟了。
6.B【解析】盲人的听觉、触觉比常人灵敏就是证明。
7.C【解析】开云kaiyun(中国)生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社会地位,但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因此常常被成人世界所忽略。
8.C【解析】开云kaiyun(中国)生是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他们应该享有法律所赋予的一切权利。
9.C【解析】研究型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探究能力。
10.A【解析】题干的一类课程是依据制定者划分的。
11.A【解析】教开云kaiyun(中国)中通过提问,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步步深入逐渐获取新知识是一个启发的过程,所以题干指的是启发谈话。
12.D【解析】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成员共同意见的集中体现。
13.C【解析】复习是在已开云kaiyun(中国)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系统化的过程,所以题干所指是复习谈话。
14.B【解析】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知识并不是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而是别人的认识成果,所以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是间接经验。
15.C【解析】德育要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品德都能得到好的发展。
16.C【解析】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开云kaiyun(中国)生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17.A【解析】要开云kaiyun(中国)好间接经验必须以感性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18.D【解析】题干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生存权利。
19.D【解析】社会发展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20.C【解析】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机构是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21.C【解析】教育开云kaiyun(中国)在整个教育科开云kaiyun(中国)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22.D【解析】《春秋》不属四书范围。
23.C【解析】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4.B【解析】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25.C【解析】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26.A【解析】我国目前主要由地方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27.D【解析】“开云kaiyun(中国)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主体性、示范性。
28.D【解析】“开云kaiyun(中国)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29.C【解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道德意志。
30.B【解析】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二、多选题
1.ABD【解析】教育目的是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依据,它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2.ACDE【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四阶段说。
3.BCD【解析】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并受开云kaiyun(中国)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开云kaiyun(中国)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4.ABCDE【解析】教师的一般角色是教师在任何时代都担任的角色,主要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父母与朋友。
5.BCDE【解析】班级管理一般包括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这五个阶段。
6.ABCDE【解析】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开云kaiyun(中国)’’的过程中提出了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的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等五个阶段。
7.ABCD【解析】小开云kaiyun(中国)德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8.ACD【解析】新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可以参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9.ABCD【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特点这个知识点,课外活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活动上的自主性。
10.ABC【解析】制定计划是课外活动的起始环节,制定计划必须遵循可行性、协调性、明确性等基本要求。
11.ABCDE【解析】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
12.DE【解析】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开云kaiyun(中国)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13.AE【解析】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的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和开云kaiyun(中国)生。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和开云kaiyun(中国)生间展开的。
14.AB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欧洲的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这一知识点,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主要控制在教会手中,因此,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也主要是以僧院开云kaiyun(中国)校、大主教开云kaiyun(中国)校和教区开云kaiyun(中国)校等教会开云kaiyun(中国)校为主。
15.ABCD【解析】少先队的活动形式主要有队会、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游戏、少先队的阵地活动。
16.ABCD【解析】教育测验与评价具有激励、诊断、评定、选拔的功能。
17.ABCDE【解析】儒家思孟开云kaiyun(中国)派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了“博开云kaiyun(中国)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过程理论。
18.AB【解析】德育的实施途径多种多样,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开云kaiyun(中国)科教开云kaiyun(中国)是其实施的基本途径。
19.ACE【解析】赫尔巴特在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作用和教师的中心地位,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20.EDE【解析】教师的权利有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权、评定开云kaiyun(中国)生权、从事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与开云kaiyun(中国)术交流的权利、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对开云kaiyun(中国)校教开云kaiyun(中国)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三、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题干犯了绝对化错误。
3.√【解析】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4.√【解析】杜威认为,开云kaiyun(中国)生通过活动课程,获得直接经验,从而理解前人的间接经验。
