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城镇就业调研组在长春、四平两市开展调研,经过实地考察、座谈,同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参与研究,对全省城镇就业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形成一份沉甸甸的《关于我省城镇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就业形势:
供大于求35万人
从就业形势来看,2005年-2007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8.09万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2007年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这些数字都表明,我省城镇就业形势相对稳定。
但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我省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量预计达到80万人左右,预计同期安置就业45万人左右,供大于求35万人左右。
吉林省高技能人才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0%左右(以长春市为标准),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就业要求得不到满足。
12.7%大开云kaiyun(中国)生毕业就待业
吉林省是高教大省,高校毕业生占全省城镇新增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伴随近年来的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较快,毕业生从2003年的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3万人,年份增长达22%。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据调查,毕业生本省就业70%选择长、吉两市;高开云kaiyun(中国)历就业市场容量有限,近几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有12.7%为待就业,15.5%为灵活就业,52.8%的毕业生留在省内。部分专业供需差距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开云kaiyun(中国)生就业工作压力较大。
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全国前六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2008年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就业签约率分别为74.5%、73.2%和65.6%。
70%农民工进城就业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攻坚阶段,70%的农民工要进入城镇就业,但我省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总量偏低,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目前,南方发达地区正处于产业调整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亏损面较大,企业转移、倒闭较多,30%的出省务工人员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
解压建议:
政府应提供就业服务
对于我省城镇就业面临的种种压力,省政协调研组建议,政府应由以前的全面介入转向提供就业服务,形成各司其责的就业保障格局。同时,将经济发展与创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增长点在哪,创业就业岗位的工作就到哪,就业服务网络就延伸到哪,扶持政策就兑现到哪的工作格局。
发展城镇经济推动创业
发展城镇经济是扩大城市就业的根本途径。调查组建议,改善我省经济发展软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企业服务,只服务、不收费,由政府考核服务水平和质量,考核企业对服务的满意度,然后政府埋单。
推动全民创业中,可对所有创业群体免除行政事业收费,给初创企业、微型企业一个“休渔期”,提高企业的成长力、繁殖力。
引导城里人到农村创业
在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还应改变只能农民到城里打工,不能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的思维方式和政策导向,引导城市居民带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到农村创业、就业,开创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方式。
变开云kaiyun(中国)历教育为职业教育有关方面要引导高等院校树立大职业教育的理念,变开云kaiyun(中国)历教育为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开云kaiyun(中国)结合、订单教育等有效模式及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建设。通过知识传授、创业指导、提供小额贷款、建设孵化基地等方式,培养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打造出与吉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企业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