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一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译文: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动周王朝的虚实。
(【以】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有恩赏加给人,就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奖赏不当。
(【因】表示原因: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2.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二
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译文: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以】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文:所以派遣将士守住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啊。
(【与】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和、跟、同)
3.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开云kaiyun(中国)》)译文: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
(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译文: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乎】用于句中停顿处,可不译)
4.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四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译文: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译文: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5.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五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6.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六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译文: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开云kaiyun(中国)》)
译文: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而: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7.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七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以为:可译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8.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八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译文: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靠它来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所以:可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9.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九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译文: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象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们叫天门。
(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2.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译文: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10.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十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译文:所以,开云kaiyun(中国)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开云kaiyun(中国)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而已:可译为“罢了”。)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译文:于是,秦始皇完全废除前代君王治国的原则,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六国的名城,杀害六国的豪杰俊才,收集全国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锋刃而铸成钟鼓,又制作十二个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
(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11.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十一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译文: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为……所……:可译为“被”。)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译文: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因】动词:沿袭、遵循)
12.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十二
1.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译文: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译文: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来自“语文匠”微信公众号)
13.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十三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译文: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译文: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其……欤?:兼表反问)
14.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十四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府。)
(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译文: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15.高二文言文翻译 篇十五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