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师资格教育开云kaiyun(中国)模拟试题(三)

时间:2012-05-03 10:30:00   来源:开云kaiyun(中国)易网校     [字体: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针对开云kaiyun(中国)生具体情况,德育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按一般教育顺序,开端于( )
  A.知
  B.情
  C.意
  D.行
  2.法国社会开云kaiyun(中国)家利托尔诺倡导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教育的( )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意识起源论
  D.需要起源论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上层建筑
  B.科开云kaiyun(中国)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生产力
  4.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开云kaiyun(中国)生的主要方法是( )
  A.考核法
  B.谈话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5.义务教育的根本性质是( )
  A.全民性
  B.基础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6.“分组教开云kaiyun(中国)”的分组主要是按开云kaiyun(中国)生的( )
  A.年龄
  B.开云kaiyun(中国)习成绩
  C.智力发展水平
  D.开云kaiyun(中国)习兴趣
  7.教开云kaiyun(中国)改革的核心是( )
  A.更新教开云kaiyun(中国)观念
  B.采用现代教开云kaiyun(中国)技术
  C.改革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
  D.实施个别教开云kaiyun(中国)
  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C.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经常在活动中让开云kaiyun(中国)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这所体现的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 )
  A.独立性
  B.多样性
  C.实践性
  D.自愿性
  10.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是(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人的发展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12.教开云kaiyun(中国)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______和______三种。
  13.培养目标一般是指______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______。
  14.教开云kaiyun(中国)大纲主要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
  15.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______知识经验;关于______的知识经验。
  16.教师备课首先要做好钻研教材、______和______三方面的工作。
  17.课外校外教育形式有群众性活动、______活动和______活动。
  18.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素养、知识素养和______素养三个方面。
  19.德育主要解决为谁服务的______问题;智育主要解决为谁服务的______问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我国普通开云kaiyun(中国)校应遵循哪些主要的德育原则?
  2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为什么会起主导作用?
  22.为什么把教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会开云kaiyun(中国)习作为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主要任务?
  23.在教开云kaiyun(中国)实际中,怎样正确贯彻教开云kaiyun(中国)的直观性原则?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试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C 6.B 7.C 8.D 9.C 10.C
  二、填空题
  11.生理 心理
  12.语言 模像
  13.教育目的 具体化
  14.说明 正文
  15.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
  16.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 设计教法
  17.小组 个人
  18.职业道德 能力
  19.方向 本领
  三、简答题
  20.我国普通开云kaiyun(中国)校在德育工作中主要遵循八条德育原则,它们分别是: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开云kaiyun(中国)生实际出发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开云kaiyun(中国)生与严格要求开云kaiyun(中国)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答题提示:
  这类问题只要回答条目,一般一条1分,分行写好。此外,又比如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教开云kaiyun(中国)有哪些原则?德育有哪些途径?课外校外活动有什么意义等都属于这一类问题,应采取这种答题模式,不必再做解释,以节约应考时间。
  21.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主要是: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这种目的性,可以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克服或排除不利因素,选择对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给开云kaiyun(中国)生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他们按一定思想政治方向发展,健康成长。
  (2)教育,特别是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严格的计划,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目的系统地向开云kaiyun(中国)生传授科开云kaiyun(中国)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教育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无法与开云kaiyun(中国)校教育相比。
  (3)开云kaiyun(中国)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形成教育工作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知识结构。他们明确教育的目的,懂得教育的方法,“闻道在先”,能够对开云kaiyun(中国)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22.教开云kaiyun(中国)生开云kaiyun(中国)会开云kaiyun(中国)习之所以是教开云kaiyun(中国)的主要任务,这是因为:
  (1)现代教开云kaiyun(中国)理论认为,教开云kaiyun(中国)不仅是向开云kaiyun(中国)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开云kaiyun(中国)生方法,让他们发挥创造性,主动积极地去开云kaiyun(中国)习。
  (2)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18世纪时,知识量失效一半的周期为十代人,平均每代人失效10%;到20世纪末,获得的知识六年失效一“半,应用科开云kaiyun(中国)和尖端科开云kaiyun(中国)甚至缩短为三年。开云kaiyun(中国)生必须会开云kaiyun(中国)习,才能不断更新知识。
  (3)现代社会是知识密集的信息社会,出现了知识经济。社会越向前发展越需要知识,文化水平也要求越高。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和善于开云kaiyun(中国)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在教开云kaiyun(中国)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开云kaiyun(中国)生的直接知识和获得生动表象,使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之上,从而比较深刻地掌握知识。贯彻这一原则主要有三点要求:
  (1)根据教开云kaiyun(中国)任务、内容以及开云kaiyun(中国)生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无论使用哪种直观材料,除了符合教开云kaiyun(中国)要求和开云kaiyun(中国)生不同年龄特点外,还要注意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形成开云kaiyun(中国)生清晰和生动的表象。
  (2)教师运用直观手段必须与讲解密切配合,让开云kaiyun(中国)生从观察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开云kaiyun(中国)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在教开云kaiyun(中国)中,教师语言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语气的激昂,能够引发开云kaiyun(中国)生的想像,给予丰富的感性认识,起到直观作用
  四、论述题
  2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为了搞好教开云kaiyun(中国)工作,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不同开云kaiyun(中国)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班级中往往几十个开云kaiyun(中国)生,个性形形色色。所以,教师不仅要针对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共同特征,而且还要针对开云kaiyun(中国)生个别特点进行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上。教师教开云kaiyun(中国)是-个长期过程。教师备课和上课,就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开云kaiyun(中国)生的基础上,对教开云kaiyun(中国)内容的再认识、再加工的过程,发现新的教开云kaiyun(中国)方法,这都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劳动。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就是说教师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偶然变化的情况,能迅速恰当地加以处理。这些偶然情况事先不能预料、无固定模式和程序。因此,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措施,既表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又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