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庆拥有自然景观优越的山水环境,但现状嘉陵江、长江两岸景观保护力度尚需加强,要实现对两江四岸重要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培育,亟需从宏观层面编制城市设计,对沿江区域建设进行统一指导。为此,本文从国内外发达城市滨水地区开发改造的案例着手,借鉴国内外滨水地区开发改造的成功经验,为重庆市两江四岸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引言
重庆坐拥两江,自古以来是全国的江城、山城,山水城市风貌特色显著。主城区范围内,“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环境构成了主城独特的山水格局特征。尽管拥有如此优越的现状景观条件,但重庆两江区域尚未得到整体的合理组织及协调,难以发挥出其良好的景观价值,部分条件优越的景点潜力没有充分得以展示;同时,现状长江和嘉陵江两岸景观保护力度不够,要实现对两江四岸重要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培育、保持两江山水风貌特色的目标,亟需从宏观层面编制城市设计对沿江区域建设进行统一指导。
二、国内外滨水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一)滨水区域改造的历史背景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城市都孕育在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处。进入现代社会,发达的经济技术水平使河流的阻滞作用愈发减弱。沿江河发展成为更多城市的选择。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逆工业化过程,这推动了滨水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新调整。这种调整成为滨水地区再生的基本条件。许多大城市迫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可利用的开放空间越来越少,而一度被忽视的城市滨水区却使它们获得了难得的具有优越区位的建设用地,市政*也正好可以利用其开发达到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和结构调整的目的。这就构成了滨水区资源利用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随着一些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的滨水区建设的成功,如巴尔的摩内港、旧金山渔人码头和温哥华格兰维勒岛改造等项目的完成,国外的城市滨水区建设正逐步的走向成熟。其主要的措施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一是重组滨水区的用地功能,提升城市吸引力,引导城市复兴;二是水体综合整治,改善生态景观环境;三是建设滨水区活动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四是保护滨水历史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特色;五是有效组织滨水区的交通。这些均是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站在传统的人文复兴立场对当代城市滨水区建设经验的总结。
还有一条探索途径是站在自然复兴的立场而进行的对城市滨水建设的研究。这种研究与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的景观生态开云kaiyun(中国)有关。城市规划设计者运用生态开云kaiyun(中国)的眼光对已建成的城市滨水区建设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他们认识到对城市河道、堤岸的渠化、堤岸固化等纯工程化处理改变了自然河流的流速、流量等水文条件,从而导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另外,河流是大地生态的骨干廊道,廊道连续是保证景观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而城市不适当的“亲水”会切断河流廊道,城市滨水区的人工化虽然满足了这一特定空间中的人的活动的要求,但它无疑改变了生存于这一空间中的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大多数物种的灭绝,即形成了对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胁迫。因此,综合规划设计开云kaiyun(中国)、景观生态开云kaiyun(中国)乃至于水利工程开云kaiyun(中国)等多方面的意见对现代滨水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提出回归自然的要求是该探索活动的核心。
(二)滨水区域改造的具体措施及案例介绍1、重组滨水区的用地功能,提升城市吸引力,引导城市复兴——以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区改建为例巴尔的摩内港区港湾市场是美国东海岸游客参观游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其原因在于内港区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游客。
港湾市场位于巴尔摩市内港湾的中心地带,于1980年落成使用。而坐落在港湾市场内的文艺复兴酒店于1987年建成使用。港湾市场有两个副翼,建筑物有各类购物中心、餐厅、酒店和游戏场地。其中商场总建筑面积为25548m2.文艺复兴酒店有622个客房及建筑面积为20903m2的办公楼。港湾市场平均每年接待各种顾客1000万人次,销售额达1.1亿美元。据统计,巴尔的摩居民到港湾市场的购物人数占其总购物人数的45%,每个月平均每5个居民就至少有1人次到港湾市场购物。港湾市场的选址非常有利,商场的室外活动空间均临近水面,来此购物的顾客可以充分享受海港的优美景色。两个副翼之间是宽阔的露天表演场,其背景是停泊在港湾的古代战舰(供参观用)。入口采用吸引人的招牌设计,建筑造型采用独特的大空间斜拉吊顶。港湾市场是当时美国已建成的市场之一,每天的人、货流量非常大,它有便捷的交通组织规划,人们可以乘轻轨、铁路或从高速公路很方便地到达港湾市场。
巴尔的摩内港区改建开发项目本身在经济和城市形象的提升上都是成功的,该项目极大提升了巴尔的摩内港区的空间品质,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巴尔的摩滨水地区开发就其开发项目自身而言,是全美乃至全世界闻名的成功实例,它的发展结果表明,一个成功的滨水地区开发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重庆这个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期的老工业城市来说,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2、水体综合整治,改善生态景观环境——以德国“近自然河流治理”理念为例1938年德国开云kaiyun(中国)者 Seifert 首先提出了“亲河川整治”的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他还特别强调了河流治理工程中美开云kaiyun(中国)的成分。亲河川工程既经济又可以有效的保持自然景观,使得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开云kaiyun(中国)价值。在此基础上,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开云kaiyun(中国)”,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包含了全新的对河流生态的保护思想。
