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退牧还草工程效果显著

时间:2008-10-30 01:04: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宁夏拥有天然草原面积3665万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4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557万亩,是该区面积的绿色天然屏障,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全区87%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不仅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影响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生态和国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作出全区天然草原实行全面禁牧封育的决策,全区380万只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羊只全部下山,实行舍饲圈养。同年,国家正式启动退牧还草工程,该区被列为国家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省区。
  截至目前,国家共下达该区退牧还草工程草原围栏任务2170万亩,严重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任务378万亩,安排退牧还草工程中央投资3.225亿元,饲料粮补助2.9211亿元。目前已完成围栏任务1960万亩,补播改良任务315万亩。其中2007年下达的210万亩草原围栏任务,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实施前期准备工作,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日前委托宁夏招标国际有限公司完成了网片、补播牧草种子的招标工作,近期项目区有关县(市、区)也已完成了水泥桩的招标。
  五年来,全区退牧还草工程取得了明显效益。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工程实施,项目区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植被盖度和牧草产量明显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改善,草原特有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草原沙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据2003年~2007年监测,项目区植被盖度年均递增20%;植被高度平均提高3.19厘米,提高34.41%;地上生物量平均每公顷提高每公顷540.62千克。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转变了农牧民靠天养畜的传统观念,推广了舍饲、半舍饲的生产技术;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调动了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同时,围栏工程所需网片、水泥桩等材料的生产,还促进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