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理:音乐素养入门

时间:2013-04-19 10:24: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这篇《儿童乐理:音乐素养入门》是©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音乐,说起来就在我们身边。 每天我们都浸没在各种各样的音响之中,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真正地聆听过这些奇妙的精灵。我们总是将音乐作为点缀情绪的简单的调味品,而往往忽视了音乐本身独特的内涵与深度。因此听音乐就要放弃浮躁的心态和漫不经心的冷漠,需要用止水般平静,明镜般清澈的心灵来感受、去体验音乐。
  并非所有人耳能听到的空气震动都可称之为音乐。真正的音乐是人的音乐,是有组织的音响序列,是人理智与感情融合的结晶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特点也包括时代性。因此我们不能隔离历史的联系欣赏之。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个性发扬的过程。在巴赫时代,音乐主要服务于宗教,个人的生活,情感比起上帝的神圣简直是微不足道,那时音乐有很纯粹的味道,反映一种形而上的创作态度;到了古典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迅速的被人接受,个人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音乐也委身于公众的娱乐事业,莫扎特发扬了一种亲切清新华丽的风格,使音乐从神降为了人,朝向个人的体验和感情。在法国*前,人们崇尚理性的信仰,同时又怀着热烈的激情来向往自由,民主,在这种氛围下造就了贝多芬式的人物-- 崇尚个人奋斗,扼住命运的喉咙,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往往包含火一样的激情,但却总有冰一样的理智来驾驭其上,这绝对的激情与绝对的意志使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张力和斗争,但就在这张力中我们听到的是真正的贝多芬。而法国*的失败无疑是对人理性神话的嘲弄,在革命之后,艺术开始着眼于人充满压抑的感情世界,情感成为艺术的主题,从那以后个人主义所强调的个性弘扬逐渐占领了艺术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二课 音乐要素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开云kaiyun(中国)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旋律】又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须包括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
第三课 音乐基本乐理-常用名词

  音 乐 艺术门类之一。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运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表演艺术,通过演唱、演奏为听众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根本要素和基础是旋律。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和声等。一般分声乐、器乐两大类,并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构成各种综合艺术。对音乐及音乐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美开云kaiyun(中国)观点。
  音 符 音乐术语。乐谱中用以记录音的长短的符号。
  乐 音 物体按一定规律振动产生的较为和谐悦耳的声音。如一般乐器发出的声音、语音中的元音等。
  乐音体系 指在音乐中使用、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它们按上行或下行次序排列成为音列。如有的大钢琴就由88个音高不同的音排列而成。
  音 名 音乐术语。乐音体系中7个基本音律的名称。即C、D、E、F、G、A、B。在五线谱和键盘乐谱上均有固定位置。
  唱 名 音乐术语。歌唱旋律时为便于发音和区别乐音体系中的各个音,常以7个拉丁文的音节表示之,即do、re、mi、fa、sol、la、si。中国工尺谱中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亦为唱名。
  半 音 音乐术语。十二平均律组织中小的音高距离。即每个八度所划12等分中任何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
  全 音 音乐术语。十二平均律组织中等于两个半音音高的距离。每个八度内包括12个半音,即6个全音。
  音 高 音乐术语。听觉借以辩别乐音高低的一种特性。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所决定。振动次数多,音则高;反之,音则低。
  音 色 声音属性之一。主要由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乐器各部分振动而产生的音(即泛音)的多少所决定。
  音 程  音乐术语。指两个音在音高上的相互关系或两音间的距离。换算单位为"度"。两音间包含几个音级就算几度。
  八度以内的为单音程。超过八度的为复音程。虽度数相同,但所含全音和半音的数目不同,又可有大、小、增、减、倍增、倍减、纯等区别。按和声音程在听觉上产生的印象,又可分为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前者较为悦耳、融合;后者则较刺耳、不很融合。
  音 型 音乐术语。在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某种音乐节奏型。有相应的特色,能表现某些特定的情感或意境。
  音 域 音乐术语。①指单个乐器或人声所能发出的从低音到高音之间的范围。②指乐音体系中排列的音的总范围。
  音 区 音乐术语。乐谱或人声音域中的一部分。一般分高、中、低3个音区。
  旋 律 音乐术语。音乐表现的基础和灵魂,塑造音乐形象主要的手段。指若干乐音的有组织进行,是节奏、节拍、音高、力度等要素有机结合组成的音的线条。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民族和时代特征均因之而得到表现。
  节 拍 音乐术语。乐曲中按一定周期出现的节奏序列。每个序列包含若干拍子,通过强拍与弱拍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组织乐曲。谱中第一拍为强拍,余为次强拍或弱拍。
  节 奏 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之一。由乐音运动的缓急轻重形成的乐曲结构的基本特征,音乐旋律的骨干。它是对生活节奏为原型的艺术反映和升华。如生活中的步伐节奏就是一般进行曲的节奏原型。