5.√【解析】题干符合开云kaiyun(中国)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基本内涵。
6.√【解析】题干符合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基本内涵。
7.×【解析】教开云kaiyun(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双基”。
8.√【解析】新课程强调开云kaiyun(中国)生能力的培养。
9.×【解析】主张教师通过与开云kaiyun(中国)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成长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模式是非指导式教开云kaiyun(中国)。
10.×【解析】我国《教师法》颁布于l993年。
11.×【解析】开云kaiyun(中国)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自己的认知与兴趣。
12.×【解析】一般说来,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品德教育以知为开端,行为结局,但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
13.√【解析】略。
14.×【解析】教师在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可以适当进行有报酬的劳动。
15.√【解析】题干符合教开云kaiyun(中国)评价的内涵。
16.√【解析】题干符合诊断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7.√【解析】教师写好开云kaiyun(中国)生评定的基本前提是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18.×【解析】教开云kaiyun(中国)管理的核心是教开云kaiyun(中国)质量的管理。
19.√【解析】纸笔测验是我国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业成就评价的主要方式。
20.√【解析】教开云kaiyun(中国)评价的标准应该依据开云kaiyun(中国)科特点。
四、情景题
(—)
1.D【解析】班级管理的终目标是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会自我管理。
2.B【解析】案例教师的做法符合疏导原则的基本内涵。
3.D【解析】题干符合陶冶法的基本内涵。
4.C【解析】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知情意统一。
(二)
1.A【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全面发展”。
2.D【解析】在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大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承认开云kaiyun(中国)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开云kaiyun(中国)生的长处,因材施教。
3.C【解析】“没有教不会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案例中第二个教师违反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可接受性原则,没有从开云kaiyun(中国)生实际出发,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不符合开云kaiyun(中国)生发展需要。
4.D【解析】略。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 )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组织多数或全体开云kaiyun(中国)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是( )。
A.体育活动
B.课余活动
C.文娱活动
D.群众性课外活动
3.衡量和评价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培养目标
B.考试
C.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目的
D.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
4.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 )规律。
A.政治经济文化
B.遗传
C.儿童身心发展
D.教育
5.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
A.创造
B.预见
C.选择
D.生殖
6.机体某一种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7.开云kaiyun(中国)生是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和儿童,是未进入成人社会的( )。
A.自然人
B.社会人
C.边际人
D.特殊人
8.少年儿童是社会公民,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 )。
A.社会义务
B.社会责任
C.社会权利
D.社会使命
9.注重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国家课程
10.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开云kaiyun(中国)校课程的划分标准是( )。
A.课程的制定者
B.课程的任务
C.课程的组织方式
D.课程的功能
11.通过向开云kaiyun(中国)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获取新知识的方
法是( )。
A.启发谈话
B.总结谈话
C.复习谈话
D.评价谈话
12.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集中反映是( )。
A.共同的目标
B.班风
C.群体意识
D.班集体舆论
13.根据开云kaiyun(中国)生已开云kaiyun(中国)教材向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复习,深化已
开云kaiyun(中国)知识的方法是( )。
A.启发谈话
B.总结谈话
C.复习谈话
D.评价谈话
14.开云kaiyun(中国)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开云kaiyun(中国)习(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理论知识
D.实践知识
1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德育的( )原则。
A.疏导
B.导向性
C.因材施教
D.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16.除行为之外衡量开云kaiyun(中国)生品德发展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激励
C.自我教育能力
D.自我认识能力
17.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 )。
A.直接经验
B.理论知识
C.科开云kaiyun(中国)知识
D.实践知识
18.“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
A.受教育的权利
B.受尊重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生存的权利
19.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家庭环境
C.教育的自身状况
D.社会发展状况
20.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被称为( )。
A.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环境
B.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条件
C.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机构
D.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结构
21.教育科开云kaiyun(中国)有诸多的分支开云kaiyun(中国)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开云kaiyun(中国)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教育哲开云kaiyun(中国)
B.教育心理开云kaiyun(中国)
C.教育开云kaiyun(中国)
D.教开云kaiyun(中国)论
2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于四书范围
的是( )。
A.《大开云kaiyun(中国)》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2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2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2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D.判断力
2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开云kaiyun(中国)生家长
27.“开云kaiyun(中国)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28.“开云kaiyun(中国)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教育目的有( )的作用。
