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陕西方言音的声调问题辨析

时间:2012-08-22 11:31:00   来源:开云网页版     [字体: ]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陕西方言音的声调问题辨析

司正博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和量化评分办法,使得具有模糊特征的语言有了比较客观的可以操作的衡量尺度。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大都能说不太标准的带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话,即“过渡语”。所以不光是词汇、语法出现错误极少,而且在语音方面,有些很典型的方音规律也不会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如方言音的[Pf][Pf‘]声母、[ŋ]声母、陕西方言的入声调值等。因此方言研究如果仅仅从纯方言和标准普通话这两个极端入手,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何针对陕西人的“过渡语”进行研究,以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这是当前普通话推广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陕西人普通话语音开云kaiyun(中国)习中困难多、问题大的是声调,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失分多的语音问题也是声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陕西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对应中有差异的常用字较多,而且类推比较麻烦。据统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所收的3500字中,陕西方言(以关中、陕南大部为例)与普通话调类不同的字有334个,占9.5%,调类相同调值不同的有2405个,占68.7%,两项总计达78.2%。第二,调类数目少,负担重。宋欣桥先生从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的语音分布来研究,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所含常用字多的是去声,为1300多字,少的是上声,也有600多字。证明了声调负担的确重。而声母、韵母因为数量较多,常用字的负载压力相对减少,因此他认为,从这个角度说,普通话声母是否准确是影响普通话水平的首要因素。那么,陕西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调主要存在哪些方面问题呢?

  一、普通话声调调值读音失误

  声调是非音质音位,也叫调位,是由音高的不同变化构成的。普通话有四个调位,由于不同的音高变化而形成特征分明的四种音高模式——调形(调型),即平、升、曲、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题内容具体、评分量化,因此对调位的掌握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来看国家语委专家提出的语音标准:阴平调,保持平调调形,调值不低于中平调33;阳平调,保持升调调形,调值起头在2—3度之间,中间不能出现大的曲折;上声调,基本上读作低调,即在调值214中强调‘1’段有一定的音长;去声调,保持降调调形,调值起头不低于3度。这虽然只是人们开云kaiyun(中国)讲普通话口语的语音应达到的低限度要求,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中却把握地非常具体严格,如在第一、第二题中,只要音节的声调调形有误,便可判定为错误,如果调形正确,但是声调的音高或音长达不到要求,即被判为缺陷。在实际测试中,许多应试者失分不少,读第一、二题时,有些人在生字不多的情况下,由于成系统的调值错误,失分高达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受陕西方音的影响,声调发音不到位,有误差,使声调遗留方言色彩。陕西方言和普通话声调系统相比,大部分地区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但除阳平外,调值差异比较大,如关中、陕南大部方言的四声调值分别为:21、24、42、55,陕北方言还有入声。在普通话训练和测试中,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上声,因为陕西方言大部分声调没有曲折调形,所以对普通话上声214感受不够敏感,常见的是把214误读成升调调形35或24,如在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中“晚”被读成了“完”,“底”被读成了“敌”,“美”被读成了“没”,“宠”读成“虫”等。第二题“读双音节词语50个”中把“雄伟”误读成了“雄围”,“永远”误读成了“永员”等等。此外,上声214还被经常误读成低降21或降升215、213、414等。除上声外,其他调类也有读错调形或调值发音不到位的现象。如把阳平35误成曲折调调形,阴平55的相对音高过低,去声51降幅不够等。另外,陕北方言特殊的声调系统,也使这些地区的应试者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成系统的声调错误,常出错的是陕北方言与普通话有明显调形区别的阴平和阳平。陕北方言及陕南部分方言阴平调值为曲折调213,所以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像“中”、“通”、“支”、“专”等字的声调就被读为214,或在连续中被变读成21、35;陕北及陕南部分方言的阳平不是普通话的升调调形,而是平调33,所以像“柴”、“怀”、“红”、“劳”等许多字在普通话中也被误推为平调,不过因为普通话中没有中平调,所以这些阳平调的字又被类推成普通话中的一个现成调子——高平55,因此“柴”就被读成了“拆”,“红色”被读成了“烘色”,“疲劳”被读成“披捞”等。