  音乐的力度 指音乐演唱或演奏时音响的强弱程度。如强(f)、中强(mf)、极强(ff)、弱(p)、中弱(mp)、极弱(pp)等。通过强弱对比,有助于表现乐曲内容,塑造音乐形象。
  记谱法 乐曲记录的方法。历来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产生了多种乐谱形式,如简谱、五线谱、工尺谱、减字谱、锣鼓谱等。
  简 谱 音乐记谱法之一。16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17、18世纪经改进而趋完善。现为各国广泛采用。以1、2、3、4、5、6、7表示7个唱名,以0表示休止。它们与一些不同的符号结合构成乐谱。
  五线谱 音乐记谱法之一。以不同的音符、休止符等记载于5条平行横线组成的谱表上。意大利音乐家季多(Guidod′Arezzo,约990-约1050)发明。约16世纪末确立。现为世界普遍采用。
  谱 表 音乐术语。记录音符的表式。由5条谱行横线组成,共5线4间即9个位置。音符记录位置愈上,音也愈高;位置愈下,音也愈低。在五线谱左端标的不同位置的谱表有:"高音谱表",又称"G谱表";"中音谱表",又称"C谱表";"低音谱表",又称"F谱表"。
  总 谱 音乐术语。由多行谱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谱式,每行左端以直线相连。各种乐谱或人声声部,均有自己特定的序列。
  和 声 音乐术语。①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之一。指两个或以上的乐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②指演唱中一人或多人应和的部分。一般常用虚声。
  和 弦 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中按照三度关系排列的3个以上音的结合。如三和弦、七和弦、等和弦、转位和弦等。可用作旋律的伴奏,或将若干声部组织在一谱,还可出现在旋律本身之中,即旋律按和弦音进行。对丰富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使音响谐和丰满有重要意义。
  调 式 音乐术语。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指按照一定关系连结在一起的由若干音(通常为5或7个)组成的体系。谱中以某个音为中心,即主音。其余的音则围绕主音构成一定的音程关系。由于体系中包含的音的数量不同,各个音同主音的音程关系不同而有多种型式,如大调式、小调式等。各种型式都有自己的表现特质。
  调 性 音乐术语。指乐曲中体现出来的调式特性。主要表现为各个音对主音及相互关系的特性。西洋现代派音乐有所谓"无调性"之作,即没有明确的主音,故体现不出调式 特征。
  大 调 音乐术语。由7个音组成的一种调式。特点是主音和其上方三度音、五度音构成大三和弦。有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等形式,其中自然大调为基本形式,色彩明朗、应用广泛。
  小 调 ①音乐术语。由7个音组成的一种调式。特点是主音和谱上三度音、六五度音构成小三和弦。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等形式,谱中自然小调为基本形式,色彩一般较为暗淡。②民间小曲的别称。多见于民间日常生活,特别是风俗性活动中。曲调一般通俗流畅,结构整谱。
第四课 音乐体裁及形式
  体裁就是艺术作品的式样和类型(品种)。"曲式"是指乐曲在连贯展开过程中的结构布局,而乐曲的体裁则是指乐曲在音乐风格和性质方面的特征。这是一首乐曲的两个方面。
  不同体裁的器乐曲的形成,都是同它们各自的应用和表演的目的、演出的场合、乐曲内容的倾向性、音调和节奏的特色、音乐风格的特征等等有关。
  【前奏曲】 (P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 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不少作曲家均有独立的钢琴前奏曲。十九世纪后,西洋歌剧、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亦有称作"前奏曲"者,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 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套曲】 (Divertimento)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认广义上说,奏鸣曲、交响曲、 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小步舞曲】 (Me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谐谑曲】 (Scherzo)谐谑曲亦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赋 格】 (Fuga)西洋复调音乐中主要曲式和体裁之一,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它是复调音乐中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卡农】 (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其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练习曲】 (Etude)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它通常包含一种或数种特定技术课题。 肖邦为其创始人。这种乐器练习曲除用以练习技巧外,同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舞台效果。李斯特、德彪西等都创作有此类练习曲。
  【浪漫曲】 (Romance)泛指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乐曲。其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
  【狂想曲】 (Rhapsodie)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幻想曲】 (Fantasia)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十八世纪末叶起,幻想曲遂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如格林卡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创意曲】 (Invention)它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名称,是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类似小赋格曲等。
  【托卡塔】 (Toccata)又称"触技曲",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