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德国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放弃了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等,逐渐的构成了当代德国河流近自然治理的河流保护理论体系。
3、建设滨水区活动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以纽约南街港码头改建为例纽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港城市之一,由于19世纪纽约海上运输的发展,许多进出口批发商因货物运输和交易的需要,在南街港区兴建了许多仓库和批发市场,致使许多项目在南街港区兴建。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横跨大西洋,来到南街港码头停泊和装卸货物。南街港由此而闻名于世,并且被称作“海船的街巷”。在航海业由帆船发展为蒸汽机船后。新的航海业使得航运逐步迁往港深条件较好的地区。从1860年开始,当纽约赫德逊河沿岸的码头逐渐扩大的时候,南街港开始逐步衰落。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重建和复兴南街港区的发展计划被制订出来,其目的是将南街港区改造成为华尔街商业区的延续,并作为下曼哈顿地区新的居住、商业和娱乐综合区。
南街港区的改建首先将原来的街道封闭,禁止车辆入内。并将所有的街道铺成鹅卵石路面,营造出了一个与历史古迹建筑协调一致的文化氛围。然后,将原来作为市场和仓库的历史古迹建筑的内部改造成为现代的商场和餐厅。由于合理的使用和经营,以前濒临废弃的历史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南街港位于华尔街和下曼哈顿等的商业及旅游景点的步行范围内,原来是曼哈顿岛上仓储性质的码头,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和历史建筑的复兴,现在已经变成了娱乐、购物和休闲的场所。改造以后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氛围而成为纽约最吸引人的地区之一。
4、保护滨水历史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特色——以武汉江滩的景观整治为例武汉江滩景观的综合整治是在城市生态建设的呼声中,以及国际国内城市滨水景观成功塑造的基础上开始的。
江滩景观开发目标是将沿江地段由充斥着破旧房屋、仓库、停车场、堆料场和农贸市场等的城市“后院”,改变为点缀有游园、广场、林荫道、环境小品及景观建筑等的城市“前庭”,使沿岸既是城市的水上门户,又是城市的生活乐园。最终目标是在沿江地段形成“两纵两横”的景观格局,“两纵”是指汉口、武昌沿长江景轴线,“两横”是指黄鹤楼一长江一桥一龟山电视塔景观轴线和徐东路一长江二桥一黄浦路景观轴线。建立立体化的、多视点的沿江景观走廊,创造特色景观,强化江城视觉形象,提高景观环境质量。
根据武汉江滩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武汉江滩景观的塑造立足于将武汉江滩建设成为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活动空间,并与沿江金融贸易区功能有机结合的“绿色亲水空间,夜色水景岸线,休闲文化乐园”。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依照防洪治导线,实行多层次景观布置。
一、引言
重庆坐拥两江,自古以来是全国的江城、山城,山水城市风貌特色显著。主城区范围内,“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环境构成了主城独特的山水格局特征。尽管拥有如此优越的现状景观条件,但重庆两江区域尚未得到整体的合理组织及协调,难以发挥出其良好的景观价值,部分条件优越的景点潜力没有充分得以展示;同时,现状长江和嘉陵江两岸景观保护力度不够,要实现对两江四岸重要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培育、保持两江山水风貌特色的目标,亟需从宏观层面编制城市设计对沿江区域建设进行统一指导。
二、国内外滨水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一)滨水区域改造的历史背景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城市都孕育在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处。进入现代社会,发达的经济技术水平使河流的阻滞作用愈发减弱。沿江河发展成为更多城市的选择。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逆工业化过程,这推动了滨水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新调整。这种调整成为滨水地区再生的基本条件。许多大城市迫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可利用的开放空间越来越少,而一度被忽视的城市滨水区却使它们获得了难得的具有优越区位的建设用地,市政*也正好可以利用其开发达到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和结构调整的目的。这就构成了滨水区资源利用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随着一些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的滨水区建设的成功,如巴尔的摩内港、旧金山渔人码头和温哥华格兰维勒岛改造等项目的完成,国外的城市滨水区建设正逐步的走向成熟。其主要的措施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一是重组滨水区的用地功能,提升城市吸引力,引导城市复兴;二是水体综合整治,改善生态景观环境;三是建设滨水区活动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四是保护滨水历史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特色;五是有效组织滨水区的交通。这些均是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站在传统的人文复兴立场对当代城市滨水区建设经验的总结。