  2.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不够了解,造成失误。这一方面的失误有时是成系统的,尤其在第一、二题中失分严重,十分可惜,在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好的应试者当中也时有发生。但这方面的问题只要经过一定开云kaiyun(中国)习,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要求,就可以较好地避免。如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的评分中,小分值是0.05分,而每一处错误和缺陷的判定都有具体的标准,这就要求应试者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没有生字、语言基本正确,否则就会影响普通话等级。这一方面常见的问题是调形错误,如把阳平35读成了曲折调形,把上声214读成了低降21或中升35,这类错误如果成系统的话,失分会很严重。假定应试者出现其中一种成系统的错误,那么第一题中会是什么结果呢?第一题共10分,100个音节,从理论上推,四个声调应该各有25个音节,某一个声调成系统的错误,会造成25%的失分,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规定,第一题失分10%,即判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不能进入一级,第一题失分20%,普通话水平不能进入二级。这样统计比较极端,在实际测试中,应试者在这方面的失误不表现为单纯的“语音错误”,而更多地表现为“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分布不等的集合,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失误量。尽管如此,在实际测试中由此而造成的失分和降等现象时有出现。在第二题中有一种现象也要引起特别关注,就是当双音节词语的第二个音节为上声214时,本应读原调而误变调为低降调21或中升调35。如“永远”、“掌管”、“偶尔”、“美好”、“墨水儿”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调值214就常被误读为21或35,有的人甚至将此类词语无一例外全部读错,失分较多。

  二、方言和普通话调类类推错误

  陕西方言和普通话声调有同有异,在方言研究中,人们已经总结了其中的对应规律,但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方言理论体系的建立,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受测对象要求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需要。据了解,在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中,陕西方言和普通话调类调值完全相同的阳平字有761个,占21.7%,调类相同调值不同的阴平、阳平、上声字共2405个,占68.7%,两项总计3166字,占90.4%,所占比例相当之大。虽然这些字数量很多,但我们发现由于陕西方言与普通话四声的调类对应,且每类所属字大部分相同,只是调值不同,因此,受测人员基本都能凭着长期形成的语感去自动类推调类,一般不会造成错误。如:“开放”陕西话声调为“21-55”,即“阴平-去声”,类推为普通话仍为“阴平-去声”,只不过调值变成了“55-51”。此类例子还如:

  本身:方言声调为上声(42)–阴平(21),普通话声调为上声(214)- 阴平(55);

  文化:方言声调为阳平(24)–去声(55),普通话声调为阳平(35)– 去声(51);

  在3500个常用字中,陕西方言和普通话调类不同的字仅有334个,占9.5%,但是这些字又因为人们的声调自动类推习惯,特别容易造成声调类推错误。可以说,陕西人说普通话时声调出现大多数问题都在于此。所以此类字虽然数量不大,却是陕西方言区人开云kaiyun(中国)习普通话的顽症,是陕西特色“过渡语”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列词语中加波浪线的字,就是由于此类原因而常常误读:

  翻译:普通话应读去声,陕西方言为阳平24,误推为普通话阳平35;

  开云kaiyun(中国)术:普通话应读去声,陕西方言为阳平24,误推为普通话阳平35;

  毕业:普通话应读去声,陕西方言为阳平21(在此处由于两个阴平相连,第一个变调为阳平),误推为普通话阴平55,或由陕西方言变调为阳平误推为阳平35;

  把伞(撑开):普通话应读上声,陕西方言为阴平21,误推为普通话阴平55;

  要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从理论上首先明确,到底哪些字是方言和普通话调类相同的,开云kaiyun(中国)习中可以自动类推,不必多花工夫;哪些字是调类不同的,需要找出规律,列出字表,重点掌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开云kaiyun(中国)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承红《陕西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声调问题》,《陕西教育开云kaiyun(中国)院开云kaiyun(中国)报》2002年第三期

  [2] 刘 宏《加快“过渡语”研究的步伐》《语文建设》,1999(4)

  [3] 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语言表征与相应的测试等级》《语言文字应用》2000(3)

  [4] 宋欣桥《普及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框架》《语文建设》1991(10).

  [作者简介]

  司正博,男,本科开云kaiyun(中国)历,陕西省普通话测试员,中开云kaiyun(中国)二级教师,现任教于陕西省山阳中开云kaiyun(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