  【萨拉班德】 (Sarabande)舞曲的一种。据情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初传入西班牙 。由于情调热烈奔放而被教会禁止。十六世纪未传入法国后,逐渐演变为速度缓慢、音调庄重的舞曲,常用于贵族社会和舞剧中。其结构为二部曲式,节奏为三拍子;第二拍的音,时值较长而突出。
  【塔兰台拉】 (Tanantella)塔兰台拉原为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据传:被一种毒蜘蛛"塔兰图拉"(Tarantula)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舞始能解毒,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说,另一说此舞因产生于塔兰多城而得名。其特点 :速度极快,6/8或3 /4拍子,主要节奏为连续不断的三连音,情绪热烈。
  【即兴曲】 (Impromptu)它原是钢琴独奏曲的体裁名称,后也用于其他乐器的独奏乐曲。它是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常由激动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组成,所以大多数是复三部曲式的。
  【夜曲】 (Nocturne)原指十八世纪所流行的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风格明快典雅,常在夜间露天演奏,与"小夜曲"类似。
  【小夜曲】(Serenade)原指傍晚或夜间在情人的窗下歌唱的爱情歌曲体裁,所以曲调常是亲切抒情的。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出现多乐章的重奏或合奏曲的小夜曲,则是为当时的达官贵族餐宴时助乐用的,曲调较轻快活泼,而与爱情无关,属于室内乐体裁。
  【无言歌】 (Song without Words)(无词歌)它的旋律犹如歌曲,用音型伴奏,但却无歌词,不供歌唱之用,是抒情歌曲般的器乐小品。由门德尔松首创。
  【摇篮曲】 (Lullaby)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差,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随想曲】 (Caprice)又称奇想曲、异想曲,其性质近似幻想曲,也是结构自由、大小不定,指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体裁,有赋格式、套曲形式。
  【圆舞曲】 (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玛祖卡】 (Mazurka)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其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玛祖卡的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三拍常见,情绪活泼热烈。
  【波洛乃兹】 (Polonaise)也称"波兰舞曲"一种庄重缓慢、具有贵族气息的三拍子舞曲,源于波兰民间。
  【波尔卡】 (Polka)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以男女对舞为主,其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组成,一般为二拍子。
  【协奏曲】 (Concerto)指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会奏时,独奏乐器休止,完全由乐队演奏。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是莫扎特。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曲式,音乐充满生气;第二乐章是优美的、抒情的慢板,音乐带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在第二乐章结束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的声乐协奏曲。
  【组曲】 (Suite)它是"继续"、"连续"之意,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舞蹈组曲",兴起于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它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和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编成。有的组曲系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的《舍赫拉查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交响诗】 (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和叙事、抒情和戏剧性的管弦乐曲,属标题音乐的范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于1850年首创这一体裁,后来发展了它。交响诗的题材多取自文开云kaiyun(中国)、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传说,内容富有诗意;乐曲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也有用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自由曲式写成的。另有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类似。
  【奏鸣曲】 (Sonata)原是意大利文,它是从拉丁文"Sonare"(鸣响)而来, 而与"Cant ata"(康塔搭,大合唱)一词相对立,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之一,原意为"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着的",一个是"唱着的"。 起初奏鸣曲是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到十七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里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到十八世纪方定型为三个乐章。(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 。) 后来"奏鸣- -交响套曲"又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插在第二、三乐章之间,成为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到贝多芬又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还有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组曲的一套乐曲,但它又和交响曲分不太开,它是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
