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一】
近年来,博客、bbs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微博客的异军突起,对新闻舆论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今天,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网民马上可以通过微博客、博客、bbs等平台,将自己从“旁观者”变成“当事人”,传播消息,迅速形成全国性的“围观”态势,进而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进,最后对政府形成压力。河南考生“被落榜”事件,宜黄拆迁事件、“李刚门”事件等等,都彰显了其威力。
不过,这把利器犹如双刃剑,在新闻事件快速传播的同时,谣言也借“网络水军”、“网络推手”造势,搭上了这趟快车,迅即传遍全国甚至跨洋出海。一家“水军”网站自己给出的解释颇为贴切:“关于网络水军的定义普遍是: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常常需要成百上千人共同完成,那些临时在网上征集来发帖的人被叫做‘网络水军’。”如何斩断“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日益形成的信息和产业链条,已经成为摆在传统媒体面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背景链接二】金庸是如何“被逝世”的
2010年12月6日晚,一条内容为“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请转发哀悼这位武侠大家吧!”的帖子出现在了新浪微博,并迅即被疯狂转载。据考证,这条后来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消息,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既而在Twitter和人人网上流传,最后才被网友传到新浪微博。新浪博友“楚陌君”称,此消息最早是他从“人人网”好友状态中看到并转到新浪微博中的,当时只是求证帖,但由于信息具有很强的新闻性,“求证”二字被很多网友忽略,而被当作新闻并疯狂转载。到晚上8点,这一虚假消息被某“国字头”新闻周刊新媒体编辑以“即时新闻”的形式发布在了他们的官方博客上。但是因为没有注明转发,很多网友误认为是该网官方首发消息,令不少人信以为真,转载更趋疯狂。直到半个小时以后,知名媒体人士闾丘露薇发布微博辟谣:“假消息,金庸昨天(后被证实12月3号)刚出席树仁大开云kaiyun(中国)荣誉博士颁授仪式”。此后又有多家媒体和知名人士发帖辟谣,新浪也将这一消息放置在错误信息曝光区内。当晚,该周刊发表了致歉声明。第二天上午,该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提出辞去职务。同时,负有责任的编辑被解聘,新媒体内容总监被罚款、降职。成为中国新闻因新媒体传播不慎而被严厉处罚的第一批人。
【观点】
网络平台原本是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现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和控制以达到个人目的,令人非常痛心。传统意义上广受肯定的网民、网络民意,甚至面临着被重新定位的尴尬。这更提醒我们的网民,特别是传统媒体,看待网络热点事件应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以避免被愚弄和利用。
既然存在“网上水军”,“网络同样需要打黑”的声音随之响起。那些网络打手公司当然需要被治理,这和现实社会中的坑蒙拐骗和造谣陷害,本质上没有区别。让人隐隐感到担忧的是:网络“打黑”的拳头一旦举起,所落之处恐怕不只是所谓“网上水军”,更是网络世界的言论自由和不记名开放。因为正是网络世界的这种特点,为“网上水军”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和空气。
在这里,一个需要辨析的话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网上水军”?或者说,“严打”是不是可取的途径?所谓“网上水军”的存在,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甚至其本身就是自由开放的一种代价。具体到个案,被侵犯利益的受害者当然可以报警,公安部门也应该立案调查;但在整体意义上,重要的仍是网民和舆论需要增强思考意识和识别能力,而这恰恰首先需要更多地去经历和历练。
所谓“网上水军”,真正考验的是公众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已。 “网上水军”并不是真的能够“花五万元左右法院判决”,真正的问题仍是法院判决本身能否经得起法理和事实的检验。某种意义上,“网上水军”也是一种民主历练,任何自由开放的平台都免不了要经历一个自我修正的漫长道路,重要的是人们从中得到的,是唯有自由开放平台能够提供的历练和成长。
从金庸“被逝世”这一事件来看,从贴吧里一个毫无信源的消息,到发帖求证,再到某新闻周刊转发,层层转手之后变成“新闻”,充分阐释了“以讹传讹”的效果。而事实上,这条消息最早在百度贴吧里出现时,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在其后传播的过程中,也是质疑声不断。但随着某新闻周刊以及其他一些认证用户的转发,这一消息开始被人所相信,传统媒体在这一事件当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引导效果。事后,有网民直言:“请微博上的认证用户自重,千万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重大消息。”