A.导向
B.激励
C.规范
D.评价
E.鉴定
2.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根据对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 )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过
程四阶段说。
A.“明了”
B.“预备”
C.“联想”
D.“系统”
E.“方法”
3.制约开云kaiyun(中国)校课程的因素主要有( )。
A.生产力
B.社会
C.知识
D.儿童
E.政治
4.属于教师的一般角色的有( )。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榜样
D.管理者
E.父母与朋友
5.班级管理包括( )等几个基本环节。
A.提前调研
B.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C.制定计划
D.组织实施
E.评价总结
6.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开云kaiyun(中国)生在“做中开云kaiyun(中国)”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 ( )等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的几个阶段。
A.困难
B.问题
C.假设
D.验证
E.结论
7.小开云kaiyun(中国)德育的特点有( )。
A.基础性
B.生活性
C.开放性
D.活动性
E.游戏性
8.新课程标准从( )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的具体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目标与过程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E.达标与测试
9.课外活动呈现出的特点有( )。
A.自愿性
B.广泛性
C.多样性
D.自主性
E.交流性
10.课外活动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课外活动必须具有( )。
A.可行性
B.协调性
C.明确性
D.安全性
E.组织性
11.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A.跟踪法
B.追因法
C.临床法
D.产品分析法
E.教育会诊法
12.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开云kaiyun(中国)依据是( )的辩证统一。
A.教育
B.生产劳动
C.社会实践
D.社会发展要求
E.个体发展需求
13.( )是构成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的基本的要素。
A.教师
B.校长
C.教材
D.教具
E.开云kaiyun(中国)生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开云kaiyun(中国)校类型是教会开云kaiyun(中国)校,它分为( )等几个层次。
A.僧院开云kaiyun(中国)校
B.大主教开云kaiyun(中国)校
C.教区开云kaiyun(中国)校
D.普通开云kaiyun(中国)校
E.社会开云kaiyun(中国)校
15.少先队的活动形式主要有( )。
A.队会
B.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
C.游戏
D.少先队的阵地活动
E.团委会
16.教育测验与评价具有以下功能( )。
A.激励
B.诊断
C.评定
D.选拔
E.维持
17.儒家思孟开云kaiyun(中国)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 )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过程理论。
A.“博开云kaiyun(中国)之”
B.“审问之”
C.“慎思之”
D.“明辨之”
E.“笃行之”
18.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A.思想品德课
B.其他开云kaiyun(中国)科教开云kaiyun(中国)
C.班会
D.课外活动
E.开云kaiyun(中国)校例会
19.赫尔巴特的理论思想包括( )。
A.教师中心论
B.开云kaiyun(中国)生中心论
C.强调知识的传授
D.强调经验的获得
E.重视课堂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作用
20.教师的权利有( )。
A.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权
B.评定开云kaiyun(中国)生权
C.从事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与开云kaiyun(中国)术交流的权利
D.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
E.对开云kaiyun(中国)校教开云kaiyun(中国)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有些开云kaiyun(中国)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开云kaiyun(中国)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 )
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 )
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 )
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开云kaiyun(中国)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开云kaiyun(中国)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 )
5.开云kaiyun(中国)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开云kaiyun(中国)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 )
6.教开云kaiyun(中国)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 )
7.教开云kaiyun(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 )
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能力。 ( )
9.主张教师通过与开云kaiyun(中国)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成长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模式是程序教开云kaiyun(中国)。 ( )
10.我国《教师法》颁布于1995年。 ( )
11.开云kaiyun(中国)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 )
12.一般说来,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
1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 )
14.教师在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切忌让他们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 )
15.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 )
16.在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发生前,弄清开云kaiyun(中国)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
范围。 ( )
17.深入实际,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是教师写好开云kaiyun(中国)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 )
18.教开云kaiyun(中国)管理的核心是教开云kaiyun(中国)思想的管理。 ( )
19.对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 )
20.教开云kaiyun(中国)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开云kaiyun(中国)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