  【康塔塔】 (Cantata)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原意为"用声乐演唱"。初是一种独唱或重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到十七世纪中期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会唱的声乐套曲,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康塔塔"在形式上与"清唱剧"有相似之处,唯规模较小;其内容偏重于抒情,故事内容亦较简单。
  【清唱剧】 (Oratorio)译为"神剧"、"圣剧"。它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包括独唱(咏叹凋,宣叙调),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等,十六世纪末起源于罗马,初以《圣经》故拿为题材,化妆演出,其后亦采用世俗题材。十七世纪中期始发展为不化妆的音乐会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地位。
  【交响曲】 (Symphony)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
第五课 走进交响世界

  交响曲(Symphony)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也有只用两个乐章或五个乐章以上的),各乐章的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乐章前常见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采用大调的下属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它的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可省略展开部),单、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具有抒情性。第二乐章往往表现哲开云kaiyun(中国)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爱情生活,自然风光等,其内容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开云kaiyun(中国)思考有联系。这里突出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在古典交响曲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写,人们闲暇、休息、娱乐和嬉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泼幽默的情绪。
  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凋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括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和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面等。它是全曲的结局,具有肯定的性质。
  因此,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思想内容深刻、结构完美、写作技术全面而艰深的大型器乐体裁,它以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等为见长;它总带是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交响曲虽在十六、十七世纪已形成了规范的基本格局,但十八到十九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交响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使欧洲的器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驱。
  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编制理想的乐队组合方式,展示了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间的气息。他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曲之父"。
  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他一生共创作交响曲四十九部,由于他创作的早熟,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被人们视为交响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贝多芬在他的交响曲中浸渗了法国*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他用广阔发展的动机,自己以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大了展开部的内容,给结束部以充分抒发的余地,使奏鸣曲式成为戏剧性的形式。他用诙谐(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乐章,使终曲乐章成为全曲肯定性的结局,甚至在末乐章引入了合唱,这使他成为浪漫乐派的开路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巧上,贝多芬都是一位巨人。他的九首交响曲被视为交响音乐创中的""。自十九世纪开始,经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后期浪漫乐派大师之手,交响曲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六课 音乐会小常识
  在庄重的音乐会现场,作为初入殿堂者,该在什么时候鼓掌?有一些更实际一点的线索,可以用来提醒你整首作品--包括其中所有的段落--都已经结束了;举例来说,看看节目表吧,上面一定会写出整首曲子里面到底有几个乐章(或段落)。(记住:大部分的交响曲是四个乐章;协奏曲则有三个乐章)。
  不过有时候,你还是会遇到一些作品,里面的乐章与乐章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隔;或者整首作品中间根本没有暂停,这样就很难分辨出接下来的一个乐章从何开始了;这种时候,几乎一定会有人在乐曲结束前就开始拍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其实,音乐真正结束的时候,确实是有迹可寻的:
  指挥会把手放下,而且就那样放着不动。(如果指挥不希望你拍手的话,他会继续把手举高,耐心地等待,并藉此作为一种信号。)或者,他会直接转身面对听众,瞪着拍手的那个家伙,大喊一声"现在不要拍!"