不过另一方面,这一事件能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得到平息,也得益于传统媒体人士。从闾丘露薇发帖辟谣到其他媒体的迅速跟进,在谣言大肆传播的同时,一股对抗力量也同时出现在了网络之上,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正一反两个方面,都恰好诠释了这样一个观点:微博上的一些具有众多粉丝的名人,有时堪比一个媒体的舆论号召力和议程设置能力。
如何用好这样的号召力和议程设置能力,对于当前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010年,路透社颁布的《网络报道守则》,首次对记者使用网络等社会化媒体从事新闻活动制定了详细规范。其中特别指出,使用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标题中必须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正文要在靠前的位置交代这些信息是如何获得的。收集信息的有关事实必须在新闻的显要位置予以突出。记者在使用微博提供的信息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路透社关于消息来源的规定。这些规定鲜明地表现出路透社对于利用网络信息的审慎。此外,网络打破了记者作为自由人和作为专业人士之间的界限,记者应该明白,在社会化媒体上,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实际也是在提醒媒体记者谨慎使用自己的话语权。
对此,传统媒体一方面要重视自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对于我们当今新闻报道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利用其在选题发掘、观点获取、事实求证、网民反应等方面提供的便捷和独特途径;与此同时,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公信力,坚持独立观察、客观梳理、科开云kaiyun(中国)分析。传统媒体切忌成为短视的“应声虫”。因为一旦丧失了其宝贵的公信力,则其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实际能力也就基本丧失了。因此,专业记者的责任和操守十分关键。但同时,对诸如微博的社会性媒体,要充分发挥其本身所固有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功能。不断提高媒体和网民的媒介素养。
近年来,博客、bbs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微博客的异军突起,对新闻舆论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今天,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网民马上可以通过微博客、博客、bbs等平台,将自己从“旁观者”变成“当事人”,传播消息,迅速形成全国性的“围观”态势,进而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进,最后对政府形成压力。河南考生“被落榜”事件,宜黄拆迁事件、“李刚门”事件等等,都彰显了其威力。
不过,这把利器犹如双刃剑,在新闻事件快速传播的同时,谣言也借“网络水军”、“网络推手”造势,搭上了这趟快车,迅即传遍全国甚至跨洋出海。一家“水军”网站自己给出的解释颇为贴切:“关于网络水军的定义普遍是: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常常需要成百上千人共同完成,那些临时在网上征集来发帖的人被叫做‘网络水军’。”如何斩断“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日益形成的信息和产业链条,已经成为摆在传统媒体面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背景链接二】金庸是如何“被逝世”的
2010年12月6日晚,一条内容为“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请转发哀悼这位武侠大家吧!”的帖子出现在了新浪微博,并迅即被疯狂转载。据考证,这条后来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消息,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既而在Twitter和人人网上流传,最后才被网友传到新浪微博。新浪博友“楚陌君”称,此消息最早是他从“人人网”好友状态中看到并转到新浪微博中的,当时只是求证帖,但由于信息具有很强的新闻性,“求证”二字被很多网友忽略,而被当作新闻并疯狂转载。到晚上8点,这一虚假消息被某“国字头”新闻周刊新媒体编辑以“即时新闻”的形式发布在了他们的官方博客上。但是因为没有注明转发,很多网友误认为是该网官方首发消息,令不少人信以为真,转载更趋疯狂。直到半个小时以后,知名媒体人士闾丘露薇发布微博辟谣:“假消息,金庸昨天(后被证实12月3号)刚出席树仁大开云kaiyun(中国)荣誉博士颁授仪式”。此后又有多家媒体和知名人士发帖辟谣,新浪也将这一消息放置在错误信息曝光区内。当晚,该周刊发表了致歉声明。第二天上午,该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提出辞去职务。同时,负有责任的编辑被解聘,新媒体内容总监被罚款、降职。成为中国新闻因新媒体传播不慎而被严厉处罚的第一批人。