还有一条探索途径是站在自然复兴的立场而进行的对城市滨水建设的研究。这种研究与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的景观生态开云kaiyun(中国)有关。城市规划设计者运用生态开云kaiyun(中国)的眼光对已建成的城市滨水区建设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他们认识到对城市河道、堤岸的渠化、堤岸固化等纯工程化处理改变了自然河流的流速、流量等水文条件,从而导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另外,河流是大地生态的骨干廊道,廊道连续是保证景观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而城市不适当的“亲水”会切断河流廊道,城市滨水区的人工化虽然满足了这一特定空间中的人的活动的要求,但它无疑改变了生存于这一空间中的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大多数物种的灭绝,即形成了对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胁迫。因此,综合规划设计开云kaiyun(中国)、景观生态开云kaiyun(中国)乃至于水利工程开云kaiyun(中国)等多方面的意见对现代滨水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提出回归自然的要求是该探索活动的核心。
(二)滨水区域改造的具体措施及案例介绍1、重组滨水区的用地功能,提升城市吸引力,引导城市复兴——以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区改建为例巴尔的摩内港区港湾市场是美国东海岸游客参观游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其原因在于内港区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游客。
港湾市场位于巴尔摩市内港湾的中心地带,于1980年落成使用。而坐落在港湾市场内的文艺复兴酒店于1987年建成使用。港湾市场有两个副翼,建筑物有各类购物中心、餐厅、酒店和游戏场地。其中商场总建筑面积为25548m2.文艺复兴酒店有622个客房及建筑面积为20903m2的办公楼。港湾市场平均每年接待各种顾客1000万人次,销售额达1.1亿美元。据统计,巴尔的摩居民到港湾市场的购物人数占其总购物人数的45%,每个月平均每5个居民就至少有1人次到港湾市场购物。港湾市场的选址非常有利,商场的室外活动空间均临近水面,来此购物的顾客可以充分享受海港的优美景色。两个副翼之间是宽阔的露天表演场,其背景是停泊在港湾的古代战舰(供参观用)。入口采用吸引人的招牌设计,建筑造型采用独特的大空间斜拉吊顶。港湾市场是当时美国已建成的市场之一,每天的人、货流量非常大,它有便捷的交通组织规划,人们可以乘轻轨、铁路或从高速公路很方便地到达港湾市场。
巴尔的摩内港区改建开发项目本身在经济和城市形象的提升上都是成功的,该项目极大提升了巴尔的摩内港区的空间品质,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巴尔的摩滨水地区开发就其开发项目自身而言,是全美乃至全世界闻名的成功实例,它的发展结果表明,一个成功的滨水地区开发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重庆这个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期的老工业城市来说,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2、水体综合整治,改善生态景观环境——以德国“近自然河流治理”理念为例1938年德国开云kaiyun(中国)者 Seifert 首先提出了“亲河川整治”的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他还特别强调了河流治理工程中美开云kaiyun(中国)的成分。亲河川工程既经济又可以有效的保持自然景观,使得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开云kaiyun(中国)价值。在此基础上,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开云kaiyun(中国)”,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包含了全新的对河流生态的保护思想。
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德国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放弃了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等,逐渐的构成了当代德国河流近自然治理的河流保护理论体系。
3、建设滨水区活动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以纽约南街港码头改建为例纽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港城市之一,由于19世纪纽约海上运输的发展,许多进出口批发商因货物运输和交易的需要,在南街港区兴建了许多仓库和批发市场,致使许多项目在南街港区兴建。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横跨大西洋,来到南街港码头停泊和装卸货物。南街港由此而闻名于世,并且被称作“海船的街巷”。在航海业由帆船发展为蒸汽机船后。新的航海业使得航运逐步迁往港深条件较好的地区。从1860年开始,当纽约赫德逊河沿岸的码头逐渐扩大的时候,南街港开始逐步衰落。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重建和复兴南街港区的发展计划被制订出来,其目的是将南街港区改造成为华尔街商业区的延续,并作为下曼哈顿地区新的居住、商业和娱乐综合区。
南街港区的改建首先将原来的街道封闭,禁止车辆入内。并将所有的街道铺成鹅卵石路面,营造出了一个与历史古迹建筑协调一致的文化氛围。然后,将原来作为市场和仓库的历史古迹建筑的内部改造成为现代的商场和餐厅。由于合理的使用和经营,以前濒临废弃的历史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南街港位于华尔街和下曼哈顿等的商业及旅游景点的步行范围内,原来是曼哈顿岛上仓储性质的码头,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和历史建筑的复兴,现在已经变成了娱乐、购物和休闲的场所。改造以后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氛围而成为纽约最吸引人的地区之一。
4、保护滨水历史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特色——以武汉江滩的景观整治为例武汉江滩景观的综合整治是在城市生态建设的呼声中,以及国际国内城市滨水景观成功塑造的基础上开始的。
江滩景观开发目标是将沿江地段由充斥着破旧房屋、仓库、停车场、堆料场和农贸市场等的城市“后院”,改变为点缀有游园、广场、林荫道、环境小品及景观建筑等的城市“前庭”,使沿岸既是城市的水上门户,又是城市的生活乐园。最终目标是在沿江地段形成“两纵两横”的景观格局,“两纵”是指汉口、武昌沿长江景轴线,“两横”是指黄鹤楼一长江一桥一龟山电视塔景观轴线和徐东路一长江二桥一黄浦路景观轴线。建立立体化的、多视点的沿江景观走廊,创造特色景观,强化江城视觉形象,提高景观环境质量。
根据武汉江滩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武汉江滩景观的塑造立足于将武汉江滩建设成为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活动空间,并与沿江金融贸易区功能有机结合的“绿色亲水空间,夜色水景岸线,休闲文化乐园”。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依照防洪治导线,实行多层次景观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