  舞台上所有的演奏者都把乐器放下了。
  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开始拍手了。
  音乐厅的灯亮了。
第七课 乐器的分类
  管乐器 又称 "吹奏乐器"。乐器分类名称之一。指利用气流振动管身而发音的乐器。中国民族乐器中如唢呐、笙、笛子、洞箫等;西洋乐器中如木管的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等 "木管乐器"和金属制的长号、圆号、小号、大号等"铜管乐器"。
  弦乐器 乐器分类名称之一。指以振动琴弦发音的乐器。包括以手指或拨子弹奏的拨弦乐器,如琵琶、竖琴、吉他、阮等;以弓拉弦发音的弓弦乐器,如提琴、二胡、板胡等;以击弦发音的击弦乐器,如扬琴等。
  键盘乐器 乐器分类名称之一。指有键盘装置的乐器,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等。
  打击乐器 乐器分类名称之一。指以敲打乐器本体发音的乐器。在乐队中多用以加强节奏,或造成色彩上和戏剧上的效果。如定音鼓、三角铁、锣、钹、板鼓、堂鼓等。
第八课 乐队的分类

【 交响乐队】 指较大规模的管弦乐队。一般包括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等。可有大、中、小等编制。
 【管弦乐队】 一般交响乐队的通称。也指以管弦乐器为主的民族乐队、中西乐队混编乐队等其他乐队。以演奏管弦乐曲为主。
  【民族乐队】 由民族器乐组成的乐队。中国民间一般"丝竹"乐队,多以民族管弦乐器为主;"吹打"乐队,多以民族管乐、打击乐器为主。新型综合的民族乐队,则包括了民族管弦乐器及打击乐器等。乐器多经改良,表现能力较强。
  【铜管乐队】 以铜管乐器为主,加部分打击乐器组成的乐队。特点是音响宏亮壮阔,室内外均宜演奏。后因加入多种木管乐器,又称吹奏乐队或管乐队。
第九课 中外名曲介绍

  高山流水 古琴曲。内容与曲名出自《列子?汤问》所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据说伯牙弹琴欲表现太山,听琴者钟子期就说:"巍巍乎太山",欲表现流水,子期就说:"荡荡乎若流水"。
  广陵散 古琴曲。早可能是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的民间乐曲。东汉中期出现,三国时已成为一首大型乐曲。传说是描写战国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表现出?⑩?、悲愤的情绪。南宋后失传。
  阳关三叠 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所用歌词原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曲式有 "三叠"的结构,故得名。全曲抒写别离之情,以简洁的艺术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景物的描绘,创造出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在民间流传。一般认为明末王猷定(1598-1662)所记当时琵琶艺人汤应曾演奏的《楚汉》即是本曲。乐曲以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为题材,以琵琶特有的技巧和丰富表现力,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现了这一惊动天地、宏阔悲壮的战争场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霓裳羽衣曲 唐代宫廷舞乐。传为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所作。一说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填词,改用本名。内容写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曲中既有民族音乐旋律,又有外来音乐因素,艺术上有独创性。天宝之乱后,原谱散失。
  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曲。原为琵琶大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早见于1875年的手抄本。1925年改编为民乐合奏,并借用唐代乐府之题为现名。全曲共分10段,以优美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丰富巧妙的配器,描绘了夕阳西下、月夜春江、渔舟晚归的情境,赞美了中国的锦绣河山。是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黄河大合唱 大型声乐作品。冼星海曲,光未然词。1939年作于延安。共8个乐章。乐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波澜壮阔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以黄河为象征的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对中国革命声乐的创作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在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占有重要地位。
  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曲,田汉词。作于1935年。原为抗日救亡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xx届全体会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曾一度改用集体填词。1982年12月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恢复《义勇军进行曲》原词,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国歌。
  国际歌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曲。1888年6月由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所作词。先在工人中传唱。1889年被用于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1894年在里尔正式出演,后渐传遍全世界。原诗共6节,每节后均有一节"复唱"。1917-1944年,苏联曾译其中1、2、6段用作国歌。后许多国家传唱的歌词,都是对俄译文的转译,故也只有3段。中国所唱歌词是1962年在诗人肖三译配的基础上修改订正的。
