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体育建筑文化谈(三)

时间:2008-10-01 00:02: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三、文化的力量今天的中国体育建筑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着场馆的发展布局失衡;重视竞赛场馆,忽视健身场馆;竞技场馆的功能空间缺乏弹性应变能力;缺少娱乐休闲内容;难以做到平赛结合和永续利用,表现出参与性弱、经济效益低、缺乏休闲娱乐性且可持续性差等缺陷。
  事实上,外在的缺陷源于内涵的不足,只有依靠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外在的物质形态。因此,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体育建筑健康发展的动力,更是体育建筑设计创作的依据和导向。
  对于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大的体育场馆来说,可持续性应该是首要的文化属性。特别是在人口众多、资源紧张的中国,纳入可持续性的原则对完善体育建筑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需要在建筑设计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充分考察并研究建筑所服务的体育人口、项目设置及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体育建筑通过场地的可置换性、弹性空间的设计、结构的可变性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永续利用的目的。例如法国圣。丹尼斯法兰西体育场根据足球或橄榄球赛程的时间性,通过可移动座椅的弹性设计和应变空间,使观众席达到从7.5万人到8万人直到10.5万人的替换;又如由法国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设计的深圳宝安体育中心中标方案,其透明屋盖的旋转格栅可根据采光需要任意调整,使场馆在绿色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天然采光。
  体育建筑文化日益显示出开放性趋势。这里的开放性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指建筑空间形式的开放性,也是体育建筑内容与功能的开放性。由于现代社会人们愈来愈重视身体的健康和身心的愉悦,体育活动也日益普及化和社会化。我国目前的群众健身场馆与竞赛场馆的比例为15:1,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比例已达100:1.限于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很难通过大量新建健身馆的措施满足体育运动社会化的需求,因而需要调整现有竞技场馆的专业功能,并在竞技场馆的设计中增加面向群众体育活动的空间布局、辅助空间和流线序列,体现体育建筑开放性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融汇各种高科技手段的现代体育场馆,虽然满足了全天候的使用需求,却忽略了人与自然的交流,过于独立的建筑空间与造型也削弱体育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因此未来体育场馆的设计应注重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重新认识我国古代体育运动场所中天然性的积极因素,通过开合屋面、自然采光等技术措施,使人工的运动场所与自然环境有机渗透、合而为一;通过辅助空间的开敞设计,使城市公共空间与体育建筑的内部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体育建筑多层面的开放性文化特征。
  满足日益增强的群众休闲体育活动需求已是未来体育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休闲娱乐性的体育建筑文化,不仅是群众健身运动的必然需求,也同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休闲娱乐的健身理念相契合,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性和深厚的历史承传性。尽管我国目前的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已呈现出良好的开端和发展前景,但是休闲娱乐型的体育建筑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滞后于人们的需求,这其中固然有体育建筑投资的制约和人们体育消费能力的限制,也存在着体育建筑品质的缺陷。因此,未来的体育建筑应重视休闲娱乐型体育建筑的设计,并且在竞技场馆的设计中,考虑休闲娱乐体育设施与竞赛场地的兼容性,并通过辅助空间的多功能设计和体育公园设施与场地设计,满足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需求,使未来的体育建筑具有休闲娱乐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