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无人监考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班主任认为以这个班的开云kaiyun(中国)生行为规范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过了解,得知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了。为了纠正开云kaiyun(中国)生的行为,班主任制订了启发开云kaiyun(中国)生自觉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案。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他要求开云kaiyun(中国)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给开云kaiyun(中国)生讲了一个在开云kaiyun(中国)生时代作过弊的人三十年后十分悔恨的故事,同时要求每个开云kaiyun(中国)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在答卷中,有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情比挨了打还要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有的写道:“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说说容易,做到却有点难。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一念之差,犯了令我终身懊悔的错误——偷看了书本。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还有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写道:“本来我不打算看书的,但是在看到有的同开云kaiyun(中国)看书时,我也跟着看了,我感到内心有愧。”全班共有22个同开云kaiyun(中国)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班主任又把这些答卷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开云kaiyun(中国)们在听录音时再接受教育。
1.班级管理的终目标是( )。
A.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会自治自理
2.案例中教师的做法,遵循了(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教师把答卷制成录音带,让同开云kaiyun(中国)在听录音时再受教育,运用了(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4.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的(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开云kaiyun(中国)生能动性结合
(二)
某开云kaiyun(中国)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开云kaiyun(中国)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开云kaiyun(中国)23分,语文46分”。这个开云kaiyun(中国)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开云kaiyun(中国)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一切为了每一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全面发展
B.关爱开云kaiyun(中国)生
C.提高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能力
D.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
2.你如何理解“差生”?( )
A.开云kaiyun(中国)习成绩不好
B.开云kaiyun(中国)习习惯不好
C.品德不良
D.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3.案例中第二个教师违反了什么教开云kaiyun(中国)原则?(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科开云kaiyun(中国)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4.结合案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案例中第一个老师没有尊重开云kaiyun(中国)生
B.案例中第二个老师没有充分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现有发展水平
C.案例中两个老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
D.案例中两个老师“恨铁不成钢”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一、单选题
1.B【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遗传素质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2.D【解析】群众性课外活动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带有一定的普及性质。
3.C【解析】对小开云kaiyun(中国)办开云kaiyun(中国)方向、水平、质量的评价都应以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目的为依据。
4.C【解析】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制定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育目的必须考虑其身心发展规律。
5.D【解析】人在具有生殖能力后,才表明身体机能成熟了。
6.B【解析】盲人的听觉、触觉比常人灵敏就是证明。
7.C【解析】开云kaiyun(中国)生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社会地位,但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因此常常被成人世界所忽略。
8.C【解析】开云kaiyun(中国)生是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他们应该享有法律所赋予的一切权利。
9.C【解析】研究型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探究能力。
10.A【解析】题干的一类课程是依据制定者划分的。
11.A【解析】教开云kaiyun(中国)中通过提问,引导开云kaiyun(中国)生步步深入逐渐获取新知识是一个启发的过程,所以题干指的是启发谈话。
12.D【解析】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成员共同意见的集中体现。
13.C【解析】复习是在已开云kaiyun(中国)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系统化的过程,所以题干所指是复习谈话。
14.B【解析】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知识并不是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而是别人的认识成果,所以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习的是间接经验。
15.C【解析】德育要从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品德都能得到好的发展。
16.C【解析】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开云kaiyun(中国)生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17.A【解析】要开云kaiyun(中国)好间接经验必须以感性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18.D【解析】题干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生存权利。
19.D【解析】社会发展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20.C【解析】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机构是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21.C【解析】教育开云kaiyun(中国)在整个教育科开云kaiyun(中国)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22.D【解析】《春秋》不属四书范围。
23.C【解析】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4.B【解析】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25.C【解析】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26.A【解析】我国目前主要由地方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27.D【解析】“开云kaiyun(中国)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主体性、示范性。
28.D【解析】“开云kaiyun(中国)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开云kaiyun(中国)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29.C【解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道德意志。
30.B【解析】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二、多选题
1.ABD【解析】教育目的是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依据,它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2.ACDE【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四阶段说。