  马赛曲 法国*时期广为流行的革命歌曲。词曲作者 为法国诗人、作曲家鲁日.德.李尔(1760-1836),原名《莱茵河军队战歌》。作于1792年,后迅速传遍全国。乐曲表达了法国人民反对*、反对外来压迫、要求自由的爱国热情。1792年7月马赛营志愿军高唱此曲开进巴黎,故得名。1795年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此后曾一度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1879年重新定为法国国歌至今。
  第九交响曲 又称"合唱交响曲"。贝多芬所作9部交响曲的后一部,标志着作曲家艺术生涯的顶峰。写于1822至1824年间。全曲共4个乐章,表达了人生经过痛苦的搏斗而达到欢乐的主题。其中第四乐章为全曲高潮。作曲家创造性地以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第在交响乐中加进了合唱,使乐曲的主题得到升华。全曲以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艺术完美而成为世界音乐不朽的杰作。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 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1825-1899)在1866年所作。曲名源于维也纳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夜莺也来到了多瑙河畔,来到那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1867年在巴黎演出获得成功,后迅速风靡欧洲,传遍世界。被誉为"不朽的圆舞曲"。
  悲怆交响曲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号交响曲。写于1893年。作曲家原打算写一部关于人生的音乐诗。构思虽未实现,但仍成为这部乐曲的思想基础,并以《悲怆》作标题。是作者贯注了整个灵魂和生命之作。全曲共四个乐章。为表现人生后的哀切之情,第四乐章一反一般交响乐以快板终章的形式,而以慢板结束。具有特别深沉的表现力,在世界乐坛上占重要地位。
第十课 音乐的特性、特征

  音乐语言 艺术语言之一。音乐艺术借以表达思想情感、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切表现手段的总称。广义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器、调式、曲式等表情性及描写性手段;狭义专指旋律这一主要手段。特征是以表现情感为主。比其他艺术语言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本身又因表达的共同性而易被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民所理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
  音乐形象 运用音乐语言塑造的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内容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是作曲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的艺术概括。通过创作、演唱或演奏等得到表现,并在欣赏者听觉的审美感受和联想、通感中后完成。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在时间流动中的活跃性、发展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时代性、民族性与音乐家艺术个性的统一。理论界也有的不同意音乐形象的提法,认为只有具体可见的形象才是形象。
  音乐主题 乐曲的核心部分。指作为音乐形象塑造基础的一句或一小段相对完整、明确的旋律。一般乐曲均由1个或1个以上主题的陈述及展开构成。音乐形象的主要特征,均可集中显现于主题中。可以是多种因素结合构成的对比性主题,也可以是单一的主题核心发展成的统一性主题。在器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主题可有标题性意义,如命运、英雄、爱情、人民等等。
  音乐的表现性 又称"音乐的表情性",与"音乐的描写性"对应统一。指音乐长于直接抒发情感的美开云kaiyun(中国)特征,是音乐艺术塑造情感化音乐形象,对生活进行审美品价的基本方式和手段。音乐反映生活主要是通过人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借用能表现特定情感的音乐语言,直接予以抒发,并间接地揭示与之相应的生活现实。
  音乐的描写性 又称"音乐的造型性"。与"音乐的表情性"对应统一。指音乐乐音运动能以显示生活原型的某些外部特征的性质。如可摸拟风声、水声、鸟鸣、马嘶等。是音乐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音乐作品,多以表情性为主、造型性为辅,是两者的和谐统一。
  音乐的戏剧性 指音乐可以表现戏剧冲突、对比或变化的美开云kaiyun(中国)特征。多见于歌剧或舞剧音乐,较大型的标题性器乐曲或交响乐等。前者可?ae剧作表现的冲突相应展开或作为全剧序曲呈示概括;后者则在作品本身显现出矛盾对比或冲突的特性。
  音乐的确定性 音乐的美开云kaiyun(中国)特征之一。与"音乐的不确定性"对应统一。指音乐能够表现某种确定的情感或生活内容。生活中一切同声音因素相联系的现象,均可通过一定的乐音运动表现出来,塑造出相对确定的音乐形象。人们对音乐的美感差异,并不表明音乐表现内容本身的不确定。也有的观点不同意音乐内容有确定性。
  音乐的不确定性 音乐的美开云kaiyun(中国)特征之一。与"音乐的确定性"对应统一。指音乐语言由于没有视觉性,一般难于具体地描写或表现人物、事件的社会生活背景、外部特征、事变原因等,即音乐形象有相对不确定的一面。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由于美感的差异,也易使音乐形象的呈现相对不确定。也有人认为音乐不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