【观点】
网络平台原本是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现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和控制以达到个人目的,令人非常痛心。传统意义上广受肯定的网民、网络民意,甚至面临着被重新定位的尴尬。这更提醒我们的网民,特别是传统媒体,看待网络热点事件应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以避免被愚弄和利用。
既然存在“网上水军”,“网络同样需要打黑”的声音随之响起。那些网络打手公司当然需要被治理,这和现实社会中的坑蒙拐骗和造谣陷害,本质上没有区别。让人隐隐感到担忧的是:网络“打黑”的拳头一旦举起,所落之处恐怕不只是所谓“网上水军”,更是网络世界的言论自由和不记名开放。因为正是网络世界的这种特点,为“网上水军”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和空气。
在这里,一个需要辨析的话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网上水军”?或者说,“严打”是不是可取的途径?所谓“网上水军”的存在,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甚至其本身就是自由开放的一种代价。具体到个案,被侵犯利益的受害者当然可以报警,公安部门也应该立案调查;但在整体意义上,重要的仍是网民和舆论需要增强思考意识和识别能力,而这恰恰首先需要更多地去经历和历练。
所谓“网上水军”,真正考验的是公众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已。 “网上水军”并不是真的能够“花五万元左右法院判决”,真正的问题仍是法院判决本身能否经得起法理和事实的检验。某种意义上,“网上水军”也是一种民主历练,任何自由开放的平台都免不了要经历一个自我修正的漫长道路,重要的是人们从中得到的,是唯有自由开放平台能够提供的历练和成长。
从金庸“被逝世”这一事件来看,从贴吧里一个毫无信源的消息,到发帖求证,再到某新闻周刊转发,层层转手之后变成“新闻”,充分阐释了“以讹传讹”的效果。而事实上,这条消息最早在百度贴吧里出现时,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在其后传播的过程中,也是质疑声不断。但随着某新闻周刊以及其他一些认证用户的转发,这一消息开始被人所相信,传统媒体在这一事件当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引导效果。事后,有网民直言:“请微博上的认证用户自重,千万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重大消息。”
不过另一方面,这一事件能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得到平息,也得益于传统媒体人士。从闾丘露薇发帖辟谣到其他媒体的迅速跟进,在谣言大肆传播的同时,一股对抗力量也同时出现在了网络之上,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正一反两个方面,都恰好诠释了这样一个观点:微博上的一些具有众多粉丝的名人,有时堪比一个媒体的舆论号召力和议程设置能力。
如何用好这样的号召力和议程设置能力,对于当前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010年,路透社颁布的《网络报道守则》,首次对记者使用网络等社会化媒体从事新闻活动制定了详细规范。其中特别指出,使用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标题中必须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正文要在靠前的位置交代这些信息是如何获得的。收集信息的有关事实必须在新闻的显要位置予以突出。记者在使用微博提供的信息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路透社关于消息来源的规定。这些规定鲜明地表现出路透社对于利用网络信息的审慎。此外,网络打破了记者作为自由人和作为专业人士之间的界限,记者应该明白,在社会化媒体上,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实际也是在提醒媒体记者谨慎使用自己的话语权。
对此,传统媒体一方面要重视自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对于我们当今新闻报道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利用其在选题发掘、观点获取、事实求证、网民反应等方面提供的便捷和独特途径;与此同时,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公信力,坚持独立观察、客观梳理、科开云kaiyun(中国)分析。传统媒体切忌成为短视的“应声虫”。因为一旦丧失了其宝贵的公信力,则其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实际能力也就基本丧失了。因此,专业记者的责任和操守十分关键。但同时,对诸如微博的社会性媒体,要充分发挥其本身所固有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功能。不断提高媒体和网民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