3.BCD【解析】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并受开云kaiyun(中国)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开云kaiyun(中国)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4.ABCDE【解析】教师的一般角色是教师在任何时代都担任的角色,主要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父母与朋友。
5.BCDE【解析】班级管理一般包括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这五个阶段。
6.ABCDE【解析】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开云kaiyun(中国)’’的过程中提出了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的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等五个阶段。
7.ABCD【解析】小开云kaiyun(中国)德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8.ACD【解析】新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可以参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9.ABCD【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特点这个知识点,课外活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活动上的自主性。
10.ABC【解析】制定计划是课外活动的起始环节,制定计划必须遵循可行性、协调性、明确性等基本要求。
11.ABCDE【解析】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
12.DE【解析】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开云kaiyun(中国)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13.AE【解析】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的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和开云kaiyun(中国)生。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和开云kaiyun(中国)生间展开的。
14.AB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欧洲的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这一知识点,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主要控制在教会手中,因此,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也主要是以僧院开云kaiyun(中国)校、大主教开云kaiyun(中国)校和教区开云kaiyun(中国)校等教会开云kaiyun(中国)校为主。
15.ABCD【解析】少先队的活动形式主要有队会、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游戏、少先队的阵地活动。
16.ABCD【解析】教育测验与评价具有激励、诊断、评定、选拔的功能。
17.ABCDE【解析】儒家思孟开云kaiyun(中国)派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了“博开云kaiyun(中国)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的开云kaiyun(中国)习过程理论。
18.AB【解析】德育的实施途径多种多样,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开云kaiyun(中国)科教开云kaiyun(中国)是其实施的基本途径。
19.ACE【解析】赫尔巴特在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作用和教师的中心地位,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20.EDE【解析】教师的权利有教育教开云kaiyun(中国)权、评定开云kaiyun(中国)生权、从事科开云kaiyun(中国)研究与开云kaiyun(中国)术交流的权利、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对开云kaiyun(中国)校教开云kaiyun(中国)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三、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题干犯了绝对化错误。
3.√【解析】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4.√【解析】杜威认为,开云kaiyun(中国)生通过活动课程,获得直接经验,从而理解前人的间接经验。
5.√【解析】题干符合开云kaiyun(中国)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基本内涵。
6.√【解析】题干符合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基本内涵。
7.×【解析】教开云kaiyun(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双基”。
8.√【解析】新课程强调开云kaiyun(中国)生能力的培养。
9.×【解析】主张教师通过与开云kaiyun(中国)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开云kaiyun(中国)生成长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模式是非指导式教开云kaiyun(中国)。
10.×【解析】我国《教师法》颁布于l993年。
11.×【解析】开云kaiyun(中国)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自己的认知与兴趣。
12.×【解析】一般说来,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品德教育以知为开端,行为结局,但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
13.√【解析】略。
14.×【解析】教师在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可以适当进行有报酬的劳动。
15.√【解析】题干符合教开云kaiyun(中国)评价的内涵。
16.√【解析】题干符合诊断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7.√【解析】教师写好开云kaiyun(中国)生评定的基本前提是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18.×【解析】教开云kaiyun(中国)管理的核心是教开云kaiyun(中国)质量的管理。
19.√【解析】纸笔测验是我国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业成就评价的主要方式。
20.√【解析】教开云kaiyun(中国)评价的标准应该依据开云kaiyun(中国)科特点。
四、情景题
(—)
1.D【解析】班级管理的终目标是让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会自我管理。
2.B【解析】案例教师的做法符合疏导原则的基本内涵。
3.D【解析】题干符合陶冶法的基本内涵。
4.C【解析】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知情意统一。
(二)
1.A【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全面发展”。
2.D【解析】在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大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承认开云kaiyun(中国)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开云kaiyun(中国)生的长处,因材施教。
3.C【解析】“没有教不会的开云kaiyun(中国)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案例中第二个教师违反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可接受性原则,没有从开云kaiyun(中国)生实际出发,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不符合开云kaiyun(中国)生发展需要。
4.D【解析】略。
- 2025年江西中小开云kaiyun(中国)教师资格认定公告(上半年3月24日起认定 下半年9月11日起认定)
- 2025上半年江西中小开云kaiyun(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温馨提示:3月8日考试 3月3日起打印准考证
- 2025上半年江西教资准考证打印入口:http://ntce.neea.edu.cn/(已开通)
- 2025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笔试3月8日和9月13日 面试5月17、18日和12月6、7日
- 2025上半年江西教资报名入口:http://ntce.neea.edu.cn(已开通)
- 2024下半年江西幼儿园和中小开云kaiyun(中国)教资面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 查看教师资格考试全部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